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社交要懂心理学
46886200000027

第27章 打造社交“心”魅力——专家给你做心理指导(2)

于是老板娘决定将余生奉献给陌生人,做一个好的义工,因为她知道这样做,会使很多人快乐。她每周去一家老人院,带上一大包旅馆厨房当天烤出来的蛋糕和饼干,老人们看到她来都非常欢迎。老板娘说,其实这些老人并不需要她带去的食品,老人院里什么都有,她们需要的是陌生人的关心,知道有人还想着她们就够了。

这个故事很感人,让我们要善待自己年迈的父母,给以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不要把自己变成父母心中无情的陌生人。熟悉与陌生之间的距离就差那么一点点,关键看你是否用心去对待他们。不管是对待父母、爱人、朋友、同事,彼此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如果因为细小的隔膜,而造成巨大的鸿沟,导致彼此之间冷漠、封闭、敌对、仇视,终死不相往来,那么你已经失去了人生最为宝贵的东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如此之短暂,能够相识相处,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不要因为不必要的矛盾,使彼此避而远之,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在社交活动中,贵在以诚相待,要有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不管别人怎么样,首先你自己要有诚意、有胸怀、有修养,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够看清别人的心理。以一颗狭隘自私的心去处事,收获的只能是别人的疏远和拒绝。心理专家指出,人的内心的情感需求是其心理的重要的表现内容,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大致揣测出他的内心想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察言观色,能够容忍别人不良情绪的发泄,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避免因一时冲动造成误会和伤害。相反宽容和仁慈却能够化解矛盾和怨恨,让彼此敞开心扉,坦诚相对。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培根说过:“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在交往中建立谦和、愉快、诚恳关系的基础和保证,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解。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多少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以宽厚的心胸去容忍别人,虽然可能会暂时吃亏,但是最终还是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势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得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相处更应该相互礼让,而不是为小利小惠斤斤计较。

不要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在交往过程中,人和人之间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勺子总会碰锅沿,脚板总要擦地皮”,但是要记住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是耿耿于怀呢?

屠格涅夫曾说:“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所以,当你宽容了别人,在自己有过失或错误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宽容。

忘却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循环。

宽容的反义是狭隘,宽容和仁爱让陌生人变成亲人,而狭隘和自私则会使亲人变得陌生人。不要在彼此之间掘出一道鸿沟,而是要架起一座大桥。

四、善是一种良性循环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社会交往中,有这样一个心理原则,叫做尊重互惠原则,意思就是说,你给予了别人足够的尊重和帮助,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和善良回报于你。因为你的善举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欣赏,所以才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帮助你,回报你。这就是一种善的循环。

有人说,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如果你希望得到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这样别人也会带给你快乐。所以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首先你就得想好要怎么对待别人。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请求朋友帮忙,结果被拒绝了,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忙着生气,而是想想是否在朋友请你帮忙的时候,你也总是找借口拒绝。如果是,那就不能怪朋友不讲义气,而是怪你自己对朋友不够真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你没有付出你应该付出的,那么你就不会得到你想得到的。

社交中不可以只是耍嘴皮子,最有力的证明是你的实际行动。叶公好龙、表面的喜欢掩饰不了内心的虚伪,与人交往不是完全为了获得利益,有用时才去找人家帮忙,而平时却不理不问。就像礼佛一样,临时抱佛脚是没有作用的,关键是要把佛时刻放在心中,真正去礼遇他,才会受到保佑,关键是要心诚。

一个小男孩的母亲病了。病魔在吞噬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的同时,也渐渐地掠走父亲的热忱和耐心,就连母亲曾经要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意志也一并带走了。只有男孩没有放弃,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现实兑换了。

有一次,一位伙伴告诉他说,在蓬莱阁东面的海边有一观音庙,新建了一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汉白玉四面佛,游人如织,香火鼎盛,只要心诚,就是有求必应,不如去试一试。

男孩听了很高兴,仿佛找到了根治母亲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兴奋地跳了起来。但是当得知必须要花很多钱买门票时,他又变得很失望。因为对于一贫如洗的男孩来说,根本就买不起。顿时,男孩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顷刻间灰飞烟灭。三十里山路不会阻挠男孩前行的脚步,可没有钱买门票,彻底挡住了他前进的步伐。

明天就是星期天,天快放亮时,男孩终于做出了去试一试的决定。他记得有一句话说:幸运总是光顾那些敢于一试的人。好像是为了验证他的诚心和勇气,天公故意下起了阵雨。男孩没有迟疑,找到雨披,用塑料袋把干粮、背包包好,骑上自行车出发了。一路上经历过雨淋日晒,骑车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时男孩早已筋疲力尽。

他怯生生地挪到门口,对管理人员说:母亲病得厉害,我想去求观音保佑她,可我没有钱……男孩无助窘迫的表情,可怜巴巴含泪的眼神,打动了管理员,男孩用自己的一颗赤子心换来了通行证。

男孩快乐地徜徉在温暖的阳光下,他感觉像天使在亲吻自己,那样的温柔和亲切。他欢快地跑上延寿桥,抬头便看到神情安详的圣观音正慈祥地看着他,当他正要跪拜的时候,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爷爷站在桥头远远地仰视佛像。一定是那些高高的台阶和湿滑的路面让老人望而却步。男孩这样想着,便转身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老爷爷面前,搀扶着他。老爷爷说:“这么多人,只有你肯扶我一把,只有你心存善念啊。”

男孩跪在圣观音面前祷告完毕,发现膝盖处被海绵铺垫上的雨水浸湿了。他想起背包里的方便袋,如果把它拆开铺到铺垫上,后来的人不就不会把裤子弄湿了。

于是他把四面佛前面的垫子上都铺上塑料袋。老爷爷看到男孩的举动,拍拍男孩的肩膀:“别人礼佛却看不见佛,唯有你心中有佛啊。孩子,你不用再礼拜了,心中有佛的人,把别人都当做佛来尊敬、来善待,佛一定会保佑他的。放心吧,孩子,你母亲的病会从此好起来的。”

几天后,男孩意外地收到了一笔为母亲治病的赠款,那个署名“心是自己的镜子”的人,在留言中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有时候,善是一种循环,起点是爱,终点也是爱;而且在这个循环中,善良来自于你,最终返还于你时,而且还是加倍的。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一点,那么全世界的人就都会为你着想。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你给予了别人足够的尊重和帮助,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和善良回报于你。这就是善的循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尊重互惠的心理原则,你的善举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善举回报你。对别人的善良和尊重,就像一个雪球,越滚越大。关键是你要时时刻刻多为别人着想一点,你把善意的雪球抛出,等你需要时,别人才会愉快地抛给你,而且不止一个。

当朋友或者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应该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真诚地去帮助对方。当初朋友需要你帮忙时,你随叫随到,那么哪天当你遇到困难或者麻烦时,无数双援助的手就会伸向你。因此,乐于帮助别人的人,给予别人无私的帮助和尊重的人,别人就会加倍返还他。当你全家外出离家数天时,家里的鱼不会饿死,花不会枯死,因为邻居会帮你照顾;当你需要搬运东西时,不用找搬家公司,因为朋友们都乐意过来帮忙;当你无车可用时,不必担心没人载,因为总会碰到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向你招手……而这些回报完全是因为你之前真诚地帮助了大家。

社交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你对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宽容和谅解是你在社会中的投资,日积月累,当你去取的时候,它已经升值很多。只有愿意投入,才会有好的收获。

五、拒绝是一种残酷的惩罚

有人说,社会交际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候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你的人际关系已经处理得十分妥帖了。你们彼此之间会合作得很默契很融洽很快乐。学会接受和承受别人的好意,你积极的回应要比冷漠地拒绝更让人感到舒服。

在社会交往中,聪明的人总会做到拒绝该拒绝的,接受该接受的。不在无谓的应酬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放弃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交际活动。不要伤害对你好的人,因此要适当地把你的叛逆收敛一点,即使你是出于好意而采取这种极端的方法,但是最好还是慎用,当真心对你好的人,为你付出时,你冷漠地拒绝无疑是对他(她)最大的伤害。

接受别人善意的付出,并心存感激,这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和回报。但是,很多时候,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常常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常常做出相反的行为,把感谢说成是不在乎,把开心说成是难过。也许这算不上是恩将仇报,但却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巨大的伤害,破坏彼此和谐的关系。

小伟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他的母亲已经60岁高龄,为了很好地照顾母亲,小伟一直劝她搬到市中心和自己一起住,但是母亲怕给他们带去麻烦,坚持自己独居在郊区。母亲上了年纪,眼睛看不清楚,手脚也使不上力,所以不论工作多么忙碌,每个星期小伟都会回去探望她一两次。

每次去,母亲都会忙前忙后,忙左忙右地为他做好吃的,就像小时一样疼他,虽然这种感觉很是幸福,但是小伟更心疼母亲,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操劳。

所以他多次劝母亲不用给他瞎忙活,但是母亲不听。有一次,小伟妈妈出去买东西,过马路时差点被车撞了。小伟为此很担心很着急。

这一天小伟又来看望母亲,刚停好车,就闻到从屋里飘出卤肉的香味,生理的反应明明是口水直流,心理的反应却是生气埋怨。妈妈说:“下个星期就是你的生日了,我炖猪蹄给你吃!”小伟看到热腾腾的红烧猪蹄,还冒着香喷喷的雾气,嘴里却不听使唤地对着妈妈唠叨:“我根本不爱吃这些东西,油腻腻的。”

回程路上,小伟打电话,告诉妻子说自己很难过。其实垂涎三尺的他,很想对妈妈说声“谢谢”,也很渴望吃光那碗猪蹄,但他很心疼妈妈花费那么多工夫,如果不严厉地加以制止,他担心将来把母亲累坏,或者发生什么意外。他宁愿这辈子都不要吃猪蹄,也舍不得妈妈这么辛苦。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小伟的心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这样做过。因为心疼对方的付出,故意狠心地不肯接受对方的好意,还狠狠地严加批评,就是想吓退他,让他永远不要再这么做。虽然从深层讲,这是心疼对方,为对方好,但是却很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他对你的好你不接受,就是对他的爱的否定,这无疑是最让人伤心的事情。

虽然说这种行动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善良的,但是方法却有待商讨,也许它会十分有效地实现你的目的,但是却对彼此的关系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摧毁对方的善意,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

在社会交往中也是这样,拒绝别人的好意,有时候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你不应该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制止对方对你的好意,而是选择接受它,并表示感激,同时再加倍地返还给对方,这样彼此之间才会达到平衡。否则,你会因拒绝而失去很多。

不要伤害对你好的人。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碰到类似的状况,虽然你很心疼对方,但是你采取的方式虽然可以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却也容易给对方的内心造成伤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人都有爱与归属的心理需要,不仅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惜和呵护,还渴望使自己的爱被别人接受。这样内心才会达到一种平衡。适时给予别人情感的回报,接受对方的好意,并真诚地表示感激,即使你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回报不了,你也不要当场拒绝,而是要鼓励自己承担这份好意,然后明确地说出自己希望对方不要这么做的原因。这样或许无法制止对方用同样的方式继续付出,但至少双方都能在“欢喜做、甘愿受”的前提下互动交流,让敏感而体贴的心,只有感恩没有怨悔。

六、把自己放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总是高高在上,一副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姿态,对别人表现出无限的傲慢和清高,则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和极大的不平衡感,进而对你避而远之。

在社会交往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有的人很谦虚很真诚,有的人却很傲慢很虚伪;前者让人感觉亲切,乐于接近,后者让人觉得粗俗,避而远之。社交中的很多不良的心理,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给交际对象留下恶劣的印象,使之渐渐地疏远你、排挤你。

在人际交往中,清高傲慢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它们会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从某种方面来讲,傲慢其实是一种粗俗的观念,是一种夜郎自大的心态。表面上盛气凌人,摆出一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姿态,而往往在傲慢的背后,其实是无知,是庸俗浅薄,是虚荣和虚伪的表现。这样的人内心狭隘,对别人怀有偏见,总是自以为是,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所以很难与之平等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