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成长必读
47041300000005

第5章 皮肤(1)

1.痱子

痱子在儿童中屡见不鲜。是由于汗液排泄不畅引起的汗腺周围发炎。大都发生在大汗以后,尤其夏季最多。患者为肥胖的婴儿或儿童。

(1)症状表现

多发生在夏天炎热潮湿的季节。小儿易发生在面部、颈部、躯干、大腿内侧,肘窝处居多。

①晶痱(俗称血炉子):常见于新生儿,或儿童突然大汗暴晒之后。表现为散发或簇集的直径1~2mm或更大的含情液的表浅疮疹,易破。分布在前额、颈部、胸背部及手臂屈侧等处。多于1~2日内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状鳞屑。

②红痱子(红色干疹):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是汗液储留在真皮内发生的。突然发病,迅速增多,多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疤疹,散发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脸、颈、胸部及皮肤皱折处,痒、灼热和刺痛,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后则症状加重。

③脓痱子:是以孤立、表浅与毛囊无关的粟粒脓疮为特点。多在皮肤皱折处发生。

(2)预防措施

应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温水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多撒些爽身粉、扑粉、痱子粉,以吸去汗水。忌用碱性肥皂。宜穿宽敞单薄、纯棉布料衣服。

(3)治疗措施

①选用各种痱子粉,涂于患处。那子粉是以滑石粉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还可加入0.1%薄荷及1%樟脑。

②选用各种止痒剂,如氧化锌,石炭酸及石灰水等。

③35%~70%酒精涂擦对轻型炸子也有一定效果。

忌用各种油膏。因油膏可使皮肤浸软影响毛孔呼吸妨碍汗液蒸发。

2.湿疹

湿疹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病儿往往由于吃了鱼、虾、牛羊肉、鸡蛋等致敏食物引起。婴儿湿疹的发病率是由于病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因而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某些外在因素如日光、紫外线、寒冷、湿热等物理因素亦可引起湿疹或加重其病情。

(1)症状表现

严格说来有婴儿湿疹和儿童湿疹之分,婴儿湿疹大多在生后1~3个月,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很快变成丘疮疹及小水疮,疮破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痴。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也称卫星疹。急性湿疹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疹为色素沉着,皮肤变粗稍厚,个别的呈苔藓样化。儿童期所见湿疹大多为干型,或由婴儿期迁延未愈的病例转变为慢性病变。皮疹主要表现为较大、较隆起的棕红色丘疹和粗糙而带屑的棕褐色苔藓样变,可发生在四肢伸侧,肘窝、胭窝等处。

(2)治疗措施

应查找诱发因素,除去致病因素。可采用全身、局部综合治疗。

①调整饮食:首先喂哺适量的食物,保持正常消化。如怀疑牛奶过敏可较久煮沸,使其蛋白变性,可减少致敏物。亦可用羊奶或豆浆代替牛奶。如怀疑蛋白过敏,可单吃蛋黄。喂奶的母亲可暂停吃鸡蛋。

②药物治疗:抗组织胺类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息斯敏混合或单一使用。这些药有镇静、止痒、脱敏的作用。如局部有感染或者淋巴结肿大,应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

③局部治疗:急性期皮肤有水癌和渗出液时用1%~4%硼酸溶液湿敷;或用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外涂15%氧化锌软膏。当红肿渗出减少以后可每日用温水洗澡1次,或用1%~4%硼酸液外洗,然后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外涂维生素B。软膏,均有止痒消炎作用。

(3)验方

内服药:以清热凉血为主。

处方:生地9g,青黛3g,败酱草15g,紫草3g,马齿觅9g,荷叶6g,地肤子9g,土栽等9g。

外用药:青黛粉3g,黄柏粉9g,以香油调匀外涂,每日1~2次。

3.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风疙瘩"。在儿童中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盛痒,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血管反应性皮肤病。荨麻疹有急慢性之分,儿童多患急性等麻疹。荨麻疹发病的原因有:①药物:抗生素、磺胺类;②食物:鱼、虾、蟹、肉、蛋、乳等;③昆虫叮咬刺螫;④吸入过敏原:如花粉、羽毛、化妆品等;⑤感染;⑥物理因素:摩擦、冷热、日光等;⑦遗传因素等。

(1)诊断要点

父母根据孩子皮肤的表现诊断比较容易。孩子皮肤癌痒,随即出现风团,或有的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色为淡红,大小和形态不一,数目不定,或互相融合成片。风团出现快,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24小时可消退,少数持续时间可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或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剧痒而影响睡眠。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不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小儿常因感染引起本病,若反复发作达数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养麻疹。

(2)治疗措施

应尽力寻找和清除病因,避免再发。

①局部涂抹止痒洗剂,如炉甘石洗剂。

②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0.35mg/kg分3次,苯海拉明2-4mg/kg分3次。

③中医疗法:

风热型(急性等麻疹):发病急骤,风团泛发一身,颜色鲜红,自觉灼热,剧烈病痒,或伴发热。

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浮萍等。

中药处方:银花9g、连翘9g、防风9g、芥穗6g、蝉衣6g、白藤皮9g、紫草9g、水煎服。

风寒型(慢性等麻疹):皮疹反复发作,疹块色淡,遇冷即发。

治宜:疏风散寒,利湿。可选用秦充丸、通宣理肺丸。

中药处方: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柴胡9g、白茫6g、白藤皮9g、地肤子9g、黄柏9g,水煎服。

④饮食疗法:

风热型:薄荷白薛皮饮:薄荷3g、白藤皮10g,沸水浸泡代茶。浮萍银花饮:浮萍6g、金银花10g,水煎代茶。风寒型:荆芥蝉衣饮:荆芥3g、防风3g、蝉衣3g,水煎代茶。

4.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是小儿常见病,是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而引起的,主要病变为侵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为成群的水疮。自觉有灼热及痒感。该病毒存在于病人,健康带菌者的水疙疙液、唾液及粪便中。其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被唾液污染的餐具而间接传染。

(1)诊断要点

①皮肤局部发痒或有灼热感。

②继而出现轻度水肿性红斑,在其上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圆锥形水症,几个或十几个水疮成群分布常为一簇,也有2~3簇的。

③水疱壁一般较厚,不易破裂,逐渐干燥结痂,痴脱落后局部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病程约一周左右。

④本病容易在同一部位或邻近部位多次复发。

(2)预防措施

父母帮助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及室内卫生,患病时不要用力搔抓,平时加强体格锻炼,不断提高机体抵抗力,不要接触病人,衣服被褥宜在阳光下曝晒。

(3)治疗措施

本病系自限性疾病,大多可自愈。其在家中的治疗原则为对症处理,预防继发感染和控制复发。

①3%阿糖胞昔冷霜或5%无环鸟昔霜外擦。

②面部疗疹可用1%~4%硼酸溶液湿敷。

③外用白降汞软膏或金霉素软膏。

④有条件者可采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

⑤适当补充各种维生素。

5.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蜘蛛疮","缠腰龙"。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它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症状特点为成簇的水疮,沿一侧的周围神经或三叉神经的分支分布,由簇成带状,中医称为"缠腰火丹"就是根据它这一特点而得名的。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

(1)诊断要点

①多数儿童于发疹前1~2日有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痛。

②受病毒侵犯的脊神经支配的皮肤范围有感觉异常,如局部灼热、痒及疼痛。

③皮肤损害:皮肤上出现成簇小米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成水疱,内容物为透明澄清液体,疱壁紧张、发亮,绕以红晕,成簇的疱疹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

④神经疼痛症状:一般于疱疹出现后,神经痛症状加剧,一般在发病后2~5日内,不断有新的皮疹出现,约2~3周疱疹的内容液逐渐由澄清转为混浊化脓,或部分破溃,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痂,痴脱而愈。

(2)治疗措施

①外治法:

外用炉甘石味哺西林洗剂,有止痒及预防感染的作用。

用2.5%金霉素甘油外擦。

如有感染,可用新霉素溶液,0.1%雷吠奴尔溶液,1%~4%硼酸溶液湿敷。

中药:雄黄6g,寒水石6g、生白矾24g,调成水液,振荡后外用。

②内治法:

吗啉呱:小儿50-100mg/次,每日2-3次。

维生素B12肌注。

疼痛明显者可服去痛片。

③中药治疗以泻肝、清热、凉血、利湿。处方:龙胆草9g、柴胡6g、连翘9g、栀子6g、生地9g、赤芍9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6.脓疱疮

脓疱疮又称黄水疮,为儿童常见的皮肤病。它具有传染性,自家人可互相传染,常在幼儿园、托儿所、学校儿童中流行。病原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亦可为混合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季闷热天气,主要是学龄前儿童,常有接触史,或先有痛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等。一般一周左右脱痴渐愈。

(1)诊断要点

临床上分为大癌型脓疮疮和脓痴性脓疮疮两型。

①大疤型脓疱疮:由葡萄球菌引起,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最初表现为少数散在的丘疱疹或水疱,约米粒到绿豆大小,在1-2月内迅速扩大成脓疤。自觉病痒,此疮内含有大量细菌,传染性很强。脓疤逐渐数目增多,易破裂,破后露出糜烂面,形成黄色厚痴。

②脓痂性脓疱疮: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包括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最初症状为红斑点,迅速发生薄壁水疮,进而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疮破裂后渗出液干燥结成深灰绿色胺痴,痴不断向四周扩大,与邻近皮损互相融合;自觉痒,常常伴发淋巴结炎。此型好发于颜面、口周围、鼻孔周围、耳廓及四肢暴露部位。脓疱疮部位较浅,愈后不留瘢痕,但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约1/3病例可引起急性肾炎,一旦孩子患有脓疱疮,应予以重视。

(2)预防措施

主要是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勤洗澡、换衣服及剪指甲,保持皮肤清洁,发病后及时隔离,避免相互传染。衣服、被褥经常洗晒、消毒。

(3)治疗措施

①全身疗法:如皮损面积大,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可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头孢氨苄、螺旋霉素等。

②局部疗法:如皮损稀少,无井发症状,采用局部疗法。即将水疱或脓疱用消毒液洗破,然后涂消炎药,常选用雷佛奴尔氧化锌软膏、1%龙胆紫溶液、炉甘石味哺西林洗剂等。

③中药秘方:

处方1:地肤子30g、黄柏30g、芒硝50g。

用法:共研细末。先用地肤子209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撒上药粉,每日2次,一般敷药2~3天后分泌物逐渐减少,5天后可以结底痊愈。

处方2:用于脓痴性脓疱疮。

青黛150g、黄柏120g、薄荷10g、冰片6g、黄连45g、硼砂60g。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香油伴成糊状。患处用75%酒精消毒,然后涂敷药膏,覆盖消毒纱布。隔日换药一次,一般2~4次即可治愈。

7.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当儿童的皮肤有破损时,细菌多由皮肤破损处侵入机体,但亦可由血行感染。足癣、小腿溃疡、外伤和挖鼻以及咽、鼻部炎症常是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

(1)诊断要点

在家庭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发病较急。先有前驱症状:全身不适,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有灼热。甚至可有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瘤,迅速向四周扩大。儿童自觉灼热、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是小腿丹毒可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常并发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有的可并发急性肾炎。丹毒好发于小腿及面部,婴儿好发于脸部,单侧分布,发生于面部常可波及对侧。全身症状和皮肤肿胀在4~5日内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变成褐色,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

有条件时做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2)预防措施

父母及老师应经常教育儿童养成良好清洁的卫生习惯,不乱挖鼻孔、掏耳朵及抓伤皮肤,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患者有脚癣、痛痒性皮肤病应积极治疗。

(3)治疗措施

①抗生素:目前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很多,以青霉素疗效最好,肌内或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常用大剂量,要由医生掌握。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需坚持用药2周左右。磺胺药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局部治疗:让儿童卧床,患肢抬高。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待炎症减轻,可外敷化毒膏或鱼石脂软膏。

③中药治疗:

处方:茯苓15g、金银花30g、紫花地丁15g、车前子15g。

服法:水煎,每天2次,温服。

中医认为本病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所以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治疗原则,可选用连翘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等。

8.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主要发生于儿童,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皮肤粘膜引起的皮肤病,往往在公共浴池及游泳池内被传染。疣的特点为蜡样光泽的小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

(1)诊断要点

潜伏期2-7周。基本皮肤损害是圆形丘疹,米粒大到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央有脐凹,珍珠色或正常肤色,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韧,后逐渐变软,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数目不定,有群集倾向,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好发于面、眼睑、躯干及生殖器部位。一般经过6-9个月即可自行消退,亦可持续3-5年,愈后不留搬痕。

(2)治疗措施

①挤疣法: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适于数目少者。先将疣及周围皮肤用75%酒精消毒,然后用粗针或血管钳夹挤,挑出软疣小体,然后外涂25%碘酸。

②碳酸烧灼法:适于数目多者。取90%碳酸,以小棉棒蘸少许碳酸点于疣体上,每周1次(注意保护眼睛,切勿溅于眼内),3-4次可望痊愈。

9.头癣

头癣在儿童当中很常见,男孩多于女孩。头癣是由于真菌感染头皮和毛发所致的疾病。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在家庭和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中,因互戴帽子、乱用头巾。共用卧具、梳子及理发推子等而互相传染。有时也可由接触患癣的猫、狗而感染此病。医学上根据本病的病原菌不同分为黄癣、白癣、黑癣三种。黄癣:俗称"秃疮"或"痴痢头";白癣:亦称"柱毛癣",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儿童集体单位中流行;黑癣:亦称黑点癣,多见于城市,儿童和成人均可患此病。三种头癣诊断虽有不同,但治疗和预防办法相同。

下面分别叙述三种头癣,以便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1)诊断要点

①黄癣:最初表现为毛发根部皮肤发红,上顶小脓疮,干后结黄痴,逐渐增厚呈圆形,中心凹陷,有一头发穿过,边缘翘起,黄豆大小,有如碟形,即为黄癣痂,具有传染性,若除去黄痂,基底为鲜红色湿润糜烂面或浅溃疡。愈后留有萎缩性摊痕,可造成永久性脱发。

②白癣:多为儿童期患病,青春期后可自愈。白癣初起为白色鳞屑状局限斑片,其上头发灰暗,病发多在出头皮2-4厘米处折断,外围白套,称为菌鞘。病发松动容易拔掉,愈后不留搬痕。白癣开始发展较快,3-4个月后进入静止期。

③黑癣:初起头皮为小片鳞宵小斑,小点状分布,因毛囊被破坏,故愈后留有摊痕。病发长出头皮就断,留下黑芝麻屑样小点,断发易被忽略,需仔细检查,黑癣发展缓慢,若不子治疗,可迁延至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