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出身贵族的孔子不同,出身平民、一生苦修的墨子对儒家的礼乐思想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在墨家的思想里,政治与文化都应该深切地体现平民们的需求,强调实用性。那么这位“草根”思想家对贵族们的礼乐文化是如何看待的?他所代表的墨家主张能行于世吗?
墨子实际上是一个平民思想家,他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平民在政治上的诉求,体现的是平民的审美理想。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首先,我们看看他的非乐思想。非乐就是反对音乐,如果我们把他的思想跟孔子做比较,就会看得更明白。孔子特别喜欢音乐,终生喜欢音乐,甚至到他临死的时候,他给我们的政治遗言也是一首歌。而墨子对于音乐,真是深恶痛绝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讲,墨子是先秦诸子里面,最缺少艺术细胞的人,他不仅没有艺术欣赏能力,他甚至在道德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他认为所有的艺术,音乐也好,诗歌也好,歌舞也好,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也好,从道德上讲,都是不好的。这一点,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思想,但是,墨子有他自己的道德根据。
这个道德根据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平民,对于民生的一种真切感受。他说“民有三患”,老百姓有三个最大的苦难: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饥饿的人得不到食品,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老百姓最大的呼唤。通过这个话,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假如一个人饿着肚子,又没有衣服穿,冻得打哆嗦,一直劳动,连休息都没有,你让他去听音乐,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以及全社会对于艺术的喜好氛围,一定要建立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才能够实现。所以墨子从道德的角度,彻底否定了艺术存在的价值,他是有根据的。那么你可能会问,孔子为什么没发现这一点?墨子是平民,孔子毕竟是士,他们是不一样的。
所以墨子也很坦率地说,他并不是认为音乐不好,不是认为音乐不能够给我们造成情绪上的娱乐。他自己也承认,我之所以反对音乐欣赏,并不是认为敲钟、撞鼓、弹琴、鼓瑟、吹笙不好听,我并不是认为雕刻有华美图案的色彩不好看,也不认为禽兽的肉加以烹调以后不好吃,更不认为高耸的楼阁和幽深的房屋住起来不舒服。问题是这些追求,从古代圣王的角度来看,不符合圣王的教导,从今天老百姓生存的状态来看,不符合老百姓实际的生活状态。老百姓需要的不是这种东西,老百姓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解决。所以,我不是说音乐不好听,而是说它没有用。
在墨子看来,艺术不仅无补于世,而且还有损于世。墨子的论述,有时候很可笑,他说,假如王公贵族喜好音乐,那就必须有人来演奏音乐,要有人来敲,要有人来撞钟,要有人唱歌,要有人跳舞,而这些演奏的人、唱歌的人、跳舞的人不可能是老弱病残,一定是青壮年男女。青壮年男女都跑到你这儿来了,生产不是被耽误了吗?同时,王公贵族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仅要有人演奏这些音乐,还得有人陪着去欣赏。陪着你的人,不是君子就是平民,如果君子来陪你,就耽误了国家的政务,如果平民陪你,就耽误了生产。
墨子说,欣赏音乐并不是所有人的份内之事。孔子讲,人生一辈子,最后是“成于乐”,在音乐欣赏中,过快快乐乐的一生。在墨子看来,不是这样的。墨子看来人生活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的,你要吃苦耐劳,欣赏音乐不是你的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是什么呢?他举了一些例子。王公大人的分内之事,就是决定国家的政策,士君子的分内之事,就是处理国家的政务,农夫的分内之事,就是耕种秋收。女人的分内之事,是早起晚睡,缝补衣服。这些份内之事,你都不做,你去听音乐,那不是荒废了你的职责了吗?
你看墨子这些论证,有些地方讲的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整体来看,他的思想非常极端,非常偏激,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也非常单一,非常狭隘。这一点应该说,和他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这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有关系的。他毕竟不是贵族,贵族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奢靡浪费、铺张繁华。墨子作为一个平民看到那些东西,就觉得非常糟糕,这简直就是犯罪啊!
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墨子不但站在底层的立场,认为欣赏音乐造成了铺张浪费,而且他还审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政治和社会制度中的浪费,也一一提出批评。
墨子提出非乐的同时,又提出了节用和节葬。我们注意这两个词,节用是针对活着的人讲的,节葬是针对死去的人讲的。物质比较贫乏,当然不能浪费,所以要节用。而且墨子节用的观点,比我们想象的极端得多。他的节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去其无用之费。
在所有我们使用的财物上,或者所使用的工具上,都要增加其实用性,与此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其非实用性。非实用性,我们知道,往往是指艺术性的东西。
墨子给我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衣服的实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冬天的衣服就是御寒的,夏天的衣服就是防暑的。所以对于衣服的实用性而言,能够让冬天的衣服更暖和,让夏天的衣服更清凉,这是它的实用性。因此,你在做冬天衣服的时候,在衣服里多加几把棉花,这是可以的。除了这样的实用性之外,其他的都是不是用的。比如说服装的样式、服装的色彩、服装的花纹,在墨子看来,都是无用的,都要省去。省了这些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来增加实用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墨子的这种想法能够付诸实施的话,我们做出来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子呢?可能冬天的衣服穿在身上确实很暖和,但是这样的衣服,没有色彩、没有花纹、没有样式,就是臃肿的棉花,在今天肯定不会有人穿,肯定丑得要死。
他还举了住房的例子,墨子认为住房的公用是什么呢?一、冬天避寒,夏天避暑;二、保护自己,包括保护财产,防止盗贼。所以,墨子认为要增加住房这两方面的功能,除此以外的东西一律不用。比如,我们现在盖房子还要讲究房子的设计,房子的外观,包括房子外面涂的色彩,在墨子看来这些都不需要。一切艺术性的东西应该全部拆掉。
他还举了别的例子,比如舟车之列,也就是船和车。今天我们去买一部小轿车的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它的实用性,我们还非常注重这个车子的造型,我们还特别注重颜色,你喜欢白色的,我喜欢黑色的,还有人喜欢红色的。在墨子看来,这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车也好,船也好,就是交通工具,让你走得方便,让你装载得多。这两点实用性以外,其他的都不要考虑。
我们看看,墨子的讲法也确实有道理,我们可以省去很多艺术方面的精力,增加物品的实用性。所以这一点也就罢了,但是,墨子可笑的是什么呢?他觉得人也可以有增与减。墨子规定男人20岁,女人15岁,必须结婚。为什么呢?早生孩子嘛,早生孩子不就有人力了吗?在那个时代,人力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和其他国家的竞争能不能占上风,要看国家的人口多不多,所以如何让人口得到尽快繁殖,确实是那个时候的统治阶级,包括墨子这样的学者们,很头疼的一件事情。于是墨子就提出了人也要节,要把人的能力充分利用上,男子20岁,女子15岁,有生育能力了,就赶紧结婚,如果不结婚,那就是浪费了。
墨子还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假如有一个人晚了10年,30岁才结婚,那么20岁结婚的人,比30岁再结婚的人,在这10年里,假如2到3年生一个孩子,那么他至少多生了3到4个孩子。我们说,在中国历史上,算人口帐的,墨子是第一个,韩非子是第二个。不过他们算的目标不一样,我们今天讲计划生育是要减少人口,而墨子、韩非子讲计划生育,是要增加人口。
我们再看看节葬。我们刚才讲的是活人,现在再看看死人。首先,墨子对于当时丧葬的风气深恶痛绝。他对当时丧葬的风气,概括起来有五句话,每句话四个字: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
当时的丧葬之行,棺椁很重。因为古代的棺材是分双层的,里面那层叫棺,外面那层叫椁,一定要内棺外椁都具备。而且,陪葬的东西一定要多,死人穿的衣服一定要穿很多,衣服上的文绣要繁复。外棺和内椁上面,都要画很多花纹。埋下去以后,堆起来的坟头怎么样?一定要很高很高。有了这二十字,一般老百姓家里死一个人,倾家荡产。即使是诸侯死了,也是国库为之空虚。墨子讲,这就好像搬家一样,把国库的东西全部搬到坟墓里去了。还有更糟糕的是什么呢?还有杀殉这样一种野蛮的风气。天子死了,要有很多的人殉葬,多的有几百人,少的也有数十个人。将军大夫死了,也得要杀很人陪葬,多的有数十个人,少的也有十数人。
此外,还要活人守丧。按照儒家的讲法,和当时流行的风俗,守丧有很多的要求。比如“哭泣不秩”,“不秩”就是无度,没有节制。大声地哭泣,天天哭泣,不停地哭泣,然后住在一个小草棚里,睡在草垫子上,头上枕着土块,不仅如此,守丧的人还互相监督,不许吃饭,让自己保持饥饿的状态,这样表示悲痛。衣服要穿得很单薄,让自己冻得瑟瑟发抖。最后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折腾得人不像人了,脸色消瘦、发黄发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手足都僵硬了,要别人扶着才能够站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走。这样守丧,一守就是三年,这样的办法肯定是有害于民生的。
墨子说,如果照这样的守丧方法,王公大人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了,连天子都不能处理国家正事了,因为天子在为上一代天子守丧的时候,必须要把所有国家的正事交给宰相。农夫不能够种田,妇女们不能再去织布,手工业者也不能造车、造船了,整个国家陷于瘫痪。他说,这样的做法减少了国家的人口。守丧期间如此辛苦,把人的身体都搞坏了,丧守三年以后,老百姓身体虚弱,冬天不耐寒,夏天不耐暑,生出很多疾病,因此而死亡的人不可胜数。他对这样的风气有一个结论性的说法:
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
国家一定会贫穷,人口的数量一定会锐减,人民的财产一定会越来越少,国家的政治一定会混乱。
从活人的节用,到死人的节葬,如果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墨子提倡尽量削减衣食住以外的所有消费。从活人的身上省去娱乐费,从死人的身上省去丧葬费,甚至人自身的繁殖能力要充分利用而绝不能闲置。闲置,也是一种浪费。
墨子的政治理想和文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底层平民真实、深切的内心感受,作为一生把苦行作为自己生活状态的墨家,这些说法自然不无道理。但是从整个社会考虑,就显得有些极端而狭隘了,现世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对于死人的节葬,墨子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这样一种糜费的厚葬传统,确实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财产浪费。但是,墨子对活人节用,有些做法有点不尽人情。庄子对墨子有一个批评: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你拿这种方法教人,你肯定对别人不够爱护。你老是让别人整天劳苦不息,自苦不止,想听一点点音乐,唱一点点歌,都不允许,你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爱人的。如果你用这样的办法来要求自己,对自己也是不爱惜的。这样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
我们说,墨子给我们描绘的人生,确确实实让我们感觉到人生就是一个苦字,再也没有乐子了。我们讲,整个一本《论语》,没有一个苦字。但是,你要读完《墨子》,你就会感觉到墨子在告诉我们,人生就是苦,而且我们要安于这个苦。“其生也勤,其死也薄”,我们活着是那么的勤苦,我们死后安葬又那么样的单薄,这样的生活使人忧,使人悲。庄子说墨子这样的做法是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他认为墨子违反了天下人的一般人性,所以天下的人肯定不能够承受,墨子可以凭着自己巨大的德行和坚强的毅力,过这样的生活,可是你怎么能够让天下的人都这样做呢?这是庄子对于墨子的批评,这个批评是很有道理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了一篇研究先秦思想的论文,叫《论六家要旨》。他把先秦的思想家总结为有主要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其中,他讲到墨家的时候,对于墨子有四个字的评价:
俭而难尊。
生活太节俭,生活方式太单调,很难让人们都能够遵照实行。
大诗人元遗山讲到墨子的时候,有一句诗叫区区不近情。
就是墨子的这种做法不尽人情啊。
我们客观地讲,墨子的不尽人情并不是墨子生来冷酷无情,恰恰是墨子有大情。他的眼中看的是天下苍生百姓的苦难,是天下苍生百姓“饥者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所以他才要求我们不要把精力、财产都浪费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要把这些东西放在解决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上,所以我们说,这种“区区不近情”恰恰可以看出来,墨子的忧心忡忡。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担当天下责任的雄心,墨子不仅是一位为民请命的平民思想家,而且他还具备侠义的心肠,他是一位伟大的侠客。为什么我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侠客呢?我们下一讲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