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菜根谭》学做人
4655500000007

第7章 修身养心篇(6)

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与自身愿望相矛盾的事,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用他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问题,那你就不会发火了。

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会使人生气的事,可以暂时避开,眼不见为净,耳不听则宁,火就发不起来了。

遇到使人生气的事,如果不是原则大事,就采取让步退却的办法,退一步海阔天空,既使自己解脱,也宽容了别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旦遇到确实使人特生气的事,静坐一会儿,用理智战胜情感,心情自然平静。

遇到让人发火的事,自己一时难以排遣,可以向亲友倾诉,或者是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干一些体力活,也可以使情绪得以缓解。

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不要因为别人发脾气,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当平和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发脾气的时候,便先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你晓得发脾气必定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最好约束你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怎样的吃力。

对事不对人。说“这件事情真的让我很恼火”是针对事件,说“你怎么搞的,怎么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是针对人。

不要把不满情绪发到无辜的人身上。不要把别人当作替罪羊,这样没有任何作用,相反会让你的情绪失控,发完脾气后你会后悔莫及。

反己者 触事皆成药石

【原文】

反已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释义】

能够时时进行自我反省的人,不论他所接触的是什么东西,都会变成使自己警惕的良药;只知道对别人挑剔埋怨的人,不论他所闪现的是什么念头,全都是杀气腾腾的恶毒打算。可见自我反省是使一个人通往行善之路的惟一途径,而怨天尤人却是走向各种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

【解读】

丘吉尔说:“人们偶尔在摔倒的时候也能碰到真理,可是大部分人却在他们爬起来后就匆匆走开了,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生经历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了要敢于面对,也乐于承认,但是如果不作自我反省,思虑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仍然会一败再败。反思失败就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和吸取失败的教训,然后以一切从零开始的勇气,“而今迈步从头越”,排除杂念,轻装上阵,重上战场进行拼搏。

古今中外,不反思蛮干,一败再败的例子数不胜数。

1984年三四月,日本富士银行纽约分行的一位主管,从事外汇投机买卖连续干了20次,亏损似滚雪球那样骤增,达115亿日元之巨。“败莫大于不自知。”若他头几次买卖发生亏损后,立即进行反思,败局不至如此,甚至还可以反败为胜,但此人不进行反思,继续滑下去,最后掉进痛苦的深渊。

与此相反,经营者在失败后反思,并由此走向成功者也不乏其例。

周滔是江苏某分析仪器公司的老板。由于公司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约300人的厂里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濒于停产,公司陷入空前困境之中。但是,在困难和危局面前,公司领导周滔并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召开会议,分析造成公司经营困难的原因,积极总结以往生产经营的教训,然后经过反思,大家一致认为,要想起死回生,必须开发新产品。但把眼光仅限在厂内,那是毫无办法的。于是,周滔又决定走向社会,借用科研院所的力量,与他们搞合作,接受技术成果转让。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小厂就与全国20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联系,与其中的40多个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了几十种新产品。最后该公司利用沈阳一家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生产出来的新产品,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投入批量生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终于使公司走出了困境获得了新生。

在人生的旅程中,大部分人在失败或陷入困局后更愿意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即报怨客观原因,甚至认为运气不好,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样做固然有利于使当事人摆脱挫折后的消极心理状态,但正是这一“有利”的做法妨碍了对失败的反思,不能把失败作为一项难得的学习机会。每个陷入困局或失败后的经营者应认真剖析导致失败的内因和外因各占多少,以免重蹈覆辙。

具体地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埋怨任何人。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

(2) 正确地看待失败。竞争的失败能使人的认识产生一次飞跃,失败的教训将成为宝贵的财富。反思失败的目的是要去克服失败。

(3) 剖析自己的失败,主要是要善于总结教训,找到导致败局或失利的症结和关键。

(4) 自我检讨。一个人肯多作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借鉴,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就是一种“反己”功夫。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从其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这样,他获得的就不是经验,而是智慧了。

处世让一步为高 待人宽一分是福

【原文】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释义】

为人处世都要有让人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人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自己进一步做好了准备;而待人接物要以宽厚真诚的态度为福,因为给人家方便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解读】

中国有一句古训——言不说尽,人不做绝。说的也是留一分余地的道理。自古以来,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一直都是做人处世的重要课题。古人认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结下难解的仇怨,很多的情况都是自绝后路造成的,也就是与人产生摩擦时把话说绝、把事做绝了。

其实,人际关系实则是利益关系,为人处世只要懂得谦让容忍、宽大为怀,凡事多为他人设想一些,不着眼于私利,不仅能给自己营造出安逸的生存环境,更能调度从容,储备力量,重整旗鼓,等待进一步的时机。

上古时期,古公亶父和他的部落先是居于邻地,他们不时受到狄人的侵扰。开始时亶父不抵抗,因为亶父的部落很弱小,完全不具备抵抗的条件。所以,他们通过赠物以求和平。但是,如此几次三番,狄人仍然没有停止侵犯,亶父终于明白了狄人的意图。他便召集邻地长老,告诉大家:狄人所要的其实是土地,而土地又是养人之物,不能因为它而使人遭害,大家只好放弃它了。于是亶父将自己的部落迁到歧山,最终不仅保存了下来,而且发展了强大的基业。就此孟子认为,亶父在不得已时采取的暂时规避,正是智者成事之心。

而“将相和”就更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了。廉颇是赵国的名将,蔺相如由于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了上卿,位置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说见到蔺相如就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后,就一直刻意回避他,甚至假装生病不上朝以免与廉颇同列。面对他人的不解,蔺相如解释说:自己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只是秦国之所以忌惮赵国,就是因为有廉颇这样的武将和自己这样的文臣。如果这两个人之间起了争斗,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廉颇听说后,十分羞愧,就光着上身,绑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自此,赵国出现了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由此可见,“让一步”、“宽一分”的待人处世原则,不仅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