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作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特殊关系。要想调整好这种特殊的关系,就必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我们知道,情感是人对某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现代教育研究认为,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融洽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增强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才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才能防止和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师生情感交流与教育效果成正比。如果能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人际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搞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就为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的和谐情感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实施。要学生接受教育,教师就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这方面,作为教育家的李镇自有“一套”。我们先来看他写的一篇文章:《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作为班主任,没有比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更痛苦的了。而只凭作文、日记、思想总结甚至谈心来了解现代中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是不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这除了与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师长们的不信任。十二年前,我教初二时,有个叫洪菁的女生曾在周记中愤愤地写道:“我讨厌师长们……如果世界上只有我的同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该多好啊!”可见,师生之间保持人格上、思想上的平等,是产生信任的基础。而离开了信任,则谈不上真诚的思想、交流。
洪菁是一个天资聪明,思想早熟,性格内向的学生。她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较灰暗,学习懒散,缺乏上进心,而且对家长、老师的教育有着强烈的逆反抵触情绪。像这样的学生,要了解她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考虑到她擅长写作,我便决定在她身上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师生通信。
在给她的第一封信中,我谈了与她通信的目的:“进行朋友式的思想交流,以互相理解、互相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意识地隐蔽了我的教育意图。我还与她商量“约法三章”:“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决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保密的,内容决不让第三者知道。”信中,我还就她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举止爱好等谈了我的看法。
一周后,她回信了:“惊讶地收到您的来信,觉得挺好玩的。我当然愿意与您进行这种有趣的通信。读了您的信,我觉得您似乎像小学生一样幼稚而纯真——原谅我的不敬……我想向您申明:我不是个纯洁的女孩子,哪方面都不是!上次您来家访,说我与班上同学一样,是‘心清如水’的孩子。我要向您坦白:我一点儿也不纯洁,我过早地明白了许多不该我明白的事……我想搞好学习,但不知怎样才能获得上进的动力,您能告诉我吗?……”
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我在欣喜中给她回了:“虽然你自认为你认为过早地知道了一些不该知道的事,但我认为你的确是纯洁的。因为不纯洁的人不会如此坦率;另外,过早地知道一些事未必是坏事,只要自己思想意识健康,便是‘心清如水’
……
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和她的通信却一直没有中断。谈思想、学习、趣事、苦恼……
后来,洪菁初中毕业就读于市内另一所高中,可我们的通信仍旧继续。或交流看《红高粱》的看法,或探讨‘该不该入团’的话题,或交流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或争论金庸、琼瑶小说的优劣……与洪菁通信的成功使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多了一项内容,但也因此让我进入一个鲜活的心灵世界。”
通过李镇西讲述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的爱学生,就必须像他那样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师生之间就需要良好的沟通。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李镇西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采用写信这种书面沟通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它比较正式,私密性强,可以长期保存,接受信息者可以反复阅读,而且某些面对面不方便说的话,在信中却可以畅所欲言。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写信或书面形式是师生沟通的唯一形式。李镇西的文章不过是在警示我们,在沟通时一定要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
因此,就教育教学实践来说,口头沟通也不可少(事实上,李镇西也乐于而且善于运用口头沟通),口头沟通比较灵活,速度快,效果明显。双方口头交换意见,不仅能传递信息,而且可以传递情感、态度等,特别是能借助语言的辅助手段(比如体态、手势、表情等)来强调自己的意思,这些都是书面沟通所不及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全班学生面前泛泛地提出某些要求或建议,只能起到提醒学生们注意的作用;而与学生个别沟通,则很可能会更有效果。然而,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的交替使用能够提高信息交流的频率,使沟通效果更快捷、更准确,因之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沟通的渠道还有很多。
比如,可以在课外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沟通。由于课外活动的环境较为轻松愉快,不但有利于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拉近,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聊天,在放松的情境中洞悉他们的思想倾向。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遇到挫折时,适时给予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些都是与学生沟通的好时机。在与学生沟通时最好具有幽默感,以诙谐的语言制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形成自然的沟通环境。特别是批评学生时,使用巧妙的语言,常常能使学生既保留自尊,又愉快地接受,并能积极地改正自己的缺点。
总之,只要我们像李镇西那样,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更符合学生心理的沟通手段,就能更好地通过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何谓“品质不好的学生”
——不要把学生总往坏处想
青春期最敏感的一个话题发无疑就是少男少女萌动的情感,这也是被许多家长和教师视为头痛的问题。我们通常的态度总是把它当作“洪水猛兽”来看待,往往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来制止与打击。
如:现在许多学校为防止学生早恋,改变以前的男女学生同桌的传统,让男女生分开,希望通过阻止他们的交往来阻止早恋的发生;有的学校则用抓典型的方法,即把某一对男女学生的早恋当作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全班甚至全校加以批评,并想以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事实上,这都是一些极不明智的做法。对此,李镇西有自己的精辟见解:
初中生产生“朦胧情”,就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出于一种既幼稚又纯洁,既荒唐又美好,既感到羞涩又感到兴奋,既觉得不切实际又觉得庄严崇高的矛盾复杂心理。教师如果对此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是会乐意接受引导的,甚至会充满信任地向教师吐露心曲。相反,教师如果把学生想得很坏,那么,学生会警惕地与教师拉开心理距离。这样,教师的任何“苦口婆心”都是徒劳的。
当然,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不少学生自己也会因有“朦胧情”而把自己想得很坏,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抚慰了。
“李老师,当我知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卑鄙下流的小人,甚至有一种犯罪感。想压抑自己的情感,可是,我的努力是徒劳的。李老师,只要您肯帮助我,我一定听您的话!”(摘自一位女生的来信)我同这位学生谈了整整两个钟头,主要是肯定她这种感情的纯洁和美好(这似乎有点“大逆不道”,但确实是减轻她负罪感所必需的),然后再告诉她解脱的办法。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她“还在想他没有?”她爽快地回答:“不想那些了!”如果当初我也认为她“坏”而居高临下地帮助她,说不定她至今还在“负罪感”中挣扎或干脆“坠入情网”。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第141页)
与李镇西的话相类似,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爱的情感的产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它是长成芳香的玫瑰还是带刺的飞帘,这有赖于我们教师的爱护和教育。当然可以把它剪断或连根拔掉,但这样做就会严重伤害一颗敏感的心,一株新发的幼芽就会长成畸形。”“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持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
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讲,青春期的这种萌动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伴随着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熟,他们的性激素水平自然也会提高,这就必然导致他们产生性冲动和与异性交往的需要。这种现象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是在今天,我们更多的是要从文化的角度与社会的角度来对青少年加以引导,以让他们在更成熟、更理性的阶段即在完成学业之后,在经济独立之后才去考虑这些问题。
因此,作为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防止把这种青春期的正常现象看成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应像李镇西那样,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这个现象,以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让他们认清自己当前的任务,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耐心劝导。青春期少年在对待这种青春期的萌动上是很敏感、很脆弱的,如果班主任采用方法不当,很可能会严重伤害学生或把学生本来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推向实践。
所以作为教师和班主任,一定要像李镇西那样,做到关心、细心、耐心,把学生的自尊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处理这个问题。
永远不以学生为“敌”
我们说过,面对学生,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可是现在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天然地对老师有着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往往对老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和抵触。老师越是平易近人地走近学生,学生越是可能不买账。如果遇到一个和自己有严重对立情绪的学生,老师偏要去语重心长一番,换来的很可能只是学生的无言与冷漠。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该怎么办?
我们且听李镇西是怎样说的:
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著,第103页)
好一句“不以学生为敌”,他说出了教师对待有抵触情绪的学生应有的态度和胸襟。
记得有位张姓教师曾在网上如此说过:“我看了李镇西老师这段话后,心理振动很大,也正因为领悟了他这些话,让我理智地处理好了与学生的一次‘纠纷’”。他还在网上贴出了他与学生那次纠纷的来龙去脉:
周二上午在班级管理中,我遇到了一件很难处理的事情。在上课最后的5分钟,我让学生讨论。这时我看见一位女生在看小说,我把她叫过来问她为什么要看小说,她一副很傲慢的样子,随口甩了一句: “没事干嘛!”我看一时难以沟通,她抵触情绪很大,心想可能对上次排座位很不满意的缘故吧!就让她先过去。下课时,我想再把她叫过来沟通一下,谁知我刚想开口她又是眼瞪着,很冷一句:“没啥说!”我说:“你上英语课看小说还没啥说?”她定了一下说:“说了你也不懂!”我真的火极了,但还是极力稳定情绪,用语重心长的口气慢慢地对她说:“你在我心目中一直都不错,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她厉声地说:“我一无是处,你别捧我了,你越说我越烦你……”我气晕了头,真想一巴掌拍过去,可突然想起李镇西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以学生为敌’。是啊,她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她如此抵触我,一定是另有原因。想到这里,我摆摆手让她暂时离开了。
午饭后我去找到她的一个表姐,询问她在家里是否有别的原因,因为开学至今我都认为她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下午又和语文王老师和数学唐老师交流了意见,他们两个都分别与她进行了谈心。了解了情况,心中有了底,气就顺了。第二天,她给我写了一封信,主要讲了她在家如何和她妈妈对抗,主要是妈妈太偏心妹妹,对妈妈恨之入骨,似乎杀母之心都有千百回。她说当时好像又在反抗妈妈一样。信中也有认错之意,但逆反心理仍流露其中。看了信我不由得又很生气,但我一直都在控制着情绪,对她很坦然,很宽容。因为我发现她也许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性格太偏激,她需要关爱。
我们无从得知,这位张老师后来是如何彻底消除这位女学生的抵触情绪的,但这个故事同样让我们感悟很深。
面对学生的对立和抵触情绪,许多教师往往恼怒、生气、批评、罚站、叫家长。这样往往效果不佳,而且还容易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弄得像“敌人”似的,很“僵”,这样对接下来的教育更不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难免出错。我们要用宽容之心善待出错的孩子。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宽容地对待学生,意味着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心胸更加宽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所以,教师必须摒弃陈腐的师道尊严,面对学生的抵触,像李镇西那样——“永远不以学生为敌”,而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
用评语拨动学生心弦
每个学期末发《家长通知书》是教学工作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家长通知书》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今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写在学生《家长通知书》上的评语呆板、格式化。他们将评语定为一个个模本或者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草草了事。还有少数老师给家长的通知书语气非常生硬,像写给家长的告状信,把一些学习差的学生说得一无是处,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也许这些教师的本意的好的,想通过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但,这种严厉有时会阻断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甚至还会让一些家长看后气愤不已,产生放弃孩子的念头,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该怎样写学生评语呢?我们来看看李镇西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