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印证某些问题,前不久,我专门到郑州市某两家邮局,分别给自己寄了两封信,信封地址是我一笔一画认真填写的,结果近一个月了,我至今都没有收到经我亲手寄出的那两封信。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10年11月17日,我到洛阳龙门石窟参观旅游时,所购门票是带有邮票的明信片式的,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专门印制的纪念性门票,可以直接将门票投到邮筒,由邮局盖上邮戳寄回去,到时我们人还没到家,门票就先我们到家了!为了纪念这次参观旅游,另外也是为了应验颇让我质疑的中国邮路是否通畅,我特意到洛阳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邮局,将带有邮资的门票投进了邮筒,没想到很多天过去了,我人早已回家了,那封邮件却不知“死”到了邮局的哪个环节。我不知那封邮件的命运到底如何?它如今“流浪”到了哪儿?是否早已“客死”他乡,被“抛尸街头”?
带着一种强烈的义愤与失望,我给河南邮政打过投诉电话,希望邮局能提高服务质量,接线员再次明确地告诉我:平信没法查询,要想收寄安全,最好的办法就是挂号!似乎,所有的平信丢失均与邮局无关。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寄不寄挂号就像到餐馆消费一样,服务生打开菜谱给你推荐两道菜,一道是高档的,保质保量;另一道是低档的,便宜消费,但无法保证质量。面对这两道菜,作为消费者,我们到底该选择那道菜呢?选择低档的,人家似乎已明确告诉你了,人吃死了概不负责!——邮局的种种解释,都让我有种“被绑架消费”的感觉。
说起来,造成邮件丢失的原因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都采用机器分拣信件,由于邮编及地址的填写错误,有时造成信件分拣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的邮编与地址均正确,为什么屡屡接收不到呢?我困惑的是,那个年代,普遍采用人工作业,还未见邮件经常丢失,如今投递手段更先进、更快捷了,问题倒是接二连三地出现!我认为个中缘由不是科技手段的先进与否,而是这个行业的服务理念落后了,是人的因素在作祟,是某些人的职业操守在逐渐缺失与丧失;再说严重些,是管理的混乱,是监督的真空,是渎职的行为。
由于长期与信件打交道,我对邮政系统一直怀着美好的情愫,甚至邮局的很多人,都与我成为好朋友。绿色总是给人无限希望与期冀的。每当在街头看到身穿“邮电绿”的“绿色天使”骑车从我身边经过时,我的心头总是油然涌起一丝亲近感。就在几年前一个冰天雪地的冬天,我被一位身穿“邮电绿”的女士骑车撞倒了,因为对邮政的特殊情感,我二话没说挥手让她走人了。
然而如今,由于邮件的频频遗失,这抹“绿色”让我的内心实在很纠结。我始终纳闷的是,这么多接收不到的邮件,最终流向了哪里?邮局是如何轻率判处它们“死刑”的?像邮政、金融、移动、电力等部门,都属于垄断行业,凡是垄断行业,服务质量很难跟上去。在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的今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也希望对垄断行业彻底实行改革,尽快堵上“行业黑洞”,要知道,“行业黑洞”吸进去的不仅仅是民意,更是消费者对他们的信任……
你的平安是我最大的心愿
国无军不稳,民无兵不安。公安警察是祖国钢铁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肩负有永保一方平安的神圣职责。我对公安警察一直怀有美好的情愫。身着橄榄绿,头戴大檐帽,尤其是那熠熠闪光的国徽,时刻映照着我的心灵。可能是出乎一种特殊的缘由,“爱屋及乌”吧!一册《公安月刊》在手,我常常是从头至尾,不让点点滴滴的内容漏过。近几年搞文学创作在省内外出了一点“小名”,几乎三天两头都要收到赠阅的报刊,但真正令我怦然心动、爱不释手的报纸杂志并不是很多。阅读《公安月刊》,无论从知识上,生活上,总能给人很大裨益。
认识《公安月刊》已有近10年的历史了。那时,我的一位同学在孙铺派出所巡逻队上班。有一次我到他家里闲玩,偶然翻看了《公安月刊》,当即被她富有魅力的内容深深打动。无论是耐人咀嚼的“绿橄榄”,还是催人警醒的“警钟”……都让人觉得《公安月刊》和我们紧紧贴在一起。
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公安月刊》锐意改革,以公共安全为突破口,响亮地提出了“您永远都平安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这一口号,的确是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
在黄昏的路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祈祷远走天涯的游子平平安安;在扬帆的码头上,挥泪而别的亲人总是默默遥祝远航的人儿平安归来;在红尘滚滚、车来车往中,谁不希望平安相伴……平安是一句祝福。平安更是一个心愿。孙悦不是在一首歌里深情地唱道“你的平安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吗?想一想,这是对人类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祝福了!
愿我所挚爱的《公安月刊》,无论行千里路,还是踏万里程,永远平平安安……
疲惫的新年
早晨,我忽然被一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惊醒,猛然想起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即所谓传统节日——小年,也就是说,再有七天,就是大年——春节了。其实早在这之前,一进入腊月,我们就有一种紧张兮兮的感觉。人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中预算离过年还有多少天。
垂髫时期,我们总是对过年不无神往。对于贫苦的农家孩子来说,逢年过节总能犒赏我们几顿有汤水的饭菜;劳碌一年的父母宁可不添一根衣纱,也要想着法子给我们扯两件新衣。没想到,长大后,成家立业,我们却对过年反感透顶,畏葸十足。每俟春节来临,几乎人人都对过年有些张惶失措。
我之所以厌恶过年,并不是有意抗拒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风俗。我只是觉得文明已进入一个阶段,我们在沿袭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多少都带有一些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本来,在新年的零点以前,我们或许还在一起打牌、喝酒、说话、聊天……可是零点以后,当我们再见面后,就得颔首致意,就得握手寒暄……人与人一夜之间似乎都变得礼貌客套起来。哪怕是素不相识,或积有夙怨,也得强装欢颜,相互问好。在这传统的节日里,人们突然显得是那么的文明大度,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变得形同路人,毫无坦诚。许多人都在这传统的节日里不得不穿上一层“外衣”,弄得你累、我累、大家都累。
假如人人平时都知道文明礼貌,和善待人,既使不过这种传统节日,我们亦能觉得生活在一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这时的过年,应该纯粹成为一种年轮的载体,或是生命减添的一种象征。
我对过年产生抵触情绪已有几年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有意把春节过得平平淡淡。我多么希望在今后的传统节日里,人们不要再疲于走动,浪费生命。假如人人都利用这个传统节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那对生命的秋天也是一种收获。
我期望伟统的东西能够保留,我也更期望文明不断进步。将来的某一天,当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也能够像城里人那样,抓起话筒,拨出一串数字,向着对方轻轻道一声“新年好!”那该多好呵!
今生债未了
我之所以搞文学,只因为今生欠了人们的很多债。
幼年时期,我是在忧伤和泪水中度过的。母亲双目失明。父亲为养活我们兄弟姊妹七八个而变得性情暴戾乖僻。尽管我有一个苦难的家,父亲还是毅然送我走进了学堂。
我欠了父亲的一笔心债。
于是我奋发读书,好好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希望,我不敢有丁点懈怠。早在小学四年级,我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父亲的这笔债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更使我震颤的是分家的那一次,二嫂为多要一只猪崽,和父亲大吵大闹,骂得父亲在院子里哭得背过气去。
那个苦难的家!那苦难的父亲母亲!
我却不能把你们的积怨瘀苦写出来,心中委实郁闷的难受。
于是我埋头读书,捧《三国》,读《水浒》,看《红楼》。我沉浸于悲欢离合的人物中。我痴迷上了文学。
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是在光山县文联主办的《弦歌》报上发表的两首小诗。于今,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我的小说、诗歌、散文,也加入了省作协,但几位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关心我的成长。
我搞文学创作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更不是为了想换来一点稿费。我欠生活的太多了。我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还债。我便是一位负债累累的债主。
还父母对我的望子成龙之债。
还各位老师对我的希望之债。
还妻子对我文学创作的支持之债。
还故乡的人们对我一片纯情之债。
还生活对我的一片真诚之债……
为了偿清“债务”,我得勤奋读书,潜心创作,为他们张扬生命,颂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如今日月砥砺,精神重担,患病在身。但我却斗志昂扬。唯愿今生永远欠债生活,而不愿生活欠债于我。
我要以10倍的代价去偿还债务。
今生债未了。
走进九月
走进九月,剪短着城市和乡村的距离。时间紧锣密鼓地敲打着农事,银镰挥动,乡村遍野的金谷,愉悦地吟唱着,纷纷躺倒在老农的脚下。
走进九月,父母收获年轮,更多了一份对幸福的期待……
走进九月,妻子收获爱情,更多了一份对丈夫的关爱……
走进九月,儿女收获成长,我们从每一句咿呀学语里,都能拾到一份向上的力量……
走进九月,勤劳者收获富庶;好人收获平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总是收获着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九月真是一个好季节。“九九归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九是永恒,九是祈愿,九九更是一个吉祥的字眼!
在这个收获的日子里,我愿长跪在上帝的面前,以我一生的清贫,换取对普天下所有人的祝愿——
老人收获健康
夫妻地久天长
儿女快乐成长
爱人永远芬芳
…………
走进九月,年年岁岁,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