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顾客来到药房开药,快的话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拿到药,但是如果柜台比较忙,那就可能要等十几二十分钟了。聪明的顾客预见自己可能要等待很长时间,就会事先带一本杂志消磨时间。在等候的时候,顾客确实会感到无聊,也不会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干等,既然旁边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什么不随便看看呢?于是在等待拿药的顾客,大多会选择到超市里转一圈,一旦发现自己需要的或者喜欢的商品,拿完药以后就会顺便买走。
顾客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店方却发现了这个能够帮助自己销售商品的好方式。于是,超市在为药店招揽顾客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潜在顾客。来买药的人越多,可能在超市购买其他东西的人也就越多,这样则会给超市增加很多额外的收益。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超市又何乐而不为呢。
经济学原理
利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些心理常识,往往可以设计出很好的营销策略,从而给商家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
营销策略背后的心理常识
10在数量上确实比9要大,但是,数量大并不见得是好事。很多时候,人们更青睐于9,比如,所有的女人都希望自己永远活在29岁,而不愿意成为30岁的女人。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觉得数量越多越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多多却不一定益善,也就会出现10不如9“大”的状况。这虽然不太符合数学原理,但是从人们的心理上讲,人们更多的时候会感觉9比10要珍贵得多。
比如女人总是希望自己可以永远是29岁,而不要越过这个门槛,因为在她们看来,30岁比29岁会让自己一下子老很多。在日常的消费中,人们也会更加偏爱9而不是10。人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是想使自己获得满足感,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用”,只有当消费者觉得自己能从消费该商品中获得的价值与商品的实际价值差不多时,才会愿意掏钱购买该商品。因此,一件商品标价20多,与标价30多,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件衣服售价29元和售价31元,虽然只差两元钱,但是顾客在心理上就会觉得相差甚远。21元是20多,29元也是20多,而31元就成30多了,给人的感觉似乎两者之间就有10元钱的差价。因此,很多消费者会更青睐于9而不是10。商家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一件体恤售价29.9元,一部手机售价1999元,一台电视机售价39999元,这样在心理上会使消费者觉得没有越过30元、2000元、40000元这个门槛,而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这些商品标价31元、2100元、42000元,其必然没有前者的效果好,可能会影响该商品的销量。表面上看似很小的差距,但是在心理上却是不一样的。
经济学原理
在人们心理上,会对一些数字感到敏感,而商家抓住顾客的这种心理,使价格控制在一定的心理门槛之内,则会满足顾客的需要,并从中获得利益。
价格给人的心理影响
有两个人去非洲旅行,看见一款古董很喜欢,于是一人买了一件,并在机场托运回国。但是当他们下了飞机打开托运的行李箱,却发现古董都被摔碎了,于是在赔偿上发生了争议。此事该如何处理呢?
发现古董碎了,两位乘客要求机场赔偿。机场方面由于损坏了乘客的东西同意赔偿,但赔偿多少很难判断。因为他们不知道古董值多少钱,怕被敲诈,于是想请当地的文物专家鉴定。但两位乘客又不同意,说需要请非洲的文物专家,而这样的成本更大,机场方面当然不答应,结果双方僵持不下。这时一位经济学家出了一个主意,他让两位乘客分开,分别把古董的价格写在纸上,以其中的较低的价格作为古董的价格。但是为了防止他们故意把价格写得很高,又加了奖罚的条件,主张较低价格的人额外奖励100元,主张较高价格的则要处罚100元,如果两人写的价格一样,就都奖励100元。结果通过这个办法,最后确定的赔偿数额刚好是古董的价格。为什么这么巧呢?
其实这个过程中就有关于两位乘客的博弈问题。假设古董的实际价格是1000元,在写价格的时候,两个人就会想:如果对方照实写了1000元,那自己的最佳选择就是写999元,这样就能得到额外的100元奖励,加起来就是1099元。但是他们同时还会想到:如果对方也写999元,那自己的最佳选择就是998元,这样将会得到1098元,而如果对方也写998元,那自己的最佳选择就是997元……如此反复下去,直到900元为止,因为再降下去,即使获得100元的奖励,也还是会亏本的;而如果稍微多写一点,就可能面临100元的罚款。因此,900元是最好的选择,不能多写也不能少写。结果两个人都写了900元,加上100元的奖励,正好是古董的价格。在决策选择中,他们相互影响和制约,最终达到了一种均衡。
经济学原理
当一个主体与其他人或其他组织在做出一项决策时相互影响,为了使自身不受损失,往往最后的选择会使双方实现一种均衡。
博弈中的利益均衡
当有朋友、亲人过生日或者升迁的时候,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精心挑选一份礼物来送给对方,以表示祝贺,而不是直接给对方钱,让他自己购买喜欢的东西?
亲人以及朋友之间相互送礼,是为了传达一种祝福,表达一种诚意,很多人会在送什么样的礼物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以及很大的财力。虽然你送出的礼物对对方来说不一定实用,如果让他自己买,可能会看上别的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如,你在表弟的生日的时候,送了他一条领带,但是他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戴。即使这样,你已经为这份礼物特意地花了时间和精力,把这些成本加进去,礼物就会让对方觉得珍贵。因此,我们常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也是一种心理效应。一种东西是否珍贵,除了其自身的价值外,还包括其中凝聚的情感等因素,这些附加值会让人心里觉得温暖和感动。
送礼不仅仅送的是一件物品,还有人们的一种情意,如果单单送钱,则显得太肤浅,太没有内涵,因此也不会达到让人喜欢和感动的效果。既然是送礼物,就要把感情的因素考虑进去。不管送什么礼,不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而在于其情感的深浅,当你为此付出了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其价值就会增加,比简单地送几百块钱,更容易在对方心里留下一定的分量。
经济学原理
一件物品的实际价值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有时是不对等的,在有额外的附加值加入的时候,其价值就会提升,在人们心里产生更重的分量。这份礼物里面包含了表姐的诚意和祝福,还包含了表姐为了买礼物而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其总价值要比商品本身更加贵重。送什么礼,不仅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还在于其情感的深浅,当你为之付出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其价值就会增加,比简单地送几百块钱,更容易在对方心里留下一定的分量。
礼物中的感情因素
有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彼此工作都很忙,只有在每周末见一次面。马上周末就到了,安排些什么节目呢?男方喜欢看足球,女方喜欢看电影。见面后,如何选择,看足球还是看电影?女方如何才能让男友听自己的呢?
有一对情侣周末见面,男方想在家看足球,女方想出去看电影,双方意见不统一,因此,谁说服了谁,谁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