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语文备课素材(一)
46889600000029

第29章 第四单元(5)

秦娥②梦断③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④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

咸阳⑥古道音尘绝⑦。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⑧。

注释:

①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②秦娥:此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③梦断:梦醒。

④霸陵:又作“灞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霸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⑤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⑥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⑦音尘绝:音信断绝。

⑧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

这首词乃是伤今怀古之作。首句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本词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汪曾祺散文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普祺的代表作有:《人间草木》、《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翠文谈》、《大淖记事》、《受戒》、《异秉》等。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1925年开放为公园。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琼岛上有高35.9米藏式白塔、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还有清乾隆帝所题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碑石及假山、邃洞等。东北岸有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亭、九龙壁等建筑;其南为屹立水滨的北海团城,城上葱郁的松柏丛中有造型精巧的承光殿。北海公园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已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海的建设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据说,浩瀚的东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莱、瀛洲、方丈,山上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之梦,可寻找仍然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北海采取的正是这种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园中有“吕公洞”、“仙人庵”、“铜仙承露盘”等许多求仙的遗迹。

下马陵

下马陵即虾蟆岭,是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坟墓。

董仲舒墓为什么叫下马陵?为什么又叫虾蟆陵?据唐人李肇的《国史补》说,这是因为“昔汉武帝幸芙蓉园,每至此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深远,误传为虾蟆陵”。这段话,曾被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清人张穆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作的《按补》,董诚的《咸宁县志》等志书所引用。尽管引文的详略各异,意思还是相同的。这里说的芙蓉园,在秦代叫宜春苑,遗址在今西安南郊的曲江池东岸一带。“下马”和“虾蟆”,在今天的关中方言里仍然是容易混同的。

可是,要问下马陵——或者说虾蟆陵在什么地方?回答就不那么简单了。《咸宁县志》的《祠祀志》和《陵墓志》里实际上提出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沿袭旧志,说董仲舒墓在城内县治东南的胭脂坡下。清代的咸宁县境包括今西安市区的东半部,县治在今东县门街北面的县坡巷;县治东南胭脂坡下的董仲舒墓,就在今和平门内下马陵街北侧的兰州军区干休所前院内。

第二种说法引自《长安志》的《万年县》,说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即唐人韦述《两京新记》里所说的董仲舒墓。宋代的万年县即清代的咸宁县,城南六里也就是今西安城南六里。到底在什么地方?具体位置已不可指。

第三种说法引自《长安志》的《唐京城三》,说朱雀街东第五街的常乐坊也有一座虾蟆陵。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里也是这么说的。唐代的常乐坊,北面以道政坊与兴庆宫所在的兴庆坊相隔,南面以靖恭坊与青龙寺所在的新昌坊相隔。从解放后发掘的勤政务本楼遗址(兴庆宫西南隅)和青龙寺遗址(新昌坊南门东面)的位置判断,常乐坊的虾蟆陵正好应在今兴庆宫公园对面,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南侧的什么地方,墓冢也早已无存。

从以上三种说法看来,唐人和宋人所说的虾蟆陵都在今西安城外。元人李好文的《长安图记》里,虾蟆陵与胭脂坡画在同一个地方,也都在今西安城外。甚至到了明正德年间(1506—1520),唐龙为城内的下马陵修建董子祠而写的《碑记》里,还在说董仲舒“葬于兴庆池之南,而今墓土隆然不陷,宿草蓁蓁然”。兴庆池即兴庆宫的龙塌,距离南面的常乐坊还隔着一个道政坊,但是大方向一致,可能就是指常乐坊的那座虾蟆陵。城内的下马陵是明朝中叶以后才有的。

那么,这几处虾蟆陵究竟是不是董仲舒的坟墓?哪一座是真的?宋敏求《长安志》里所说的万年“县南六里”的虾蟆陵,因为早已不存,无从说起。常乐坊的虾蟆陵,清人毕沉的《新校正》说:“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里的常乐坊虾蟆陵,张穆的《校补》与前引毕沅的文字完全相同。可见清代的学者已不相信这里的虾蟆陵是董仲舒墓了。至于明人唐龙《碑记》里所说的董仲舒“葬于兴庆池之南”,如果是指常乐坊的那座大冢的话,当然也是“误以为”了。

今西安城内下马陵街董仲舒墓前的童子祠,是清康熙六年(1667年)咸宁知县黄家鼎重建的,三十一年(1692年)又加修葺,解放后堂庑还在。70年代末曾对这座墓穴作过初步探源,只发现一把铁剑、一具铜釜,确属汉代遗物。因为没有继续发掘,未能获得准确的文字物证,无从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这座汉墓,还有万年“县南六里”已不可确指具体位置的虾蟆陵,如果有一座真是董仲舒墓的话,距离墓主的住所茂陵邑,似乎都嫌远了一点儿。董仲舒“以寿终于家”,史有明文。一个人老了,死在茂陵邑的家里,却要埋葬在离家这么老远的地方,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毕沅在《长安志》。《新校正》中提到,“《太平寰宇记》云:‘兴平县,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又未知何据?’”其实这才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今兴平县东北不到二十里,正好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再往东便是茂陵邑的所在。董仲舒死后埋葬在这里,无论是就住地近旁修墓,或陪葬茂陵,都是情通理顺的。茂陵东北652米有一座墓冢,村民叫做“次冢”,有人认为大约就是董仲舒墓。真实情况究竟怎样?只好留待考古发掘去证明了。

汪曾祺轶事

1.闻一多教授在唐诗课上,把诗与画融会贯通来讲解,出奇制胜,新人耳目。汪曾祺深为折服,且多有领悟。他曾为同学代写了一篇李贺诗论的读书报告,观点大意为:他人写诗是在白纸上写黑字,而李贺写诗是在黑纸上写白字,颇有创见。闻一多阅后大为激赏,道:“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

2.在昆明时,有一段时间,汪曾祺迷上了昆曲,并酷爱吹笛(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常于风恬月朗之夜,端坐在联大校园的大槐树下独自吹笛,直到半夜。同学中有人说:“这家伙是个疯子!”

3.汪曾祺住在北京甘家口时,家中仅有一张写字桌,还在小女儿屋内。女儿经常上夜班,汪曾祺常常要在晚上写文章,又不敢进屋,憋得满脸通红,到处乱转,俨然要下蛋的母鸡找不到窝。等到女儿起床,他才能冲进屋内开始“下蛋”。家人常开玩笑:“老头儿,又憋着蛋了?”他则头也不抬,一边奋笔疾书,一边说:“别闹,别闹,我要下蛋了。这回下个大蛋!”

4.林斤澜常常在家中接到找汪曾祺的电话,就问对方号码从哪得来的?对方说来自汪本人。林又问:“他不是在开玩笑吧?”对方肯定地说:“不,认真的,他一个数一个数想出来的!”事后林斤澜问汪曾祺,汪说:“我只能记住这一个电话号码。”又问:“那你自己家的不记得?”汪断然答道:“我从不给自己打电话!”

5.汪曾祺嗜酒。每次出去买菜,都要带一个小酒瓶,到小酒馆喝酒,然后再打一瓶带回来晚饭时喝。有一次,买回菜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小酒瓶,颇失落,整个晚上郁郁不乐。等到次日再去,远远看见酒瓶赫然站在货架顶上,他趋步上前,激动地说:“同志,那是我的!”服务员抬头一看,忍不住乐了:“知道是您的!昨天喝糊涂了吧?我打了酒一回头,您都没影儿了!”

6.汪曾祺喜欢做菜。有一次切肉丝儿,一位亲戚在旁边看了说:“姨夫,我能比你切得细,也能比你切得粗,就是不能像你一样切得不粗也不细。”汪曾祺甚为得意,说夸他夸到点子上了。

15.《宽容》序言

《宽容》

《宽容》是一本通俗历史著作,是荷裔美国人房龙继《人类的故事》之后的又一力作,初版于1925年,当时备受青年读者喜爱。全书分30个章节,从第一章《无知的暴虐》到末章《最后一百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苏格拉底、蒙田、伏尔泰等众多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生活的时代,综述了人类社会思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与斗争,读来促人深思,也振奋人心。是的,千百年来,真理与无知的较量从未停止过,每一次的进步都有生命与血的代价,而每个时代都有甘愿为真理英勇献身的人。

全书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从史前时代一直到20世纪,探讨对象也是从原始野蛮人到20世纪的文明人。每章都有小标题,独立成篇,而又按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叙述。你可以从头读来,也可以从任何一章起读,而毫无割裂之感。房龙在这里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全书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尽量客观公正地向我们介绍了那些时代、那些人物,使我们随着作者与这些思想家作精神上的一次次交流。

文章的小标题简练而独特,许多章节单看题目,你想不出作者会写什么,读过之后却让你久久回味。比如第2章《希腊人》,作者在叙述中试图探讨这个为后来世界奠定了完整的包括政治、文学、戏剧、雕塑、化学、物理等基础的希腊城市何以当时能达到这样一个高级形式文明,成为早期文明的中心。此章作者先后介绍了与这块土地有关的一大批思想家:最早的被官方宽容而寿终正寝的哲学家泰勒斯,相继遭受迫害的其追随者诡辩家阿那克萨哥拉,流浪教师普罗塔哥拉,青年作家戴阿哥拉斯,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众多理论家中惟一的一个出于对完美精神世界的炽爱而鼓吹不宽容但又是苏格拉底的心爱学生的柏拉图,傲立于群雄之上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读过此章,相信你在了解古希腊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各方面都会有所收获。

房龙对文字叙述有自己的嗜好,他说过:“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地肥料抖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从文笔上来说,本书叙述事件的简洁,介绍人物的切入角度,风趣的语言技巧对中学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多才多艺的房龙,能说和写十种文字,还能画画。全书有76幅插图,且都有题注,全部出自房龙自己的手笔。笔简意丰,对照文字,再品评其画,也是妙趣无穷。

此书取名《宽容》,作者有这样一段解释:“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社团内部的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人加在一起的弊处还要大。不过个人的不宽容没有刽子手。”“官方的不宽容一旦胡乱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之事。它不要听任何辩解,还求助于‘神灵’来支持自己的决定,花言巧语辩解一番‘天国’的旨意,似乎打开生存之谜的思想是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人的独有之物。”

《宽容》是丰富想象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是一位具有科学精神的文学家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有人说,房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不能容忍革命时代产生的恐怖,反映了他的局限。我则为房龙书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故事”讲述过少深感遗憾。

天伦之乐

伦:人与人的关系。天伦:父子、兄弟等的关系。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①

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