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06

第6章 修身养心篇(5)

【原文】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释义】

身着蟒袍玉带的达官显贵,如果看见身着蓑衣斗笠的平民,一副飘然自得的模样,很可能会发出羡慕的感叹;长期忙于交际应酬,饮宴奢侈的豪门望族,如果看见生活朴素且怡然自得的人,就会有恬淡自适的感觉,从而很可能产生留恋的情愫。由此可见,权势与富贵也并不那么贵重,可是,人们为什么仍然不知疲惫地,费心尽心机地去追逐这些,而不设法得到人人羡慕的,悠然自适的生活呢?

【解读】

恬淡自适,与世无争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是一种心境。

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隐逸在石山精舍间,郡县州府征召十二次,都不就任。他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

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这使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此后,乡里人每当做了亏心事,便说:“不要让沈居士知道。”

沈道虔冬天没有棉衣御寒,戴颙就为他做了件新衣,并送他一万贯钱,他全部转送贫困子弟。乡里少年相率跟他受学,个个都有成就。

沈道虔就是这样与世无争,悠然自适。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以仁厚著称于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和曹节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竹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人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人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顺不喜 逆不忧

【原文】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释义】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砥节砺行,磨练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解读】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因此,顺不足喜,逆不足忧是聪明的人常抱有的心态。当事业高歌猛进时,保守稳重,处进思退,当事业陷入危机与低谷时,告诫自己不要消沉下去,积极进取,争取再创辉煌。

《易经》中说:“君子,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用辨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说,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由逆向顺,振翅高飞。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说,处于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相反,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的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顺与逆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这样,在子文的人生中就全是顺境,没有逆境可言了。

在身处困境时,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奋进;而当步入佳境、事业顺利、百事亨通时,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大多数人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造成失误,导致失败。因此,顺不足喜,逆不足忧是聪明人常抱有的心态。当事业高歌猛进时,保守稳重,处进思退,当事业陷入危机与低谷时,告诫自己不要消沉下去,积极进取,争取再创辉煌。

不计较得失 莫让情绪失控

【原文】

当怒火欲水正沸腾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释义】

一个人当愤怒像熊熊烈火一般上升,欲念有如开水一般在心头翻滚时,虽然他自己明知这是不对的,可是他双眼睁睁地不加控制。知道这种道理的是谁呢?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假如当此紧要关头能够突然改变观念,那么邪魔恶鬼也就变成慈祥的上帝了。

【解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他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

人一旦有了火气,不仅心情不好,而且嗓子发干,嘴角起泡,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最重要的是,火气太旺,做事情往往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个人的情绪往往占了上风,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许多场合,因为不可抑制的发火,使人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而且,一时冲动的发火,可能意味着事情过后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实际生活中,发火导致的损失往往可能是无法弥补的。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你的形象可能从此在领导眼里受到损害,别人也从此开始对你的合作产生疑虑。

发火时最坏的后果是,人在发火的情绪支配下,往往不顾及别人的尊严,并且严重地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也许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而损害他人的感情和自尊却无异于自绝后路,自挖陷阱。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给自己大书一个“忍”或“制怒”的座右铭,这说明人们都能意识到“怒火欲水”之害,但又很难一下子控制得了。

有一位朋友脾气暴躁,每次发作如台风过境。他在盛怒之下,把桌上的晚餐全部都挥向地上,他的太太面对满地狼藉目瞪口呆,一双小儿女吓得哭着躲向阿姨身旁。事情的起因只不过是夫妇之间一场小小的口角,见太太坐到一旁去流泪,他就非常懊悔他是个无法控制自己脾气的人,但是脾气发过就没事了。

如何改变爱发火的坏毛病呢?

首先要认识到发火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危害。人,火气上来时只知怪罪别人,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责任。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促使其发火的并不在对方,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退一步说,即使责任在对方,他也可能是无意的,友善和谅解比什么都重要,这样火气也就发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