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
46922600000001

第1章 向着梦的地方去(1)

泪光中的微笑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我七八岁时,我患了一场奇怪的病:能吃干的,却不能吃稀的,只要一喝稀粥就呕吐。这对于家庭极度贫穷的我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小事情。

那时,我家兄弟姐妹七八个,劳力又不足,每到年末算账,我们家里都是“倒打款”,挣得的工分,分得的粮食,常常是不够吃不够喝,青黄不接。因为家庭的贫穷,我们十天半月都吃不到一顿干饭。每次喝的粥,能当镜子照人,半天都捞不到一颗米粒。父亲作为家庭的主力,所有的苦活累活全由他一人担当,但他仍与我们“同甘共苦”,很少有“开小灶”的时候,更别说特殊对待——吃干饭了。然而那时,我却真真切切地患了一种奇怪的“富贵病”,这令全家人都感到匪夷所思。母亲每次做饭也特别棘手,每次母亲都要将锅烧得火热,用筷子蘸一点油星子,沿锅走一圈,再摊上面糊,单独为我做一锅面饼。有时实在没有米面了,就让姐弟们端着升子,到邻家四处讨借。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后来直至上了卫校,我也没有搞明白童年的那场病因——我姑且称之为“粮食综合症”吧。

我一直为童年的那场“特殊化”而感到羞愧难当。

或许是因为生活负担繁重的缘由,父亲仿佛成了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他的胸膛里,总是有发不完的火。逢年过节,是别人家孩子的天堂,却成了我们兄弟几个的“地狱”。每到节日,都成了我们的“怄气日”。因为没钱,父亲挪向镇子的步子格外慢,磨磨蹭蹭,回来得也就格外晚。父亲每每只捎回几斤萝卜,或一小捆白菜,或两三斤水豆腐,有时充其量只买回一尾鱼——这,就算是我们节日的犒劳品了。饭菜做好了,我们都不忍心“中饱私囊”,都希望把这难得的“珍馐佳肴”让父亲多品尝一些。

为了这个家,父亲犹如一盏灯,总是想法设法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却暗淡了自己。我们都担心某一天,父亲会被熬得灯枯油竭,我们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每逢节日来临,改善生活,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尽量让父亲多吃一些,希望多给他的“灯盏”里加加油。而父亲呢,总是舍不得动筷子,不断地推让给我们吃,结果一盆菜,在我们兄弟间完好无损地“旅行”一圈后,又“完璧归赵”到父亲面前。几个“回合”下来,脾气乖张的父亲便不耐烦了,暴跳如雷:“你们不吃是吧?我倒进猪槽里喂猪!”父亲说着,便真的将一盆热气腾腾的菜,气势汹汹地泼进猪食盆里!

那一顿饭,我们都吃得索然无味,不欢而散。我们害怕每一个节日的到来,却又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体会别样的温情。

父亲没有过一个安顿的日子。为了支撑这个家,父亲做过篾匠活儿,养过豆芽儿,锻过磨,做过挂面……父亲头脑活络,凡是能挣钱养家糊口的手艺,没有难住父亲的。父亲做的篾活儿,结实耐用,满条街上无人能比;父亲养的豆芽儿,白白胖胖,水灵脆嫩;父亲锻的磨,有棱有角,堪称艺术品,能多出面粉;父亲做的挂面,白细匀称,经煮耐嚼,筋道可口……

但“百艺在身”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改变家庭现状。俗话说,“穷人气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吆吆嚷嚷,没完没了。父亲每次都以大同小异的方式作为“故事”的结局:要么找绳子骑树上吊;要么担起货郎挑子或补锅担子四处游村串乡。当然,父亲每次寻死觅活,都没有完成“大业”——有我们兄弟寸步不离左右,即使父亲找到绳子,我们又岂能眼睁睁地让他上吊呢?父亲每次赌气出门时,都要甩下一句“永不回来”或“死在外面心静”的硬气话,但过不了多久,又不请自回出现在家中。

父亲每次都会为自己“活着回来”找到不同的理由:或是放心不下双目失明的母亲,或是舍不得尚未立志的儿女。最玄的一次,父亲说他在小河边放下补锅担子准备洗脸,这时忽然吹过来一股风,将他的草帽吹落河里,他知道是老先人显灵了,要请他回家呢,于是不敢违背先人指点,立即挑起补锅担子匆匆赶回!父亲说这番话时,脸上涂抹着对我们的无限眷恋和慈爱。我们兄弟的脸上也悬挂着惊诧而释然的欢喜。

贫穷让我们在泪光中学会微笑,在苦痛中感受欢乐。

那时,信息不如现在这么灵通。我们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天气预报全凭肉眼观察,或是对节令的经验判断。做挂面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儿,起五更,摸半夜,与天气紧密关联。遇到天气晴朗时,一天下来还能有个几斤面的赚头;如遇突然变天,盘在筷子上的挂面,就会流下来,几天辛苦赚来的,就会一下子全赔了。因此,我的父亲,对天气预报也就格外重视,每天临睡前,都要亲自观察一下天气情况。父亲主要根据风云、星月等对天气进行研判。风轻云淡、月朗星稀的夜晚,第二天一般会是个好天气。父亲头天晚上观罢天气,第二天还要再“验明正身”一番。如遇模棱两可、拿不准时,父亲会反复出门察看,犹犹疑疑盘算着今天是否和面。当然,父亲有时也让我们兄弟几个“越俎代庖”察看天气。我们兄弟几个夜半“起夜”,都充当过父亲的“观察哨”。劳心劳力的父亲有时为了省心,就索性躺在床上“遥控指挥”,问天上是否有星星。起夜的人都会如实回答“有”或“没有”。有星星,父亲就起床和面;没星星,父亲就再三权衡是否取消当天的“行程”。我们兄弟都成了“会数星星的孩子”。

但“不听调遣”的三哥,那天半夜却和父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父亲问起夜的三哥天上是不是有星星时,睡眼惺忪的三哥连头都没抬,懵懵懂懂随口答道:“星星在天上!”三哥说着,顾自钻进被窝睡觉去了。父亲起来不待“考证”,兀自和了一大盆面。结果可想而知,那天是个阴雨天,父亲和的三四十斤面全部“泡汤”了!为此,父亲对三哥破口大骂,按照父亲的逻辑,那天没有星星,三哥却说“星星在天上”,就是“谎报军情”,就应该承担直接责任;而三哥的说法是,父亲问的是“天上是不是有星星”,而不是问天气,星星当然在天上,他的回答自然不会有错。

关于“星星事件”,很长时间都成为我们兄弟之间的笑谈。

如今父亲过世几年了,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省城一家文化单位做了一名编辑。我不仅拥有了手机、电视机、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而且成为我们县里近年来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彻底改变了上几代人是文盲的历史。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不可能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向省城,并在省会城市安家落户,过着与以往天壤之别的生活。三十年里,我的人生变化,就是改革开放的真实体现与诠释,是时代的进步,更是文明的象征。想起童年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每每忆及,我们兄弟几人都会笑出泪来……

塑造父亲

在我童年记忆的深井里,父亲一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父亲耿直暴躁,常爱出风头。为了村邻,为了集体,他可以路见不平,两肋插刀,与人大动干戈。

有一年,生产队长为了揩社员的“油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带人闯进会计的家里,欲行强夺账本,谋取会计职位。那年月,掌管弹丸之地的队长,亦有呼风唤雨的权力,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父亲闻讯后,硬是组织人马前去拦截。于是大打出手。那时我还少不更事,只懵懂记得那夜下着瓢泼大雨,父亲吆三喝五,许褚赤膊上阵般,冲进雨阵。父亲硬是粉碎了生产队长的阴谋!

还有一次,生产队长为了报复,几个奶崽的妇女本来上工迟到3分钟,生产队长硬是扣她们一天的工分。父亲要替她们讨个公道,可是生产队长充耳不闻,不依不饶。父亲便火了,红着眼,咆哮一声,扛着犁秧耙子,追得生产队长在村里跑了3圈!吓得生产队长的妈替队长连喊了几晚黑的魂儿!

父亲在全公社是出了名的“吴老硬”。但我却觉得父亲有时“硬”得乖戾,不近人情。

那时节,我的家道真可谓黄楝拌苦参,又苦又寒。我们哥弟姐姐七八个,像马路上遗下的一排溜驴粪蛋子般,全是肩挨肩儿大。母亲更是悲苦,在娘家十余岁时,就让剪刀挑瞎了右眼,由于缺钱医治,左眼很快因流泪太多也失明了。这对于母亲是痛苦的,对于父亲更是苦痛。

父亲每天烦闷不堪。尽管他像一只永不停歇的老鸹,每日从南畈到北畈,往来穿梭,但衔来的粮食却不够填我们哥弟几个窑洞一般大的嘴巴。父亲黄汗黑流地挣工分,到头来还得向外打款。没到青黄不接的日子,就得借东家讨西家,烧锅无米下。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稍不如意,就爱摔盆子掼碗子,总有发不完的火。父亲一发火,我们哥弟几个就七魂出窍,噤若寒蝉,躲在门旮旯里。

那时无论哥哥还是弟弟,我们都惧怕父亲。平素我们连稀饭都喝不匀溜,更甭说吃一顿干饭了。有时左右邻居的婶娘们便送一碗干饭让父亲吃,可父亲总是要我们哥弟几个分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那时虽小小年纪,但却已是早熟了,瞅着瘦削的父亲还要挑起家庭的大梁,于是一碗干饭陀螺一样,无论转到哪个哥弟的面前,都没有人动一筷子。尽管我们瞄着干饭,眼馋得喉结上下骨骨碌碌滚动,但我们还是让一碗饭“完璧归赵”,最后又旅行到父亲面前。于是父亲便火了,破口大骂,气势汹汹地把一碗饭泼到猪槽里喂狗!干饭谁也没吃成,还引来一场“悲剧”!我们的心头,酸酸的,戚戚的,都想哭。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但在童年的记忆里,逢年过节是别家孩子的天堂,却成了我们的地狱。每到节日,别人家喜气洋洋,我们家却郁郁长叹。这个时节,便是我们家怄气的日子。平素没吃过豆腐的我家,这时无论如何,父亲也要想方设法从集上斫回一斤肉,或买回两尾鱼。但吃饭的时候,全家人又故“伎”重演,推来拒去。于是父亲又把好端端的鱼或肉,泼进猪槽。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过个安顿喜庆的节日。每当节日来临,母亲和我们都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安。

父亲的举措,使我童年的天空失去阳光和小鸟的啁啾。我们少有欢笑。就连挨打也不允许哭,被父亲逼着端碗吃饭,“麻木不仁”时,便有大颗大颗的泪珠子,滚汤圆般,卟嗒卟嗒砸落碗里。多少年来,我养成了皱眉头的习惯,以致我又把这个习惯遗传给可爱的女儿。

如今,父亲苍老了,苍老得像一口锈迹斑驳的钟鼎,敲打不出悦耳的声音;苍老得又苑若一柄驽钝的犁铧,犁不进岁月的纵深。父亲变成了一个和善可爱的小老头儿,全然没有昔日的锋利。父亲为了给我们哥弟六个成家立业,已被生活压弯了腰,毫无脾气可言。父亲原指望子女们长大,会给他带来天伦之乐,可是到头来还处在一种自劳自吃的情境中。哥弟们大了,都不再畏葸父亲。他们都把造成自己苦难身世的原因归咎到父亲头上。他们敢和父亲顶嘴,有时还吵得不可开交。开始父亲还要大发“余威”,可是时间一长,他再也没有这份气力。有一次,因为没钱交书杂费,六弟被迫停学回家。不懂事的六弟便和父亲赌气。父亲拾起笤帚就要追打六弟,可是跑了几条田埂远都没追上,还把父亲累得跌坐在那儿,唿哧唿哧喘大气。六弟便站在田埂的另一头,故意对父亲来个“三气周喻”:“来呀,大!你来追打呀!你咋不来呵?没有熊本事,还要喂养我们几个!还要供我们上学,又不给钱!”

父亲垂头丧气地回了家,没再搭理六弟。我从父亲的身上读到一种无可奈何的默认。

后来,不争气的几个哥嫂,车轮战般轮番和父亲吵嘴,父亲变得越发憔悴不堪,郁郁寡欢。往昔的父亲如今已被我们哥弟妯娌们磨砺得没棱没角,在我们面前都不敢说一句大声话。因分债的事,丧失伦理的三哥三嫂,还几次和父亲大吵大闹,有一次居然把父亲打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的父亲哽咽无语,执意要去状告三哥。连村里人也说,三哥这回蹲大牢是确定无疑了。可是经过族人和我的劝说,父亲竟立时原谅了跪在地上嚎啕恸哭的三哥!为了儿子,父亲可以在一瞬间忘记一切荣辱际遇,冷暖辛酸。

岁月塑造父亲的年轮。

我们塑造父亲的性格。

塑造父亲,是父辈抚爱后代的最大付出。

我欠母亲一顿揍

我的母亲是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据说在她十二岁的时侯,因为做秫秸锅盖,让剪刀挑瞎了右眼。由于没钱医治,长期流泪,与其视神经相连的左眼,很快也萎缩失明了。

但我的母亲,却以顽强的毅力生活了下去!我敬爱我的母亲。我叹服她不可湮灭的生命张力。我感慨她能把希望之火哔哔剥剥地燃烧下去!哪怕亿万斯年,我都会把母亲当成一种楷模,使我信心倍至地去披荆斩棘,矻矻踏上我的人生之路。

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母亲很了不起。她能摸着纺线织布。她能摸着把我们哥弟姊妹七八个拉扯成人。她能摸着给我们补缀衣裳。她能摸着做一些姐姐嫂嫂们无法做的针线活儿。

但垂髫时期,我却做了一件至今都追悔莫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