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地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7096500000034

第34章 《东西干湿的差异》说课稿(1)

佚名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东西干湿的差异》。

首先我对教材作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阐述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东西干湿的差异,本节知识是下节内容——我国气候特征的基础和铺垫。与气温一样,降水也是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第二章我国的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同时降水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是学生必备知识。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①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②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降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②掌握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地理观。

3教学重、难点

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干湿地区是本内容的核心,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本节课也应把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作重点。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是综合知识的应用,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实际使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角色反串

师生角色发串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增进了师生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鉴于学情的分析,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有;

①学会用图;

②学会探究;

③学会合作;

④学会归纳。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时属于“新授课”,教学程序设计为: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归纳小结、合作探究等4个程序。

(一)导入新课

伴着优美的音乐,可见相继展示形态各异的民居建筑。老师设问:如此形态各异的建筑风格,是当地自然环境和弥足风情反映,与当地的降水有密切关系,那么这些民居的地理分布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内在联系呢?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全国不同地区的干湿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课件展示课题)。动静结合的多媒体和层层递进的语言激发起学生进入新课的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我采取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引导、点拨、帮助为辅的教学思路,分为五步进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成功。

第一步:大胆猜想。接着导入的话题,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说说屏幕定格显示的民居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降水状况,而后把他们的代号填在教材《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让学生们大胆猜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此时学生的情趣会很高涨,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注意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找两三位同学发言即可。大家才思敏捷,那么,猜想正确与否让我们共同搜集证据来验证大家的猜想,自然进入第二步师生共同搜集证据验证猜想。

首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1600mm、800mm、400mm、和200mm等降水量线,要求学生在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材的图上描绘出这四条线,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接着同时展示《我国地形图》、《我国的政区图》和《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按课前分好的男女生两组合作学习,读图说出四条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加深对降水量线走向的认识和前后知识的融合,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用图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老师根据小组代表的发言补充小结,课件逐一展示。

接着课件同时出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800mm等降水量线与那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段穿过什么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哪条东西流向的河流?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为下面的知识作铺垫。让学生观察回忆第一章学的哪条地理线与4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由于刚学过人口的分布,学生很容易说出是:黑河——腾冲的人口地理界线,借此渗透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联系,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和地理知识的整体性。

而后,课件逐次闪烁1600mm、800mm、400mm、和200mm等降水量线,并显示降水量由多到少的走势箭头,以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再次探究猜想: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这次猜想会更有依据和接近成功,甚至完全准确;以此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态度。老师对小组代表的回答给予理性评价并做结:从图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呢?进入本内容的第三板块——成因揭示。

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的成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用师生“角色反串”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