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15

第15章 关于文物陈列的几个问题-段德新

文物陈列是博物馆实现其宣传教育职能和展示其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其收藏征集成果的基本形式。一个博物馆在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生活中的地位高低、影响力大小,以及它反映折射该民族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程度,都取决于它馆藏文物的数量多寡、历史内涵、文化品味和艺术成就。但是,有无高质量的文物陈列却是这个博物馆对观众是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的重要方面。

高品味的文物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陈列展示方式,也就难以充分反映文物的丰富内涵。

文物陈列,特别是历史文物陈列,既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而且还必须把大众性作为文物陈列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之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开馆初期的陈列,注重了科学性,并把科学性放在了第一位,强调以史为纲,以物明史,按照西周和先秦的历史进程为顺序,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组合关系为原则,以《诗经》上的诗句为章目,整个展线上文物密集叠放,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文物琳琅满目,历史性科学性极强,所有的专家学者无不称道,并誉之为目前最好的考古学陈列。可是,这个基本陈列长期以来却很难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并成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使古老的历史文物融入现实生活,贴近大众,让大多数观众都能看懂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解决好为谁而办展览,以什么作为陈列标准的问题。过去的一些历史文物陈列,虽然不能说是专家为专家办展览,但把科学性、专业性、教育性放在重要位置,把文物陈列的高雅性和它能否产生的教化性作为陈列理想却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文物陈列内容首先要看它是否承上启下,有无系统性;文字说明上强调简练,惜字如金,越少越好,用所谓的博物馆语言去教育观众;文字使用上也刻意追求具有与那个文物同时代的语言特征,之乎者也越多,文化底蕴就越深厚。文物陈列的科学性、历史性,是历史文物陈列必须强调和坚持的,也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可能使陈列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但问题在于陈列选题和制定大纲以及整个形式创作过程中,能否首先考虑这个陈列为哪些人而办,能吸引哪些人来看,准确评估和定位各个社会群体的观赏要求与观赏能力,如何使文物陈列形式与最大多数社会群体的需求和知识水平相一致?博物馆是社会公益事业,博物馆的陈列也应该面向社会公众,而社会公众不仅有老年人、青少年,而且还有职业和知识水平高低的差异。我们的文物陈列就是为这个成分构成复杂而且非常庞大的公众服务的。正因为解决了为谁办展览的问题,同样是历史题材的文物陈列,与开馆初期的青铜器展览不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举办的以出土文物来反映汉字的历史《汉字春秋》展览,由于在制定大纲时就首先考虑一定要通俗易懂,必须让普通观众一看就懂,所以制作形式生动活泼,把考古成果与民间传说相结合,把文物展现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之中,并设置了许多让游客参与的内容。开展后,既受专家学者、书法家的称赞,也受到一般观众的欢迎,获得了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最佳创意讲奖。

其次,博物馆要树立开发利用和经营意识。合理利用是新时期文物工作十六字基本方针之一。文物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存在一样,都具有其自然性和社会性,也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有极其重要、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历史科学价值和教化传播价值;同时,它又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文化艺术品,而艺术品必然具有商品属性,所以我们说文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正因为文物管理和利用的是一种特殊商品,我们所有的文物单位才承担了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双重重任,才敢于理直气壮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不可再生的特点,同有些文化艺术单位比较而言,文物管理单位的公益性远远大于赢利性。“十六大”以来的中央文件中把文物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加以区别,在管理和体制改革上都提出了不同的政策规定。

这些重要的政策原则不仅与《文物法》的“利用”和“管理”方针相一致,也同国际化的博物馆经营趋势相一致。文物开发利用,开发经营的范围很大,内容很多,但对博物馆来说办好陈列展览却是最基本的。我们说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业,那么,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博物馆的文化事业就是通过经营管理文物陈列展览而体现的。事实上,国内博物馆普遍都还处在依赖参观陈列这样一个低水平的运营水平上。既然是经营活动,就必须有市场意识。举办的每一个陈列不仅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味,而且要有很大的受众吸引力,也即要有一定当量的市场消费率。在开发的文化产品里边要让各类观众都能得到他感兴趣的信息,我们必须使用科学、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和陈列方式,才可能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酸辣苦甜,各取其味。同时,作为高雅的文化产品,不仅文物要陈列好、包装好,更重要的还得运用各类宣传手段宣传好。上海博物馆举办七十二件国宝展,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史上,创造了上海万人空巷、一个月内昼夜排队购票参观、轰动全国的新纪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陈列市场化运作,展前展中组织动员了上海所有的媒体和宣传手段进行宣传。后来与陕西联合举办周秦汉唐文物精品展,也是提前半年多就开始宣传,而且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在上海乃至在世界创造出了一个陕西文物热。但陕西的文博界却十分缺乏这种市场观念,以为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以为好文物摆出来必然有人来看,怕搞宣传花钱。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开馆七年多了,展出了全地区出土的最好的青铜重器,可是宝鸡绝大多数人至今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是真品还是复制品;除观念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钱搞宣传,越没钱越不宣传,越不宣传就越没有市场吸引力和被消费力。

同其它物质产品一样,文物陈列就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也存在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问题。绝不能多年一贯制,经常都是老面孔。办一个展览需要大量投入,一个好的基本陈列,说什么也得展几年,甚至十年,否则高额陈列投入,谁也接受不了。但我们可以在基本陈列以外搞一些不同文化内涵的小型专题陈列,使人们到博物馆后能看到新东西。当然一个馆的精品文物是十分有限的,不可能每个陈列都展出精品,但一件文物完全可以以不同的专题展出。以鼎为例,既可以以西周的列鼎制度为主题展出,也可以以西周的饮食文化为题展出,还可以把它以西周的铸造冶炼技术为主题展示。同类型的器物在不同的陈列主题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也还可以在不同的博物馆之间流动,不仅文物要流动、资源共享、互利互惠,而且陈列展览也要互相流动,才可能使所有的博物馆陈列有新意,有吸引力,才能适应市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方面秦俑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近两年先后举办了《秦始皇兵马俑专题展》、《岐山董家村青铜器窖藏专题展》、《盛世吉金———中国二十一世纪考古新发现特别展》、《汉字春秋———宝鸡出土文物与汉字文化展》,还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和杭州水乡博物馆举办了《陕西宝鸡西周青铜器精品展》,今年内还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宝鸡西周青铜国宝展》,扩大宣传力度,向国内外观众介绍宝鸡青铜器这一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

再次,文物陈列作为文化产品,必须要有投入产出意识。

近几年来,在文物陈列中有一种不追求主题和内容是否贴近大众,而一味追求豪华和所谓艺术魅力,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元,且互相攀比,似乎投入高就能出精品,精品陈列就等于豪华制作。这种认识固然也不错,但文物陈列毕竟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再好的文物陈列其生命最多也就是五到十年,太高的投入势必造成经费上的紧缺,或者更严重的经济后果。特别是在我们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维持一般的正常运转都很不容易。因此,做陈列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本馆的藏品实际出发,选好主题,立足大众消费需求,设计和制作上力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用有限的经费把陈列内容做精、做细、做通俗,把艺术性寓于知识性、科学性,把观赏性集中于文物与各类版面的结合上,让陈列内容和陈列环境、氛围去产生吸引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