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28

第28章 豁达人生篇(1)

发落齿疏任凋谢 鸟吟花开识真如

【原文】

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释义】

人到老年,头发牙齿逐渐稀落,这都是自然现象,大可任其自然退化而不必悲伤。从小鸟的歌唱和鲜花的绽开来体认永恒不变的本性,才是最豁达的人生观。

【解读】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生是我们的开始,死是我们的结束。发落齿疏,生老病死,鸟吟花开,这些都是生命进程中的自然规律,是必然要发生,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有一个重要论断,叫“适者生存”,“适者”,是适什么呢?无疑是大自然。适应自然的,就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相反的,不适应自然的,就会遭到淘汰。

所以,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自然,顺其原本,这样才不会碰壁,才能一顺百顺。

顺其原本,具体到处世态度上,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条文,这里不妨列出若干:

顺其原本,安邦不可专制;

颂其原本,当官不可强权;

顺其原本,争利不可豪夺;

顺其原本,为名不可巧取;

顺其原本,求偶不可硬拧;

顺其原本,交友不可勉强;

顺其原本,美化不可矫揉;

顺其原本,文章不可造作。

这里,大至安邦,小至做文章,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皆是一个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时只要顺其自然,便可一顺百顺,一通皆通。曲径亦可通幽处,这就是所谓看似糊涂无为的“智慧人生”的处世哲学。

顺其原本,超然人生,并非自恃清高,不食人间烟火。饮食男女,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本能。要真正达到佛家的“四大皆空”、“六根清静”,那是要付出毕生代价的,按照清规戒律苦苦修行,还未必能成正果。事实上,自古佛门也并非一片清静之地,各种抵不住的诱惑时时袭扰着禁欲的生活,所谓“苦行僧”的“苦”字岂是佛门以外的凡夫俗子写得出的?既然不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的禁欲主义者,那就顺其自然,即顺人的自然天性,满足其基本需要。欲望不可强禁,强禁的结果只能使人性扭曲、变态、变形。这里所谓“顺其原本”,就是顺乎人性、人道。

这正如我们找对象,找有钱的吗?找个子高的吗?找苗条的吗?找有学问的吗?

有人说,找妻子要找温柔型的,唯夫首是瞻,可是,这样的女人纵然温顺,但往往不会挣钱,不会公关,不会做事业;有人说,找妻子就要找个有本事的,吃的开的,玩的转的,自强不息,可是这样的人重业不重家,苦恼的正是没有谁愿意做站在成功女人后面的男人,你能做个家庭妇男?

永远会有条件更好的人出现,但他(她)不见得就适合你,所以要全面衡量,挑一个最适合你的人,而不一定是最优秀的那个人。

又比如,两个很恩爱的男女,却因为双方父母的关系,不能成为夫妻;比如,一方很爱着对方,对方却爱着别人;比如,在咖啡厅偶然碰到一个心仪的人,却匆匆地没有留下一个电话。

这些,都是错过的美丽风景,这也就是命运,这就是自然之道。

也许有人会很伤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命运其实就是自然,是人的境遇而已。错过花,或许能收获雨;放下错过的伤痛,或许收获的是更多的快乐。

人生是需要随时面临选择与放弃的,不放下过去的伤痛,就永远无法尝试新的快乐;不埋葬旧的记忆,就无法面对新的开始。你有所选择,同时,你就有所失去。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如此。

所以,人们不要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顺其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或者生活,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规律,就会得心应手,一路坦途。

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原文】

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释义】

儒家一位学者说:“不论水流如何急湍,只要心情宁静,就听不到水声;花瓣虽然纷纷谢落,只要心情悠闲就不会受到干扰。”如能抱这种态度待人接物,那么身心该有多么自由自在。

【解读】

有一句俗话叫“心静自然凉”,这说明人在平静的时候,感觉应该是凉爽的。夏天人心里为什么会感觉烦闷?因为燥热,越热心越不能平静,虽然人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7度左右,但由于心不静,外在环境给人的影响就占了上风。真正静下来,外在的影响消失了,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

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状态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可是,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事让我们静不下心来。对金钱、地位的追逐,工作上的不如意,心理的不平衡,别人的闲言碎语,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左右着我们的行动。

还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博得他人的欢心,将自己变成了一条“变色龙”,有时他们还不惜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人格,这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处世态度。同自我否定心理一样,寻求赞许心理会导致各种自我挫败行为,从而会使自己丧失生活热情。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的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如果凡事都想讨到别人的欢心,那他就会慢慢沦落为一个心理乞丐。

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包括了头脑聪明,亦须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并为此愁烦不已,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便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笑又何妨呢?

也许你还有这样的感受,做人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说一句什么话,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到别人会怎样看,会不会不高兴,总想办法,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担心顺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别人失望,被别人笑话,甚至责骂。对于偶尔未能尽如人意,或听到背后有人非议自己,就耿耿于怀而不可终日。

其实,一个人将生活的焦点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别人的眼光、脸色和喜恶上,千方百计去克忍自己,迎合别人,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说千人千性,众口难调,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能,也只能扭曲自己,最终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

所以,人最要紧的不是在争取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要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走才能走得更好。千万不要按别人的思维来对待自己,对待社会,什么鸣冤叫屈、埋怨自己、怨天尤人,敌对别人,仇视社会,只能上了别人的当,中了别人的圈套,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让你没有好日子过。

环顾我们的周围世界,我们会十分明显地感到一点,要想使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十分困难而且不大可能的。实际上,如果有50%的人对你感到满意,这就算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了。要知道,在你周围,至少有一半人会对你说的一半以上的话提出不同意见。只要看看西方的政治竞选就能够明了:即使获胜者的选票占压倒多数,但也还有40%之多的人投了反对票。因此,对一般的常人来讲,不管你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意见,有50%的人可能提出反对意见,这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人的反对意见了。当别人对你的话提出异议时,你也不会再因此而感到情绪消沉,苛责别人或者为了赢得他人的赞许而即刻改变自己的观点。相反,你会意识到自己刚巧碰到了属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50%中的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你的每一种情感、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或每一件事都总会遇到反对意见,那么你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了。

丢失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某些政客之所以不被人们信任,就因为他们只是留声机和传声筒,而没有自己的灵魂。这种人往往是“轴承脑袋弹簧腰,头上插着风向标”。他的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头上的乌纱帽,一旦失去职位,他就一文不值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俭者贫而有余 拙者逸而全真

【原文】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释义】

豪奢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如何比得上贫穷节俭而有贏余的人呢;有才干之人心力交瘁反而招致大众怨恨,如何比得上愚笨的人安闲无事而能保全纯真本性呢。

【解读】

陶觉说:“做人须带一份憨,一份痴;不憨不能犯大难,不痴无以处浊世。凡患得患失之人,正是太聪明耳。”

所以,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都须带一份憨,一份痴。

我们在说一个人迂腐的时候,往往讲这个人不开窍。不开窍固然不好,但开的窍过多就好吗?

做人要“大巧若拙”。为什么呢?因为懂得越多,看的越透彻,要求得到回报的欲望就越高,对社会越不满,人生就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虚伪,不断盘算,把生活变成了生意,计较得失,学会在讨价还价中得到乐趣。做人还是“屈”一点好,“拙”一点好,“讷”一点好。

曾经有人将世间各色人等,按其精明与否的程度分为四个等次、四种类型。

第一个等级是表面看起来老实巴交,对人处事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等级是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而内底子也确实相当精明的人。但“精明外露”已非上品,不免让人处处防范,其“精明”的效果也就有限,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等货。

第三个等级是确实没有什么真本事,一眼望去也就是傻冒一个,正因其内外都“傻”,本人既无“自作聪明”之举,他人对其也全不设防,进而有不忍欺之者,故尚可安居,是为三等。

第四个等级是表面看起来很厚道,亦往往自认为精明过人,但实际上是个十足的大傻冒。此等角色人见人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为末等。

上述四色人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属第二等者,一旦“精明”过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会沦入末等而不复;而原为第三等者,如能在世事磨炼中逐渐悟出人生真谛,则摇身一变而跻身头等行列者亦不乏其人。

我们说,再聪明的人都无法完全认清世间万象,运转再快的头脑也跟不上世界万物的变化。所以,做人不妨“屈”一点,“拙”一点,“讷”一点,这样才能掌握世间万物,掌握我们自己。

很多人还对金庸笔下郭靖的“傻里傻气”记忆犹新。结果呢?他却成了受人尊敬的武林高手。

从某种角度看《天下无贼》,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傻根更像是对金庸笔下郭靖的翻版。傻根说他们家乡,在山里见到牛粪,用小石子绕着画个圈,隔个三五天没人会去动它,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已是别人的了。就像剧中人物说的那样,我们走了那么远的路,就遇到傻根一个对别人没有设防、没有戒心的人。

在浩荡的列车上,老谋深算的黎叔,保护傻根的王薄、王丽,想篡位的老二,争风吃醋的小叶,其实每个人都在勾心斗角,暗中窥探,于是,长夜漫漫,所有的聪明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却只有心无旁骛的傻根睡得香甜。

这正是傻人有傻福的真实写照。傻人的福气主要体现在:

傻人不过多的利用权术。他们没有精明人的一些算计和设想,凡事都要策划一番。有想法虽是好事情,可好事情的另一面常常就是陷阱,就造成人的过失。而傻人没有乱七八糟的想法,就自然地避免了那样的过失。

傻人往往不患得患失。他们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出击,这样反而可以避免危险的不断扩大,做到了顺其自然。他们天性的忍让、宽容和视而不见。使他们结得好的人缘。

傻人的眼光往往不够深,不够透,所以,也就不会百般挑剔。一个不去挑剔生活和别人的人,谁能怀疑他的幸福呢?

在傻人的眼里,过去的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什么吃亏了,占便宜了,他都不去计较。因此,在生活里,只有傻人活得最痛快、最轻松,似乎也就最完备。而精明人却不同,他们看不起傻人,为防止自己做傻事,每一步都谨小慎微,恐怕有一点闪失,其结果却总是让他们不满意。甚至不但干了错事傻事,还招来许多危险,落入怪圈或陷阱。如果世上真有什么巨大损失的话,往往发生在精明人身上。傻人由于没有那么多“智慧”的利剑,自然也不会被射中。

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傻人为人处世的心态往往是最正常、最符合常理的,也是最安全的。倒是精明的人常常陷入自己所挖的陷阱。于是许多傻人哲学经常见于世面。而傻人哲学确实又战胜了精明人的度日方式,成了人们争相模仿和研习的学问。

傻人有傻福,这绝对不是句空话。傻一点往往会比十足的精明带来更多的好处。尤其是在这个人与人信任程度逐渐降低的社会里,装傻,做傻人,说傻话,更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从某中意义上说,傻人比精明人更容易在社会上生存。

温和如玉 完美纯正

【原文】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螳螂之贪,雀又乘其后。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释义】

本来是张网捕鱼,不料鸿雁竟碰上落在网中;贪婪的螳螂一心想吃眼前的蝉,不料后面却有一只黄雀想要吃它,可见天地间事太玄妙,玄机中还藏有玄机,变幻中又会发生另外的变幻,人的智慧计谋又有什么可仗恃的呢?

【解读】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尽人事以听天命”。因为,对于人来讲,不可知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事往往用尽心思仍一无所得。而在生活中,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也不少。

《庄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啥鸟呀?翅膀大而不能远飞,眼睛大而目光迟钝。”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拿着弹弓窥伺它的动静。

这时,忽见一只蝉儿,正得着美叶荫蔽,完全沉浸在大自然之中;说时迟,那时快,有只螳螂借着树叶掩蔽着,伸出臂来一举而捕住蝉儿,螳螂意在捕蝉,见有所得而显露自己的形迹,恰巧这只怪鹊乘它捕蝉的时候,攫食螳螂,怪鹊见利而不觉自己性命的危险。

见了这个场面,庄子不觉心惊,警惕着说:“唉!物与物互相累害,这是由于两类之间互相招引贪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