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并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第四单元
《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该剧以战国七雄为背景,描写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主张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曾得楚怀王信任。但南后却勾结秦国密使张仪,以“淫乱宫廷”之加害屈原。怀王竟听信谗言,将屈原囚禁,并废弃齐楚盟约,依附强秦。屈原满怀忧愤。此时,学生宋玉已卖身投降南后,忠诚追随诗人的侍女婵娟又将被南后处死。宫廷卫士救出婵娟,并一起去营救屈原,不料婵娟误饮欲害屈原的毒酒身死。卫士杀死谋害屈原的帮凶,焚烧高堂,并在屈原作《桔颂》以悼婵娟后,跟随诗人走向汉北,走向民间。全剧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愤怒谴责了迫害忠臣、出卖国家的奸贼。
婵娟
婵娟是《屈原》中屈原的侍女,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谦恭好学,深明大义。她热爱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她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以及爱国情怀,像屈原一样。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屈原》剧的结尾,象征着婵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礼中获得永生。
现在,婵娟的意思常用有三,如下: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娟。”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玉
宋玉,著名的楚辞文学家,约生于公元前300年,卒于公元前230年,战国时楚国郢中人,今湖北省钟祥市为他的出生地。宋玉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作家,文学史上往往“屈宋”并称。宋玉出身低微,天资聪颖,善于巧辩,精通音律,师承屈原,才华出众,具有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宋玉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古代笔记、小说、戏曲、话本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形容男子之俊美。宋玉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意,仅在楚襄王时期作过文学侍从、大夫之类的小官,后遭诋毁,被王疏远,悲愤满腔,抑郁而亡。
宋玉的文学创作成就很高,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六篇,现在尚存有《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对楚王问》十三篇。但也有人疑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非他所作。《九辩》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悲秋文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比对、夸饰、双声、叠韵等影响后世。宋玉辞赋中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巫山云雨”等精彩词句已成为历代人们引用的典故。历代诗人、作家对宋玉十分尊崇,将他与屈原同称为“辞赋之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宋玉评价极高:“宋玉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自对问以后,东方塑效而广之,名为《客难》。托古慰老,疏而有辩。”(《杂文篇》)“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才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称宋玉“风流儒雅亦吾师”。
王若虚
王若虚(1174—1243),金末著名学者。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年),登经义进士。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职,参与修《宣宗实录》。曾奉命出使西夏。哀宗正大年间,历任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判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二年(1233年),金军马都元帅崔立以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降蒙古军,召他与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与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3月,东游泰山时病逝。
王若虚论文论诗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诗话》、《文辨》著述中。他反对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认为“古今互有短长”,“文章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他对文体的看法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主张著文,“惟史书、实录、制诰、王言、决不可失体”,“其他皆得自由”。他认为诗的创作关键在于皆出于自得,反对“苦无义理,徒费雕镌”之作。他还撰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诸史辨惑》等多种著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宋儒,其中主要对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在《史记辨惑》中对司马迁的行处叙事,多有指责。有《滹南遗老集》传世。
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成纪乡)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李广一生皆在戍守边关,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高适的《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极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艰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促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但终其一生,都未受到重用,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
一川烟草
“一川烟草”出自宋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中,通判泗州,又太平州。晚居吴下,博学强记,长于度曲。词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抒发怀才不遇之慨叹及纵酒狂放之作品。风格多样,情深语工。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青玉案》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即,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一川烟草”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杨柳万条烟
“杨柳万条烟”出自唐岑参《送杨子》: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岑参(715—770),唐诗人,以边塞诗著称。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3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年回长安。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盛唐人赠别诗全无儿女情态,多豪言壮语。《送杨子》这首诗借酒力以壮行色,赠马鞭以添意气,正反映时代精神。“酒”字不避重出,当时意到笔随,岂顾犯重,正所谓不以词害意也。颔联以梨花杨叶点缀春景,对仗工巧,而不妨其气象阔大。岑嘉州喜以梨花白雪互为比喻,此“梨花千树雪”,以雪喻花;其“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以花喻雪。范云《别诗》云“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为其花雪互喻之所本,然化纤巧为壮阔,气象自别,亦时代使然也。此诗《全唐诗》卷一七七又入李白集内,题作《送别》,文字稍有异同。
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凝而暮山紫”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奉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