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最早是2003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南博物院考察时提出的,他指出新时期的博物馆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博物馆教育的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增加文化内涵,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此,三贴近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导,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博物馆的职能是一致的。可以说,三贴近是对博物馆实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一职能的具体化要求,从博物馆这个行业来说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就单个博物馆而言,无论规模大小,主要为一定地区的公众服务。其次,三贴近的要求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特点提出的,我国的博物馆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被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或科研教育基地,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就是要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服务。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做到三贴近,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作用。
总体而言,三贴近是对博物馆事业的要求,博物馆的收藏可以体现三贴近的要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的进步也总让人应接不暇,今天流行的时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改变了,即使我们身边的事物也是如此,比如城市中的公共汽车在解放后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每一件物证都应该作为收藏的重点;研究方面也要增加与三贴近相关的课题上的投入,三贴近应该成为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博物馆各项工作的进行。但是,博物馆的收藏和研究功能在文物库房、科研院所乃至企业和个人收藏中也能实现,惟有通过展览进行社会教育的功能是博物馆独有的特征,博物馆也正是通过展览及相关的讲座等活动发挥馆藏优势和科研水平,建立与公众的联系。因此,博物馆搞好三贴近要首先从展览入手。
展览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它又包括选题、内容设计、形式设计与制作、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活动。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种。常设展览即我们常说的基本陈列,在历史类博物馆中大多是通史陈列,对于这类展览来说,实现三贴近主要是在展览方式、展览语言和辅助展览上做文章。从选题开始实施三贴近主要针对临时展览。目前博物馆的临时展览是作为常设展览的补充,以丰富本馆展览形式和内容。其展品来源,有的是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有的是部分乃至全部从其他地区、其他博物馆租借。相对于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在题材和形式上更为灵活,更容易发挥办展人员的水平,博物馆通常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也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因为从观众的角度看,很多博物馆的常设展览面孔相近,难以提起参观的兴趣,往往在参观临时展览时兴致很高。这同时又对临时展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将临时展览办得更好,要办好展览,首先是要选好主题。
从展览选题上实现三贴近,就是指在进行展览选题时以三贴近的要求为指导,选定的展览主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一方面贴近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群众精神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需求、贴近社区的物质文化生活,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和宣传窗口,要研究和吸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成果,考虑到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展览主题上适当超前,在审美教育诸方面略高于现在的生活实际,起到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只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将更多的群众吸引到博物馆来,就能真正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具体而言,在进行展览选题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观众的实际需要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产品,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主要是通过展览实现的,只有不断推出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发挥博物馆的阵地作用。我们不仅要设法办好展览,更要研究观众的需要,举办观众喜欢的展览,只有在观众对展览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会走进博物馆,在不收门票的博物馆是如此,在收门票的博物馆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城乡差距大,大部分农民才过温饱线,而博物馆的门票不断涨价,相对国民收入来讲,我国博物馆的门票在国际上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一定要进行观众研究,尤其是对潜在观众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举办他们想看的展览。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进行观众调查,发放观众调查表是博物馆普遍使用的方法,如日本新泻县立近代美术馆的观众调查表中就有一栏询问观众希望看到那一类的展览,通过调查便可以知道观众的需求。我们还可以深入到社区内的居委会、厂矿、学校,与社区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则更为有效。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互联网,博物馆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和其它大的网站征集公众的意见,并建立论坛了解公众的想法。
2.精品展示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藏品和精品,这无疑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观众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定最想看到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银壶等镇馆之宝,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就要看马王堆汉墓的精品,进了湖北省博物馆就一定要看曾侯乙墓的珍宝。实际上每个博物馆都会将这些藏品造放在展线上,或者建设单独的展馆予以展出。问题是我们不能仅仅做亮宝式的展出,而是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些藏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展出,让观众在欣赏单件或成组的精品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得到比预想更多的收获。
其次,充分挖掘馆藏,尽可能增加藏品的使用率。藏品使用率一直是国际上衡量博物馆藏品水平的一项指标,增加藏品使用率,也可以使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和形式更加丰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
为了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结合馆藏特点外借展品,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国宝展,书画本身是上海博物馆的优势藏品,并从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借来稀世珍品,一经展出便极具吸引力,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到撤展的那一天,博物馆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更是延长开放时间至凌晨时分。
3.美育教育
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对社区观众进行美育教育。除了在每个展览中注重艺术设计,让观众在观赏展览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外,还可以举办专题的书画工艺类鉴赏展。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有很多的流派和大师,是中国为世界艺术的贡献,千百年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即使在教育落后的乡村,那里的人们同样有对书画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这类题材的展览每个博物馆都可以办,如果馆藏没有古代的书画作品,可以展出当代的作品,如果没有书画大家的作品,可以展出当地名流的手迹,也可以引进此类展览,进行美育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
4.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或配合社会上正在进行的活动,举办相关题材的展览,一般来说,一是容易引起群众参观的兴趣,二是可以满足他们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的需要。
比如上海历史博物馆曾举办过一个展览———“上海人的一天”,除了相关的展品,更是复原了一些生活场景,展现普通上海人的生活,还配有背景音响效果,观众走在展厅中,仿佛走在黄浦江边的街巷,轮船的汽笛声、波涛声,还有弄堂里洗刷马桶的声音就在你的耳边响起,让人觉得很熟悉、很亲切,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陕西历史博物馆曾在1993年举办比利时安特卫普省(陕西省的友好省)生活风情展,完整展出一个家庭的陈设,从吊顶到地面,从家具到厨房的厨具、餐具,乃至小孩的玩具一应俱全,无一遗漏。那时,中国经济建设已取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很想知道西方普通人是怎样生活的,因此这个展览大受欢迎,展室里始终挤满观众。由于十分贴近群众的生活,也就受到群众的欢迎。另一个是配合国际禁毒日在东展馆举办的禁毒展,由于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像西安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不少的毒贩和吸毒者,人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让生活远离毒品,因此在开放期间,观众每天都在门外排起了长龙。
此外,目前社会上正流行收藏热,博物馆可以发挥在藏品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举办真伪对比展,如果再有专家在展厅现场咨询和举办讲座,一定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5.纪念性
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日、伟人(或当地名流)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也是举办展览的大好时机,同时又是选题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好机会,博物馆自然应当重视。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山东省有关部门在国家博物馆隆重推出“沂蒙精神”
大型展览,作为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主题展览之一,纳入了中宣部总体活动,即属于这类展览。还有湖南省博物馆在2004年举办的“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十一周年大型图片展”、“人民之子———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图片展”等。此类展览往往能提供一些历史资料,唤起人们一些已经或将要忘却的记忆,从而达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断地告诉群众和下一代,勿忘历史,为祖国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当然,要通过展览实现三贴近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做好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做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展览的选题,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展览的选题,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研究,一定能选到符合三贴近要求的展览主题,同时多选一些题目加以储备,必将为展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三贴近的要求、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职能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