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程序如下:①男女生两组,各组选出一名组长,对各组提出要求;②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提示从我国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来分析;③个人查阅资料,形成观点,组内交流并组内试讲;④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对全班讲解;⑤组间互评;⑥老师点评并小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东南沿海距海近且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形成的降水较多,此乃为“近海陆地先得雨”;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经过长途跋涉深入西部已是强弩之末,加上中途重重山岭的阻挡,实力更为减弱,对西北内陆的影响小之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角色反串”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进入第四板块:返归实践。本步骤比较简单,学生代表阅读教材P35页阅读材料,体会火烧寮和托克逊降水的差别,在图上标出他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解。
第五步:拓展探究,生活体验。
过渡:降水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展示降水量分布图和四幅民居图,引导学生在年降水量图上找出图片所在的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比较、讨论,分析说明不同的风格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教师补充:甘肃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大,房屋通风效果很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
降水不但影响民居,降水也影响地表植被,反之植被也能反映降水的状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干湿地区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我主要采用读图、比较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组织设计,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由实践到理论
课件展示四幅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图片,说出植被反映的降水情况,猜想四个图片分别反映的干湿状况。
而后课件显示《干湿地区分布图》,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相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像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相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非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明确: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可看出,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四个干湿地区,其中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
第二步:揭示联系
课件同时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对照复合投影图,同桌交流并回答: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哪条东西流向的河?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普遍联系和地理整体性的特征。
老师根据学生代表的回答,利用媒体逐次展示,明确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800mm等降水量线,一月0度等温线?根据前面的结论知道,同样经过秦岭-淮河一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相当。课件停在《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上,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出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相当于200mm等降水量线。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以致用,让学生读图看我们河南省位于哪几个干湿地区,同时找甘肃省地跨哪几个干地区,回忆上节学习的温度带甘肃地跨哪几个温度带,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至此对于干湿地区的就分布,植被类型和降水特点进行小结,课件显示:干湿地区分布表格,即为本内容的第三步——作结。
第四步:知识迁移、回归实践,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过渡: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补充,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①气候湿润程度,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因而湿润地区林木繁茂,干旱地区主要适合于草木植物生长。
②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会影响到农业类型,如东部地区以耕作业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此外,还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如南方湿润地区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地区主要以旱作为主。
③气候湿润程度影响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食面。
分四小组展开讨论,时间控制在2分钟,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老师小结: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1)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2)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3)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的。(4)干湿程度不同,对人们的身体也有很大影响;如南方降水多,人们易患风湿病、关节痛,因而爱吃辣椒、爱喝麻辣汤;北方降水少,气候干,人们易上火,体力消耗大,因而爱吃菠菜,爱喝绿豆米汤。从大家的发言中知道大家都注意了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而且很善于观察,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许多科学真理都是来自对生活积累和发现,相信大家一定会在生活中汲取到无穷的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归纳小结
该环节我采用“说出你的收获”,让学生对本结内容归纳,一方面可以反馈教学效果,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最后老师简单补充,明确重点。
今天的内容掌握理解如何呢?进行第四个环节——活动探究。
2005年国民党连战主席对大陆的访问揭开了海峡两岸截流的新篇章,实现三通指日可待。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三通之日带领一队由台湾的台北市到大陆观光、省亲的旅游团,要路径江南水乡,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大草原,到达吐鲁番盆地,而后走河西走廊,经四川盆地到西双版纳,再乘机返回。请你把经过景点的建筑、农作物、饮食、民俗等情况介绍给游客,并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揭示他们的地理环境的联系,写一篇导游词。
四、课堂教学的反思
亮点:
1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环节安排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探究心理的产生、创造思维的形成。
问题:
容量太大,知识结构显得松散,细节的处理有些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