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十五中学蔡晓君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第二课时中,教材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2)学会运用形象记忆及应用记忆的方法识记地理知识。
(3)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在小组游戏及学做播报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体意识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进入网络和生活,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通过课下从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课上展示,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4)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学会看天气预报。
2.难点
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二、教法阐述
(一)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图、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息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总之,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学法阐述
(一)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二)学法指导
1课前收集资料
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学能力,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小组讨论,积极与他人交流
“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展现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并在智慧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或发现新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这是科学研究社会化趋势的需要。
3仔细观察,抓住提示信息,积极分析归纳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出疑问回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导入如何预知明天的天气创设情景,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
明天天气的预报天气的内容怎么样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课本P45图34。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列举比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归纳出天气预报通常要预报的主要内容,并对图中提到的天气要素加以解释
说明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让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1提高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卫星云图的判读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卫星云图,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按图示解释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分清陆地和海洋,并在图上指出哪些地方可能是晴天、阴天或雨天。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一般先出现卫星云图,因此活动先从认识卫星云图开始。教学由此开始,也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气预报
1.投影展示天气符号,通过小组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学会识别城市天气预报图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模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城市天气情况
1.为后面学生当天气预报员做准备,在让学生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后,介绍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变化的方法。
2通过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天气符号,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在练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使学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而比较各城市空气质量的优劣。
2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39“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每天的天气状况外,对空气的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回顾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同时将知识系统化。本节的知识网络体系再次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网络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