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政治理想与文化主张由于不近人之常情,而遭遇了不少批评。但人们对于墨子的崇高人格与侠义大爱情怀无不敬仰。孤胆侠义、勇于牺牲,这成为墨子及其追随者们的人生符号。
墨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大爱的人,心中有大爱,所以他才能够有大的牺牲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他就有大勇。在先秦诸子里面,绝大多数的学派对于勇,都持一种否定、警惕的态度,只有墨家学派对于勇特别提倡。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具备三个优点——仁、智、勇,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是,他很少专门去称赞别人的勇,相反,作为一个思想很深刻的圣人,孔子对于勇有足够的警惕。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上面,就是他常常有意识地贬低勇。他手下有一个人就特别勇,就是子路,我们在《论语》里可以看到,孔子收拾得最多的人,就是子路。为什么他那么喜欢收拾子路呢?就是因为子路是他所有的学生里最好勇的人,在孔子看来,勇是一个危险品。在人生的旅途中,随身携带危险品,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有一天。他和子路讨论勇的时候,他说: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君子如果有勇,忘掉了义,他就会作乱。小人如果有勇,忘掉了义,就会变成强盗。这话说得非常好,勇确实需要义的约束,需要礼的约束。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回,颜回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纤弱。或者说在颜回的人生之旅里面,是不大会带着危险品上路的,所以颜回是特别让他放心的,对人对己都是比较安全的。
老子是反对勇的,他对于勇有一种特别恐惧的心态。他有一句名言:
勇于敢则杀。
“勇敢”这个词来自老子,勇敢就是勇于敢,勇于敢的结果是要被杀的。
孟子是什么态度呢?孟子应该说是儒家里面,最阳刚的一个人了,可是他也把“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列为五不孝之一。因为你好勇斗狠,所以让父母处于危险之中,这是一个不孝的行为,他也是反对勇的。
荀子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荀子把动不动要和别人斗一斗,和别人拔刀相见的人,批评为“忘身、忘亲、忘君”。勇于斗就有可能被杀掉,被杀掉不是忘了自己身体的危险了吗?被杀掉了以后,不能孝顺父母了,这不是忘亲吗?被杀掉以后,不能为国君做事了,你不是忘君吗?所以荀子说: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这个批评已经很严厉了,荀子下面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话,“狗彘之不若”,这样的人连猪狗都不如。我们稍微做了一番梳理,简单举了一些例子,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对于勇他们都是很警惕的。
但是,在先秦,偏偏有一个人对勇大加赞赏,并且加以培育,这就是墨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林立、战乱纷争,诸子提出对勇的批判,某种程度上,是保身立命的必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孤胆英雄墨子却说“不”,他和他的弟子们鲜明地亮起了勇的大旗,并身体力行之。苦行奔走于诸侯间,执着地以一己之力,阻战争狂澜。
墨子在《修身》这篇文章里讲到: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
作战打仗,虽然有阵法之妙,但是根本还是在于战士的勇敢,指挥官的勇敢,主帅的勇敢,这些是决定胜负的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墨子手下的门徒都具有墨子所提倡的勇的气质。
墨子这个学派,实际上跟孔子的学派不大一样,孔子的学派是很松散的,就是大家来跟我学习,学完了就走,比较自由。墨子的学派结构非常严密,好像一个宗教团体,到了最后,甚至好像变成了军事团体。
《淮南子》上,对于墨子的这一点说明,更加生动: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子的门徒有一百八十多人,这些人都可以让他们往火坑里跳,赤着脚在刀阵中行走,面对死亡,他们绝不转身。我们说,墨子之门虽然是一个学派,但是,简直就像一支敢死队。而且,在特定的时候,稍加改造,马上就能够变成特种部队。
有一次,墨子在楚王的面前,与公输班较量。他要阻止楚王进攻宋国,最后的一招,也是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墨子告诉楚王,我有三百个弟子,在宋城上等着你们,你们去吧!楚王一听就不敢去了。墨子的三百人以一当十,三百人至少当三千人用,所以楚王赶紧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因此我们说,墨子的门徒不仅仅是坐而论道,他们能够付诸行动,在关键的时候,该出手时能出手。
我们再讲一个例子,墨子的学派是有首领的,这个首领叫巨子,一代一代往下传,老巨子死,新巨子即位,巨子对所有的门徒有绝对的权力。墨子死后,接替墨子的是禽滑厘。禽滑厘死后,接替禽滑厘的是孟胜,孟胜是墨家的第三任巨子。孟胜和楚国的阳城君关系非常好。我们前面讲到,墨家有一套守卫城池的战术,他们很善于守城,所以阳城君就把自己的城邑交给孟胜来守卫。
这个时候,楚国出了一件大事。当时,吴起在楚国进行变法,楚悼王采用了吴起的政治主张,楚国很快强大起来。但是,吴起的变法极大地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楚悼王一死,楚国的贵族们,包括阳城君就带着兵器,埋伏在楚悼王治丧所的附近,等待着前来奔丧的吴起。
吴门一出现在楚王行丧的地方,这些贵族们一下子冲了出来,集体向吴起射箭。吴起一看,知道这次他肯定跑不掉了,他在受到攻击的时候,奋力冲向了楚悼王的尸体,一下子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并且大喊了一声:我让你们看一看,我怎么样来报仇吧!这些贵族对吴起恨之入骨,虽然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但是他们也不管了,乱箭齐发射死了吴起。但是,很多箭也射到了楚王的尸体上。
楚国有一条法律:
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也就是说,兵器碰到国王的尸体是重罪,要灭三族。所以吴起在临死之前为什么一下子扑到楚王尸体上,而且还告诉他们,你们看着我怎么报仇吧!因为他知道这条法律,所以吴起临死之前,他真的是有急智。
楚悼王的即位者,楚肃王即位以后,根据楚国的法律治罪这些大臣。一下子,七十多家都被灭了三族,阳城君是其中之一。阳城君一看赶紧逃出楚国,他在临走之前,给孟胜提出了一个要求,我的城池你要给我守住。能守得住吗?孟胜肯定是守不了的。我们面讲到了一部电影叫《墨攻》,说是一个墨者守住了一个城市,那是一个神话。孟胜知道,当时他手下只有一百八十多人,就凭这么多人,阳城君的城池是守不住的。于是孟胜权衡再三,最终决定以死明志。人家交给我的任务,我不能完成,怎么办呢?我死了,总不能再怪我了吧。这叫以死卸责。
他的学生徐弱就来劝阻他,说,如果你死了,阳城君能得到好处,那是可以的。可是,即使你死了,阳城君也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你要知道,你的身份是墨家的巨子,是墨家的首领,你死了,墨家在这个世界上就断绝了,这不可以啊。孟胜说,你说这样的话是不对的。我和阳城君的关系至少有三种,说得好点,我是他的老师,至少我是他的朋友,即使不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臣子。如果我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这个社会上如果有人找老师,不会从墨家里面找了,因为这个老师不管用。找朋友,也不会在墨家里面找了,因为这个朋友不守信。找良臣,也不会从墨家里面找了,因为墨家不忠诚。所以我一定要死,我的死不但不会让墨家的事业中断,反而可以让墨家在社会上赢得广泛的声誉。
我现在准备把巨子的职务,指定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一个很贤德的人,有了他,我不用担心墨家在世界上断绝。徐弱听老师这么一说,他马上就表态了,既然你这样说,那好,我请求在你之前死。然后转过身去,马上吻颈自杀。孟胜派两人把自己的职务传给宋国的田襄子,然后孟胜也自杀了。孟胜一自杀,孟胜手下的一百八十人集体自杀。不是有个人被派到宋国去传达孟胜的指令,把巨子位置传给田襄子吗?这两个人把这个任务完成以后,要从宋国回来,为孟胜殉死。田襄子就制止了他们,说,现在孟胜已经把巨子的职务传给我了,现在我已经是巨子了,你们应该听我的,你们现在不要再回去了,自杀也没有什么必要。可是这两个人仍然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这件事情,加上孟胜本人,总共有一百八十三人集体自杀。从这件事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墨子学派的宗教性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惨烈的作风。
墨家的侠胆、血性与刚烈,某种程度上,融进了民族的血液,成为后人推崇的游侠精神,由此上演了更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壮烈的传奇,赋予历史事件更多的英雄情怀。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史记》上所记载的田横的故事。刘邦在消灭群雄,建立汉朝之后,田横带着他的五百个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担心不除掉这个人会有后患,所以就派使者到田横那去,宣布赦免田横的罪,召他回来。跟他说: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只要田横归顺我,大者可以封王,小者可以封侯,如果不来,那我马上派兵消灭你。田横为了保全他手下的这些人,就带着他的两个门客,从海岛出发,到洛阳去见刘邦。离洛阳城还有三十米的时候,田横停下来,对他自己的两个门客讲,我以前和汉王一样,都是南面称孤之人。现在汉王做了天子,而我变成了一个逃亡的俘虏。现在要我面向北面来侍奉他,这是多大的耻辱,我不愿意受这个辱。现在汉王之所以要让我来,只不过想见我一面,要看看我长什么样子罢了,所以我从海岛一直走到今天,你们以为我是到汉王那去投降的吗?不是的,我是想让他见一见我长得什么样子。现在我自杀,你们带着我的头去给汉王看一看,只有三十米路那么远,所以我的头和尸体不会腐烂,还可以让汉王看清楚我到底长得什么样。于是田横当即自杀。这两个门客把田横的脑袋交给汉王,汉王一看真的是很佩服,说,田横真的是英雄好汉,并且用了两千多人,按照诸侯王的礼节给田横造了一个大墓。然后把田横的两个门客都拜为都尉,可是这两个门客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呢?在把田横安葬完了以后,这两个门客在田横墓旁挖了两个洞,两个人都自杀,为田横殉死。
海岛上不是还有五百人吗?汉高祖刘邦看到这两个人自杀,他就更加吃惊了,田横手下的人怎么都这么忠诚啊。于是又派使者去召见这五百人,说,你们都来,我都给你们封官。使者到了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经自杀了,五百人集体投海而死。五百人啊,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大的场景啊。
徐悲鸿读了田横的传记,在感动之下,他创作了一副油画,题目就叫《田横五百壮士》。徐悲鸿为什么要做这幅画?就是被这种大义凛然、不屈从、不苟且的壮举所感染了。可以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血性,我一直怀疑田横这个事情跟墨家有关。我一直想找一个证据,我现在还没有找着。但是我后来一想,田横这个人是不是跟墨家有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墨家这样惨烈的精神,血性的精神,一定是影响到了田横。
说这里面所表现出的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的气节。这里面所体现出来的血性精神,这样一种牺牲精神,这样一种道义精神,这样一种舍身取义的精神,确实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精神。毛泽东有一句诗:
为有牺牲多壮志。
这个“多”是什么意思呢?很多的注释都注错了,这个“多”是鼓励、激发的意思。因为有那么多人勇于牺牲,所以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雄心壮志。因为有那么多勇于牺牲、为民请命的人,所以才激发出中华民族的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可以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道相对要柔弱一些,我们确实非常需要墨家的这样一种阳刚精神。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对游侠有这样的几句评价: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他们的行为,有的时候,可能是不符合正义的,但是他们说话一定是守信用的,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不惜牺牲性命也要急人所难。做到这样以后怎么样呢?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焉。
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宣传自己的品德,所以这些游侠有很多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实际上,司马迁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墨子·公输》一文中墨子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呢?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下一讲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