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47008200000016

第16章 打造全新的形象(4)

3.改变看手表的习惯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可以一边说话一边看表,尤其是在学生家进行家访时,这样的行为会让家长认为你根本没有专心地在注意这件事,而只是走过场的一种形式。看手表这个动作,似乎是在催促对方赶快结束谈话,这是很不礼貌的动作。如确实有要紧事需要先行一步,最好是在对方的话告一段落,而下面的话还没有开始之前。

4.行的礼仪

路遇领导或来访的客人,如果是对面而过,应稍微让在一侧。假如对方走在前面,则不可超越,如有急事要办,可先打一声招呼,再前行。

走楼梯时,下楼让女性优先,上楼由男性率前。

给来校的客人带路时,先说一句“请往这边走”。指示方向或场所时,不可贸然使用食指,应掌心略微向上,四指自然地并拢伸直,拇指微曲。

5.开门的学问

走进办公室或会议室时,先轻声敲门,门柄在右用左手去开,门柄在左用右手开。进门后不可反手关门,应面向门轻轻关上。

如有客人同行时,开门让客人先入内,再轻轻带上门。

乘电梯时,应由主人按钮,让领导或客人先进电梯,离开时自己先走出,等对方离开电梯。

除此之外,下面几个会让你自毁形象的举止姿态一定要避免。

抠鼻孔。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姿态习惯,一是不文雅,二是不卫生。老师上课用粉笔写字,手上必沾上许多粉笔末,如果用右手抠鼻孔,便会在鼻孔里沾上许多粉末,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卫生,所以这种习惯,必须坚决改正。如果鼻痒难挨,必须给予处治时,可背过脸去用手纸或手绢轻擤。擤后不要把纸随手乱扔地下,而要扔于纸篓中;手绢要折好放入口袋。

挠头皮。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姿态动作,给人一种不卫生的感觉。在课堂上必须避免。

打哈欠。本来这是人疲乏时的生理反应,但这个动作如果发生在课堂上,会把疲倦感传染给学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实在疲倦,可以背过脸,或以手掌遮住嘴部,轻轻张开嘴,打一小哈欠。如果教师有幽默感,还可以对学生说:“老师的瞌睡虫千万不要传染给你们。让我们唱支歌,把瞌睡虫赶跑好不好。”这时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同时也消除了教师打哈欠的尴尬。如果与学生个别谈话时,要打哈欠,可以站起身来佯装倒水或做其他的事情,以掩盖之。

拍脑门。用手掌轻拍额头一次或数次。这是—种轻度自我谴责行为,一般是在忘记完成某些事情,或忘记了某些知识时的习惯性动作。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姿态语,有人说是消极姿态语。说拍脑门是积极姿态语的人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忘记了某件事,或某个词等,拍拍脑门,再说上几句幽默的话,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坦诚、直爽,课堂气氛会更加和谐,有助于学习效率或教育效果的提高。说拍脑门是消极姿态语的人认为,拍脑门会降低教师的威信,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拍脑门的动作效果要视课堂情况而定,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老师忘记了某事时,拍拍脑门也无妨,可能增加教学教育效果。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随意拍脑门,会更降低教师威信。所以,这样的教师还是不拍脑门,或少拍脑门为好。

腿部抖动。有的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这是一种不好的姿态。在成年人中,这种腿部抖动动作比较常见,但作为教师,应尽量避免,它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瞪眼。瞪眼是发怒时的一种面部自然表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教师,却应该有意加以控制。如果教师在生气发怒时,二目圆睁,双眉倒竖,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什么益处。调皮的学生看到老师的这副样子,他会觉得好玩;对于老实学生,他会觉得害怕,不知所措;对于优秀学生,可能会伤害了他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所以,教师在生气时最好先不要瞪眼发怒,静下心来,想一想对策最好。

漠视。最伤害人自尊心的一种眼神。有时,学生兴冲冲地跑到老师跟前说一件事,老师只是随意用眼睛一扫,便把学生放在一边,好像没有这个学生一样。这是一种令人伤透心的漠视,教师必须避免使用这种眼神对待学生。不管教师当时手头多忙,如果学生找你谈话,教师应放下手头的事情,亲切招呼学生,用一种关心的眼神,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尊重,学生会从中得到自信。

让自己气质不凡

人的生活离不开美感,从生活中感受、领略美的事物,是多数人的内心希求。世间,有的人庸脂俗粉,有的人气质高雅,有的人只是注重外表,而没有内涵。如果没有内涵,即使是诗是画,也没有美感。形象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在每个人的心中萌芽,依靠外在的信息生长,再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所以,名牌时装也未必能打造出端庄典雅的淑女来,东施效颦的寓言就是这样的道理。爱因斯坦名扬天下时,衣着简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可见,内在形象是有无穷魅力的。所以要塑造形象,就不仅仅是外在形象,而在于塑造内在气质。

那么什么是气质呢?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的外化。气质是内在而充实的,它能使人外表的美更具内涵而不显得空洞乏味。气质是通过一个人的综合外貌表现出来的,是所有风格、行动、声相等方面的协调组合给人的整体印象。一个人的气质是他在社会活动中的利器,是一个人最大的一笔无形财富。

拥有高雅脱俗的气质,同样是年轻班主任的财富,因为它会让我们的形象更清新、更迷人、更有魅力,也更能展示“师之美”。

有一位学生在网上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妨一起欣赏。

有一种美叫作气质,有一种气质叫作幽香,有一种幽香叫作优雅,有一种优雅叫作赏心悦目,在我眼里,包老师就是一个有着优雅气质的女人。她的背影,绝对赏心悦目。

今天的包老师真的很美。神采飞扬的眼眸,头发是浪漫的颜色,衣服大方优雅而又不失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我相信所有人看到她的第一反应都是:“好美”的一声惊呼。包老师绝对是我崇拜的偶象:有个性,有条理,有优雅内敛的气质,永远都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我最欣赏包老师的,是一种气质,那种气质包含了淡定从容、含蓄和深沉的内敛,仿佛无论什么事情放到她面前都能处理得极有条理。那种沉稳,让人很信服。

作为老师,包老师也是最好的。她悠扬的声音,曾让我们班为之掌声雷动;她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都极有条理,严谨;她对工作的态度,总是细致而周到,让我们为之叹服。

包老师的背影,曾有许多次看见过,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种感觉:是欣赏,是赞叹,还是对背影的主人一种深深的信任感。我们的包老师,真的,很美。

包老师的气质,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美的存在。这就是气质之美。

气质是一种修养,一种个性,一种流动着的神韵与气息。气质一旦形成,就从骨子里渗透出来,无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无时无处不表现出气质的力量。那么气质何来呢?

虽然气质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但它在教育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下也是可以改变的。所谓气质的改变,从生理基础上看,可能存在以下两个假设:一是后天的暂时联系系统掩盖了神经活动类型的先天特性,而先天特性本身并没有改变。二是在暂时联系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神经活动类型的先天特性本身得到了改造。但究竟是哪种情况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但无论哪种可能,人的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气质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这是可以肯定的。

当然,气质培养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磨炼。气质的培养和塑造需要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短暂的刻意追求。

你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说赞美的话。见到别人说几句好话:“你的举止真文雅”、“感谢你的帮忙”,说好话,一方面可以让周围气氛和谐起来。另一方面,你说赞美的话的时候表现了你谦和的气质,这样你就不会显得傲慢,肯与人交流往来,别人也会欣赏你这种气质。

(2)看圣贤的书。书籍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不单单给你知识,还给你素养,给你内涵。“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说法虽然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书籍对一个人修养是多么重要。如果不读书,一开口,便觉得言语无味。而读书能增加内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3)做自我观照。自己反省、内观,要肯检讨、懂感恩,如果在你心中有美好的东西,慢慢地会展现出庄严纯善的好气质。

想要塑造自己的气质,不是很难的事情,以上几点就是很好的方法。

气质是最自然的流露,所以不宜盲目模仿,听说过燕国寿陵那位缺乏自信的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吧。

一个少年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真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那几个人看见他,却置之不理,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么美呢?他怎么也想像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了。

一到邯郸,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就开始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也学;看到妇女走路,婀娜多姿,还学。就这样,没多久,谁的姿势也没学会,自己连走路也不会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个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荒唐,但现实中也不乏这种人。其实,大可不必模仿他人,只要自己平时注重修养,慢慢提高,你就会有好的气质。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表现自己的气质。如果你属于淳朴的气质类型,那么就保持自然的本色,这种淳朴自然的气质是一种不加修饰的平淡之美,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你自己朴素动人的气质。如果你是热情豪爽的气质类型,那就保持开朗和活泼,这种开朗爽快的性格给人以快乐,积极向上的感觉。只要是自己的自然流露,不论你是哪种类型的气质,只要好好发扬本身的气质优势,在慢慢加以塑造和完善,那你的气质就会明显提升。

经典教育语录

瘙嚔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瘙嚔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瘙嚔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赞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