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得:人生的必修课
46768700000002

第2章 漫漫人生,如何平衡舍与得(1)

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候难免患得患失,有得有失,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失去了不要自责,得到了要懂得珍惜!合理处理人生的得失。因此不要过于计较生活中的得与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让我们遵从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合理安排筹划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1.心胸开阔,万物皆顺

高山之所以雄伟,是因为它能够容纳每一粒沙子和尘土;海水之所以宽阔,是因为它能够吸纳每一条溪流。大自然如此,做人也应当如此,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有一个开阔的心胸。一个人若能心胸开阔,世界在他眼中就会变得无限美好;一个人若能心胸开阔,生活在他眼中就会变得五彩斑斓;一个人若能心胸开阔,他的人生也会因此变得坦荡,成功之路也会变得更加平坦。

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也和胸襟有着莫大的联系。古语有云:“大德者必得其寿”,也就是说胸襟开阔者能够活得更加长久。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便知道,三国时期的周瑜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气量太小,他才华横溢,却不能容忍诸葛亮比他更有才华,于是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在36岁那一年便去了天国,令人扼腕叹息。

心胸开阔,“气”全无

现代社会矛盾和斗争无处不在,如果事事都去计较,一定会活得很累。因此,没有什么能够比保持宽阔的胸襟更加重要了。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民族等,想要创造骄人的成绩,就必须要有高山的气度、大海的胸怀,勇于吸取精华为己所用。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是很难会有大作为的。

古时候有一个妇人,总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生气,弄得和邻里关系很不好,她自己也常常为此而烦恼。有一天,为了彻底改变自己,这个妇人便去求一位得道高僧为自己谈禅说法,好让自己开阔心胸。高僧得知她的来意之后,一言不发地将她带到了一座禅房中,然后反锁上房门,径自离去。

刚开始,妇人以为高僧一定是另有玄机,便在禅房中耐心地等着,可等了许久,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妇人气得破口大骂,但高僧并不多加理会。妇人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开始向高僧苦苦哀求,可高僧依然置若罔闻。最后,妇人终于沉默了,于是高僧来到门外问道:“你现在还生气吗?”妇人回答说:“我是生我自己的气,我真是不长眼,怎么会来到这儿白白受这份罪?”

“对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如何会心静如水呢?”高僧说完,便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一次问道:“还在生气吗?”“不生气了,气也没有办法呀!”妇人回答。“看来你的气并没有消,你只不过将它压在了心里,倘若爆发将会更加猛烈。”说完高僧又离开了。第三次,高僧又来到门前,妇人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高僧笑着说:“你说不值得,可见心中还在衡量,心中还是有气根。”直到夕阳落山时,妇人问高僧:“大师,究竟什么是气?”高僧并不作答,只是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沉思良久,终于有所感悟,叩谢而去。

是呀,到底什么是气?所有的人都生过气,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真正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气”就是大师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它就会消失不见,但如果你苦苦抓住不放,它也足以将你淹没。

雨果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胸开阔的人心中总是装着别人,从来不轻易地计较个人得失,这是极高的境界,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良好品质。此外,胸襟是否开阔,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重要标准。纵观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无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宏的人。一个拥有了比海洋和天空还要宽阔胸怀的人,必能“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人生之路需要宽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宽以待人。

舍掉个人恩怨,彰显魅力

古人云:“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佛家也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说的都是为人处事时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要豁达大度,要宽以待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只有放开胸怀,学会宽容,才能化解其中所有的怨恨,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别人的尊重。

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和大夫祁黄羊在一次谈话中说到了南阳县缺乏县令这个问题,晋平公问道:“你觉得谁比较适合担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回答道:“依臣之见,解狐可以担任。”听了这话,晋平公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知道祁黄羊和解狐有过节,便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推荐他呢?”祁黄羊说:“大王是在问我谁能担任南阳县令的职务,并不是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听了祁黄羊的建议,派解狐去南阳任职。果然不出祁黄羊所料,解狐到任之后尽职尽责,不负众望,处处为百姓着想、办实事,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拥护,美名远扬。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人们都会为祁黄羊的胸襟所折服,虽然解狐和他有仇,但他并不顾及个人恩怨,而是以大局为重。试想,假如祁黄羊没有开阔的心胸,那么就可能会埋没一个优秀的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像祁黄羊一样。同样的一条路摆在不同人的面前,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的可以变成通天大道,而有的则是羊肠小道,有些甚至曲曲折折,找不到下脚的地方。只因为心态不同,心胸开阔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别,既不妄自尊大,无谓地贬低他人,又不妄自菲薄,把任何人都看得比自己优越,更不会因别人的权力、地位及财富而耿耿于怀。而心胸狭窄的人则往往斤斤计较,只顾眼前的利益,从来不考虑给别人留下后路。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把自己逼上绝路,成为最彻底的失败者。

舍得智慧

拥有开阔的心胸,那么所到之处遍地都会繁花似锦。因此,当你感觉命运对你不公的时候,当你慨叹世态炎凉的时候,当你对生活感到不如意的时候,当你在工作中感到烦恼不顺的时候,你都要不断地博大自己的胸怀。在宽广的胸怀里,一切不快和痛苦都将显得微不足道;在宽广的胸怀里,你将会活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

2.能屈能伸,成大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我们就必须学会应对这些“不如意”。当遭遇磨难的时候,当碰到困境的时候,当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就很可能遍体鳞伤。常言道:“能屈能伸,大丈夫是也。”此时,人们必须将平日的自尊和骄傲收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理智之人,会在该伸的时候伸,该屈的时候屈,像一只弹簧一样,收放自如。能屈能伸并不是软弱的表现,相反它意味着“识实务者为俊杰”的高明,它讲究的是策略,体现出的则是一种智慧。

能屈能伸,谓之大丈夫

如果把一滴水用火来烤,那么它就会化为高空中的流云;倘若将它放入低温中,那么就会结成冰块,变得更加坚硬;若将它丢弃在土地上,它就会渗入土壤滋润大地;而把它放入大海,它就会集众兄弟之力变成一朵浪花,一路欢歌而去。水没有硬度,也没有形状,但却可以随物成形,水可以包容一切,涵盖一切,化解一切,几乎可以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至,无往而不胜。滴水可以穿石,泛滥可以成灾。这就是水的生存法则:可以上下,可以屈伸,可以聚散。这不正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吗?

张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谋士,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谋士,曾经也受到过“屈辱”。

有一天,张良到沂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身着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故意把鞋扔到桥下面,然后十分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听他这样说,感到十分愕然,心中万分生气,甚至想要挥拳揍他一顿。但毕竟对方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张良也不忍心下手,只好忍着怒气到桥下帮他捡鞋。捡上来之后,老翁居然又命令张良把鞋给他穿上。胸怀大志的张良心想:既然帮他把鞋捡了上来,那就好人做到底吧。于是,对老翁这一带有侮辱性的举动,他也忍住了,右膝着地,帮他穿上了鞋。谁知,老人居然连一个谢字都不说,反而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在原地呆视了很久,老翁又返了回来,赞叹着说:“孺子可教也!”然后约张良5日后凌晨在此相见,张良虽不解其意,但仍当场跪地应诺。5日后,鸡鸣之时,张良就匆忙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经先到,并训斥他:“为什么迟到?过5天再来!”又过了5天,张良唯恐迟到,半夜就去桥上等着,他的隐忍和真诚博得了老翁的赞赏,于是就送给了他一部书,说:“读此书的人可成为王者师,十年之后天下会大乱,你可用此书来兴邦治国,十三年后再回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完扬长而去。张良惊喜异常,此书乃《太公兵法》。从此,他不分日夜,刻苦钻研,最终成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大人物。

一个真正的强者,往往能够比常人具备更强的忍耐力,张良不就是靠这样的忍耐力才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吗?一个不肯低头的人,是无知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为了逞一时之强,而毁了很多可以成功的机会。

因此,当你遭到他人的拒绝时,不必太刚强,否则容易挫伤锐气;工作上不顺心时,也不必灰心丧气,否则你会很容易陷入沮丧;人生失意时,也不必将其看得太重,只要你愿意,生活始终都会多彩多姿。

屈,只是为了更好地伸

屈,并不是一种难堪,只是为了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以图东山再起。纵观历史上那些出色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屈”的典范:韩信的胯下之辱,成就了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司马迁的宫刑之辱,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勾践的尝粪之辱,则成就了十年磨一剑的一代霸主。他们的事迹都表明,能屈能伸之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

七国争霸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爆发了一场战争,赵王勾践取得了重大胜利,而年迈的吴王却因重伤不治身亡。吴王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他发誓一定要报杀父之仇,将越国变为自己的属国。经过三年的调整之后,吴国的势力渐渐壮大,吴王夫差率军攻打越国,这一次,越国伤亡惨重,成为名副其实的战败方。

越王勾践带着王后和几位大臣来到吴国为奴,他们在吴国受尽了屈辱。当然,越王这么做并不是真的投降了。就这样,勾践在吴国度过了三年奴隶的生活。有一次,吴王生病了,越国大夫范蠡为越王献上一计:请他品尝吴王的粪便,以测其病。勾践照做了,而这个举动深深地震撼了吴王,他认为:越王勾践肯这么做,那就表示他对自己是忠心的,不可能再有叛变之心。于是他将勾践一干人等放回了越国。

回到越国后,勾践立志一定要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生活消磨了志气,就强迫自己睡在柴草上面,在房子的上梁吊了一根绳子,绳子的一端系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之时,勾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苦胆!同时他亲自参于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还鼓励生产。他让文种管理国家大事,让范蠡训练兵马,自己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几年之后,越国已经国富兵强了,而吴王夫差还被蒙在鼓里。公元前473年,勾践秘密发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吴国拿下,成功地一雪前耻。

“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的经典,勾践超人的意志也被人们赞颂了几千年。当然,或许有些人会说勾践这是苟且偷生,并不值得称道。但试想一下,假如当时勾践“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心高气傲的夫差必定会将他杀头,那么越国的命运也定是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由此可见,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方能成就伟业。

舍得智慧

屈,并不意味着放弃,退却只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时势,该屈时就屈,需伸时就要伸。屈于应当屈之时,是一种智慧;伸于应当伸之时,也是一种智慧。在伸中立志,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德,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业,在屈中做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屈与伸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潜力,它表现出了一个人求事求存的智能。

3.不争一时之长短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每天都有许多钓鱼虾的人,大部分人都是扛着竹竿东奔西走,连池塘、连小河,甚至是湖边,他们都钓得不亦乐乎,天天有所得。只有一个人每天蹲在海边钓海鱼,他的鱼钩就像大铁猫一样,钓线有如水桶般一样粗。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毫无收获。别人都觉得他这个人很奇怪,有人还说他像“傻瓜”。后来,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于是他就将鱼弄到岸上分割开来,让所有的人一同分享美味,很长时间都没有吃完。

其实,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不可争一时之短长,想要有大的收获,就必须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等待。不争一时之短长的人,是懂得“四两拨千金”的人,与只会使用蛮力的人相比,他们靠的是高明的智慧。实际上,“不争”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还不值得争,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奋力拼搏、坚决果断、毫不退缩,将“争”进行到底。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无不具备这种优秀的品质。

不争一时,才能换来长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大好时光匆匆而过,如果将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争论一时短长”之上,那岂不是太可惜了?一个理智之人,就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去争的东西就应该坦然地放下,这样才能够为心中那个更大的目标而积蓄力量。事实也证明,越是伟大的成功,越是伟大的事业,就越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付出。

在一个大森林里,“百兽之王”狮子建议9只野狗和它一起合作外出猎食。经过一天辛苦的捕猎,它们一共抓住了10只羚羊。狮子说道:“现在猎物已经到手了,但是我们必须找一个明事理的人,来帮我们分配这顿美餐。”话音刚落,一只野狗便马上说道:“这不是很好分嘛,一对一最公平了。”狮子听了非常生气,它立即将野狗扑倒在地,野狗昏了。其他野狗看到这一幕都吓呆了,过了一会儿,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地对狮子说:“不!不!大王,刚才我的弟兄说错了,我觉得应该这样分:给您分9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10只,我们分一只羚羊,那么加起来也是10只,这样就公平了。”狮子听了非常满意,问道:“你是怎么样想到这个分配妙方的?”野狗回答道:“当您将我的弟兄扑倒打昏后,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和狮子相比,野狗的实力自然是大大不及,尽管它们加起来有9只。在这种情况下,野狗只有屈服于狮子的霸道和权威,才能够保全性命,倘若它们为了实现公平而争论不休,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野狗的做法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