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向李镇西学什么
46891700000027

第27章 学习李镇西:更要超越李镇西(1)

向名师学什么

一位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进而综合素质,向包括李镇西在内的名师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老曾经说过:“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熏陶出来的。”这就是名师的魅力和作用所在。

什么是名师呢?名师是个性化教师,是反思型教师,是学习型教师,是情感型教师。名师首先是“明师”。特级教师吴昌顺老师说过:“明师”乃“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所谓“明白之师”即对于所教的知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明白;“明辨之师”即教师要有判断明辨“新理念、新方法”的能力,不盲从;“明天之师”是指让学生看到明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明天。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扩展兴趣爱好等而求得的学习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了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这些质量标准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就会发现,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自然很难被替代。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像李镇西或别的名师那样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少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靠这门课就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你靠这门课就成为了名师。

当然,在现在的中小学校里,像这样的名师的确还很少,所以我们有必要向他们学习。

向名师学习什么呢?

学习名师的学习精神。没有平素的学习,就没有他日的厚积薄发。当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李镇西似的名师游刃有余地调控着课堂,收放自如地引领着学生的时候,可知名师曾学习、学习再学习。名师正是印证了这样的一句话:“每堂课,我都用我的一生来备。”

学习名师的个性修养。名师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是值得学习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还要学习他们对教育所必备的激情。激情是教师的灵魂,只有热爱了教育,才会拥有激情。激情是点燃孩子心灵的火炬。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有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有全身心投入,在于有渗透在教学细节中的理念。

学习名师注重实践的精神。学习不只是为了丰富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和优化实践。名师成名,都少不了艰苦的探索。上海特级教师毛蓓蕾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研究社会现实,研究孩子实际,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逐渐摒弃了说教式的教学,而形成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不是一蹴而就,一日成型的,而是摸索、实践的不断累积。实践出真知,探索长才干,一堂课怎样构思才有新意,学生怎样学习才效果最佳,这都需要不断实践。实践不息,探求累积,久而久之,则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完善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方法。

学习名师勇于思考的精神。

李镇西说过:“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思想家。所谓思想家,就是说,一位班主任,应该随时脑筋思考,既思考天下大事,窗外风云,也思考自己每天的工作,包括自己的每一次教育实践、每一个教育细节,就是逞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思型教育。不思考的教师每天凭着惯性去做工作,是不好的。不仅很累,而且效率很低,他不是用脑子在做,而是在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一位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不断思考促进了李镇西的成长,善于思考也会促使我们不断提高。

既然我们已投身于教育,想必,我们不愿意成为一个平庸的教师,一定想使自己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佼佼者,那么,就让我们向名师学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也能成为名师,走上自己生命的灿烂轨迹,真正在课堂上演绎出那分精彩来。

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依葫芦画瓢”

不会有大出息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四川某中学一位老师因学李镇西上课效果不好而“疯掉”了。(当然,疯掉的原因恐怕很多,但至少学李镇西不成功是诱因之一)这件事情确实令人悲哀。但是痛心之余,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教育艺术是可以克隆的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每个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这些可以给我们启示,却往往难以照搬,李镇西的教育教学个性亦是如此。

其实对这个问题,李镇西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这样说过:

1984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我迷上了魏书生。那时魏书生还远远不是名人,但《语文教学通讯》一篇介绍他的小文章,就足以让他成为我“画瓢”的“葫芦”。于是,我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尽可能“逼真”地向他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控制“三闲”……不能说这些学习一点效果都没有,但从总体上看,我并没有取得魏书生老师那么辉煌的成绩。当时,我很苦恼,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和教育思考的深入,我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是的,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因素,就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老也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反对向优秀教师学习,而是想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因此,我非常赞同程翔老师的观点:“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学习于漪老师,并非把自己变成于漪老师;我们学习魏书生老师,也并非把自己变成魏书生老师。其实,即使你想变成于漪、魏书生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达到的高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峰,别人是不可企及的;你只能重新创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高峰。这个高峰就是结合的产物。”(《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期)

李镇西在这里反复提到的“个性”,如果要用有一些“学术”味道的语言来解释的话,我们不妨在众说纷纭的答案中选取这样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教育大词典》)事实上,这个解释并没有完全揭示我们平常使用这个词时约定俗成的含义。平时我们说的“个性”,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或潜在的独特性甚至独一无二性。关于个性的重要性,有位叫顾明远的先生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虽然这话当时就引起了争议,但他提示我们至少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性欲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让教育充满个性,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让教育充满个性”,对学生而言,是指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生物的、社会的、认识的、情感的、道德的以及美感的整体成长,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对教育者而言,则要求我们具备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沿用的李镇西所说的“个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这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真理。然而目前,中小学学科教育的特点对教师个性的呼唤与教学现状对教师个性的压抑却形成尖锐的矛盾。怎么办呢?无非是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为教学开拓越来越广阔的个性天地;另一方面是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应试教育的“周旋”(“周旋”就包括了应对与超越)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对于前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希望;对于后者,当然很难,但只要努力,也绝非达不到。魏书生、李镇西等,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的路子吗?

个性的背后是思想。一提起真正的大家名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们哪一堂课,而是他们所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或观点——于漪的“人文教育观”,钱梦龙的“主体·主导·主线”,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也许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至今仍有争议,但这不妨碍我们把他们的个性首先看成是思想的个性。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不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新的认识与研究?

我们当然可以而且应该继续学习陶行知、李镇西、魏书生、于漪、钱梦龙等,但我们不能再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当成“葫芦”来“画瓢”了。而是应该通过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养料滋润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个性。因为:教育个性虽然不仅仅体现于思想,但没有思想就绝对没有个性。

形成自己的风格,展现自我的风采

大凡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苟慧生的俏丽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教学亦是如此。一名优秀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能使我们全面地认识教学艺术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何谓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学风格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一旦这种心理特征在教师身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像人们的思维定势一样影响其行为,决定其行为模式。对这种模式化的行为进行改造、重塑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坛的青年教师,更要善于总结和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防止由于“自由放任”导致行为偏差。

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学风格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风格相对稳定,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

教学风格更多地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并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中小学阶段,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举止修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独特而良好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个性人格和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我们在本书中已经从多方面对李镇西的教育教学风格进行了探讨,我们不妨再听听别的优秀教师对此的理解,这对我们吸纳百家之长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