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
房龙在1932年出版的《房龙地理》中,把中日两国比作一条船上的两位乘客,中国年迈体虚,却紧抱着一大包食物;日本血气方刚身强体壮却饥肠辘辘(见《房龙地理》第三十章《日本》)。有人认为,这句话显示了房龙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可避免,且存在合理性。与房龙对于几乎同一时期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和侵略所持的鲜明的批判态度(见房龙为驳斥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写作的《我们的战斗》(1938))相比,从这一反差中可以看出房龙所宣扬的人文主义似乎本身就常伴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并具有虚伪和两面性。
同样是在《房龙地理》中,因其将西藏与中国分作独立的两章撰写,使得中国的版本都以注释声明立场。
房龙轶事
谁让你当上评论家的
美国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文学史家凡·威克·布鲁克斯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房龙都住在纽约郊区的韦斯特波特。布鲁克斯对房龙很是钦佩,他在《凤凰的生活》一书中,以“人文主义者”为题,专辟一章来论述房龙。布鲁克斯以高度真诚的无私态度,说房龙的“个性比他的著作更具有意义”,而“他作为他所处时代的知名人物和重要的公众形象是独一无二的”,布鲁克斯把房龙称为“通俗作家中的佼佼者”。对“通俗作家”这顶“桂冠”,房龙心存不悦。有一次,布鲁克斯与房龙在一起闲聊,他的爱犬艾里错把房龙粗壮的腿当作路灯柱子撒了一泡尿,房龙低头看着那条狗,对它说:“谁让你当上评论家的?”
警察朋友佩雷尔斯
1928年,房龙携吉米(房龙第二位夫人,但此时已离婚)回到故国荷兰,隐居维勒小镇,潜心撰写《奇迹与人》。
维勒是个安静而闲适的地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区警察佩雷尔斯忠于职守,为人谦和,他已快到退休年龄。在维勒任职期间,他感到风平浪静,闲得无聊。在所有这些年头中,他从未逮捕过任何人,即使在半夜巡查,也从未发现任何人的不轨行为。房龙的到来,使他终于有了个伴儿,因为当房龙手持当日要寄的最后一封信顺着卡德街去邮局时,会恰好遇上佩雷尔斯正在进行末班巡逻,他们可以聊上一阵子。一天夜里他们又碰上了,佩雷尔斯刚开始说话,房龙就打断了他,说:“对不起,我真得赶快回家,尿憋得我难受极了。”佩雷尔斯感到非常气恼,他往绿树成荫的街道两头扫了一眼,连个人影都没有。“港口怎么样?”他诡秘地建议道。“好主意。”房龙表示同意,于是他就对着漆黑的海水撒了尿。当房龙转过身时,见到了佩雷尔斯得意的笑容。“房龙博士,”他说着递给房龙一张纸条,“你违反了禁止在公共场所大小便的禁令,特此对你进行拘留!”
第二天,吉米开车送这两个男人去米德尔堡警察局。“两个半荷兰盾罚款或坐两天牢。”警察局长尽力忍住笑,以抑扬的语气正颜道。房龙微笑着表示服罪:“只要看见我的好朋友佩雷尔斯那么高兴,就值得花上十倍的钱。”他们在米德尔堡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佩雷尔斯为午餐付了账。
吃土豆的伦勃朗
1929年,房龙开始了名人传记《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的创作,他写得很快,且很少回过头去进行润色修改,因此房龙的书难免有瑕疵和笔误。有一次,房龙请荷兰尼杰豪夫书店学究式的小编辑亨利·梅耶读一读《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的部分手稿,亨利·梅耶读了以后指出,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而言,让伦勃朗吃土豆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候欧洲人还不知道土豆是啥模样呢。但梅耶忘了房龙喜欢吃土豆,因此伦勃朗也就喜欢吃土豆了。房龙的诡辩几乎使他失去梅耶无价的友谊。但这个时代错误没有纠正过来,伦勃朗便一直吃着土豆描绘出他的一幅幅传世之作。
爱因斯坦的“秘书”
房龙和他的第二位夫人吉米于1930年12月2日,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乘“贝尔根兰德”号邮轮返回纽约。他在给小儿子杰勒德的信中说:“爱因斯坦在船上。我将在某一天试着在厕所里拦住他,说:‘哎,大师,我知道你很忙,可那些平行线是怎么回事,……它们真的相交吗?’”
船上的不期而遇,让文化界和科学界的两位名人立马就喜欢上了对方。他们都爱好音乐,且都随身带着小提琴,于是他们就在晚上开了个小小的音乐会,自娱自乐。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旅行,他不会说英语,因此,他认为有必要请房龙帮他准备一份应付新闻记者的声明。
12月11日早晨,记者们乘上拖轮去迎接“贝尔根兰德”号。记者们聚集到头等舱的休息室,随后出现的场面令他们大为惊奇。一个灰发及肩的小个子男人,穿着地毯拖鞋,提着小提琴盒子走进来;他妻子快步走向记者,一声不吭地递给困惑的记者们一份油印的英文声明。记者们发现,声明文字显然带着著名作家房龙的风格。爱因斯坦用微笑表示他的感谢,并准备离去,记者们蜂拥上前,堵住了他的去路,并争相提问,爱因斯坦则露出不解的神色和茫然的目光。
16.《名人传》序言
《名人传》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音乐大师”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风骚幼稚自私的朱列塔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1803年与伽仑堡伯爵结婚,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他曾写下遗书。
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更多更好的音乐在他的笔下源源不断的涌现。《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贝多芬只在人世间停留了57年,一生却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管弦乐几十首(《爱格蒙特序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热情、月光、悲怆、黎明、暴风雨等最为著名);室内乐80首;歌剧1部《弗德里奥》;另有神剧1部;弥撒曲2首等等。
欧罗巴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闪语的“伊利布”,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
希腊神话中,欧罗巴是腓尼基的公主。一天,她做梦梦到两个女神在她面前,一个穿着本土的衣服,另一个穿着希腊长袍。外国女人对她说:“我要带你走,你将要成为天神宙斯的妻子。”本土女人想留住公主,但外国妇女还是把她拉走了。
一天,欧罗巴和伙伴出去采花,遇见一只漂亮的大公牛。牛是腓尼基人衣食之源,所以公主上前抚摸公牛。大白牛非常温顺,它示意公主骑到它的背上。欧罗巴刚骑上牛背,牛就飞也似的离开了亚洲大陆,拖着公主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时公牛变成了天神宙斯,他向欧罗巴求爱,并和她结婚生子。这时欧罗巴梦中的外国女人出现了,原来她就是爱神阿芙罗狄忒,她对公主说:“你注定要成为天神宙斯的妻子,远离你的祖国。而你脚下的土地,将用你的名字命名,它叫欧罗巴。”
20世纪的中国早期的文人学子,大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浸淫于西洋文化中,回看那时的中国落后,其心态就十分复杂。他们笔下常常出现“我的欧罗巴哟!我的爱人哟!”之类火热而幼稚的诗句,企图留下游学历程的吉光片羽。当时的读者看来,欧罗巴听起来就很洋气,大概是指一个妙不可言的桃花源似的。现在就不会有人这样炫耀自己的无知了,欧罗巴就是指代“欧洲”。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15世纪后期起,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