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自给式”培训具有经济性、实效性和内源性等特点,它不需要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教师再交纳昂贵的费用,更没有“他压式”培训中的“突击”和“应付”,给自己“充电”的“自给式”培训,是我的选择。
(《中国教师报》2006年8月22日)
从上面这位教师的成长过程看,正是自主成长助了他成长进步的一臂之力。所以,教师的成长发展,可以由“他主发展”,即通过学校和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教育,也可以靠教师的自主发展。尽管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还是依赖于自主发展,别人的培养只是条件,真正的提高还靠自己。魏书生、李镇西是谁培养出来的?主要还是自己培养出来的。
那么教师自主成长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有助于调动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哲学上说,教师成长,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其次,自主成长强调教师成长的人本化,即教师自主成长能与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业余兴趣、爱好、特长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自主成长不是外在培训,不是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已成为教师生活中、生命中的一部分,与教师的成长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自主成长,教师自觉地发掘出生活中的有利因素,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以完善人生、充实个人的生活为目的,他们不仅获得专业成长,而且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再次,适应教师个人的成长差异。从教师个别差异上看,教师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这里不仅存在着学科、年级、年龄上的差别,还存在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品质等差异。所以,自主学习更有助于每个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工作空间,发挥适合自身学习方式的优势。否则,教师只是利用统一的培训内容、统一的培训时间、统一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会自己束缚和限制自己的学习。
我们追溯李镇西等名师成长的足迹,不难发现,他们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自主成长史,一个自主成长意识很差的人是不能成为名师的。
从追赶到超越
——不断向最好的老师“靠近”
有位教师曾这样说过:“我希望自己拥有最好的学生,所以我必须使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那么,什么才算是最好的老师呢?也许见仁见智,而李镇西也有自己的看法。
20多年前,李镇西远未像今天这样出名的时候,他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李镇西说,他的这些话是写给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他自己的。
而在其名著《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在序言部分他就袒露心迹,对其所理解的“最好的老师”作了清晰的说明。他说: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生有涯而追求无涯。李镇西的追求,也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
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外表上看他们可能泯然于众人,或许还不善言辞,甚至从未在任何人面前袒露过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心中无一例外都燃烧着对教育事业激情的火焰,他们任何时候都清楚地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将要达到什么目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百折不回、荣辱不惊。
最好的教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情感丰富。因为学识渊博所以教学手段高明,因为学识渊博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因为渊博所以越发明白自己的无知,因为渊博所以学习就成为内需,海纳百川、自动自发,而所有这一切反过来使他们更加渊博,由卓越走向卓越,由辉煌走向辉煌!
最好的教师都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他们不但对自己的思想、性格和能力有着深入准确的了解,而且还积极了解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了解使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有那些优势和不足,这就为未来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将特长变成绝技,化不足为特长。
最好的教师同时还是一个沟通高手。他们总能将自己的思想清楚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最好的教师理当是“言行俱敏”的君子。他们在与学生和家长交往时往往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开诚布公,实话实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从不口蜜腹剑、玩弄“权术”,这使他们赢得对方长久的尊重和感动。
最好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情商。他们有敢为天下先的能力和勇气,更有积极乐观的美丽心灵。只要他们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去做,哪怕距离目标万水千山、莽苍无路。他们的心每天都在唱歌,每天都在欢笑!他们总能从乌云中看到太阳的光辉,他们总能从暴雨中预测到彩虹,他们宽容而博大、坚韧而谦卑,他们从不在失败中悲观失望,也从不在成功面前欣喜若狂,他们视成功和失败为宝贵的学习资源!
最好的教师至少有一种业余爱好,并且能从中受到有关教育教学的启发。他们深信“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他们更怕自己工作中陷入“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障,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名教师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似乎与工作无关的业余爱好。就像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一样,他们视时间为生命,却愿意在爱好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那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重要源泉。
最好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他们可能是教语文的,但可能会用很多时间在自己的课堂上以语文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只因为学生的数学不能令他满意;他们可能是教数学的,但可能会去认真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因为他认为这些孩子因忙于学习而忽视了身体锻炼。他们除了是本学科理所当然的专家外,无一不是全才、通才,只要和孩子成长发展有关的事他们都要去学习和了解。他们可能不是班主任,但一定是以班主任的心态在工作,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但每天都在以父母的心态理智、公平而又深沉地关爱着每一个孩子。他们可能执教任何一个学科,但绝不将孩子看作自己学科的学习机器,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学生的高分同时也是他的命根。他们既是教育家又是心理学家。学生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活生生的人,完整而且朝气蓬勃,他们认为任何割裂孩子心灵、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行为都是自私和犯罪。非但如此,他们还关注孩子毕业之后的后续发展并竭尽所能给予帮助,直到相互间失去联系,他们将这种类似于商品售后服务的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并以孩子最终的发展状况来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最好的教师视形象为生命。他们特别重视自己在别人特别是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穿衣不一定新,一定要干净整洁,谈吐文明,举止优雅,他们爱惜自己的形象是为了向别人传递一个信息:我热爱生活人格完美,我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我希望和任何人交朋友!他们还借此时刻暗示自己为维护自己的形象而不断努力。他们更想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记住一位普通老师说过的,李镇西极为推崇的,蕴含着极不普通的教师人生哲理的话吧:“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因为:生活在学生中,就是幸福,就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