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陈列,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的原址保护陈列。
约2000平方米的遗址在保护大厅中公开展示,至今已近五十年。2006年6月,随着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的完工,半坡遗址在覆埋保护三年之后重新展出。此文成文于2005年,当时半坡遗址陈列的内容设计工作只是基本完成,艺术设计尚在进行之中。这篇文字,只是工作进程中一个初次的审视,意在将此项工作做一个小结和整理,一方面向领导和同行汇报,希望可以得到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是为半坡遗址陈列推出后检验我们的工作做一个准备。
一、半坡遗址陈列更新的任务和条件
半坡遗址陈列是为史前聚落遗址所设计的原址介绍性陈列。这样的一处遗址,包含着大量的史前文化信息。
大体说来,半坡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陈列展示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为群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推进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并以严谨的科研资料作为陈列体系的依据和支撑。沿着这样的方向一路走过来,为今天和以后的陈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种较好的基础之上,今天的陈列工作所需注重思考的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之下,以当今博物馆人应有的科学眼光去阅读和理解遗址,并把这种理解以适当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半坡遗址的陈列,以往是采取先在序厅进行概况介绍,然后在保护展示厅内,沿参观线路对重要遗迹分别介绍的连续式陈列构架。之后,在基本陈列(出土文物陈列室)中,再将遗址的总体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分门别类地介绍出来。
审视以往的陈列手法,信息的系统性强,也较全面,是一种知识整理传输类型的陈列。它让人感觉到知识性强,庄重高雅。然而稍微欠缺亲和力,而且,特别是在舒缓和消除观众的参观疲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改造后的半坡遗址保护展示大厅沿遗址的周边设置了六个可供辅助陈列的展厅,以及一个多媒体放映厅,使得对遗址的介绍具备了更好的条件。也使得我们面临着一个怎样利用这一条件,更好地帮助广大观众通过参观来认识和理解半坡遗址的新课题。
遗址所包含的大量信息,既是史前文化的遗存,又是科学发现和研究的成果。对于青少年观众来说,除了了解民族的远古文化遗产,还应该得到博物馆对他们特有的关爱和鼓励,那就是带领他们去经历科学家的发现与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成年人也完全可以参与进来。史前遗址陈列的策划,应该向着这样一个过程的策划去努力。反复思考之后的结论是:应当充分发掘遗址的内涵,充分运用较为确切的研究资料,努力使这一史前聚落就地重现。
二、观众调查分析与目标观众设定
2005年,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将遗址陈列的更新推上了日程。这是半坡博物馆的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博物馆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此之前,对于这一契机的到来却是欠缺准备的。
仅就陈列策划工作来说,首先欠缺观众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研究,这使得全部工作不得不在一种不够理想的基础上起步。
观众意见及意向的分析,乃至目标观众群的设定,目前所能依据的主要就是2004—2005年博物馆各陈列室的观众意见簿中的留言。此外,陈列工作人员对观众的观察,以及通过业务考察活动时的角色转换来体会观众感受和要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些有效的补救办法。
1.对“普通观众”的划定和分析
一些对中外史前文化基本上没有了解的,年龄在中年以上的观众,这里暂称之为普通观众,其主要成分是旅游团队观众、家庭观众以及零散观众的一部分等。
由于史前文化遗址历时久远,且无文字记载,普通观众对其背景知识没有什么掌握了解,只有部分年龄较大的观众通过传统的启蒙教育接触过一些模糊概念,如“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教稼”以及原始社会生活即是“茹毛饮血”等等。
出于中国人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具备一定理解力的观众往往对展示和宣传全盘接受。现在的普通观众到博物馆参观主要是休闲,以学习活动作为调适精神放松心情的积极休息方式,还有到高雅精致的文化场所来享受艺术审美为主的舒适时光。所以过去那种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被动的参观方式,即使对于中老年观众也是偏于沉闷的,与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已不相符合。据调查,家长们鼓励孩子参加博物馆的问卷调查,自己却往往拒绝参加。这说明成年人鼓励孩子参观博物馆,他们自己也把博物馆视为知识的殿堂,但尚未把参观博物馆当作常选的休闲去处。
很多零散观众和家庭观众是在无讲解的条件下自己观看展出,有一句老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然而史前遗址在可视性方面却比较差。独自面对着一大片外观和内容都完全不熟悉的遗址,观众心中自然会是一片茫然。由此说来,史前遗址博物馆与走近自己的观众之间,还留存有一层独特的隔膜。
针对这些观众,辅助陈列手段的基本目的应是将陈列内容的要素组合起来,在他们的观念中形成一个较清晰的事物的轮廓。至于陈列语言的风格,在保持文化品味的前提下,应富有亲和力。相对而言,满足观众好奇心,把握参观节奏,从而营造一个舒适的参观过程,比起展示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显得更为观众所需要。
2.半坡遗址陈列“目标观众”的分析和设定本次陈列策划重点关注的是第二部分观众。这部分观众以学生观众为代表,主要是大专学生和高中学生,还包括具有相同文化程度的年轻观众,从事文化、宣传、社科研究类职业的观众也划归这一部分。这也就是半坡遗址陈列设计初始之时所设定的“目标观众”。
今天的年轻观众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他们对中外史前文化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些大学生参观半坡遗址之后的留言中,称半坡遗址及其出土文物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灿烂、具有无限价值的文化遗产”,说明了他们对中华史前文化有过一些了解,由此也不难推知,他们在参观时希望领略到一处史前聚落所代表的远古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个观众群的代表,是那些热心地、或是带着不满意情绪在留言簿上认真写下意见和建议的人,以年轻观众和大中学生为主。
他们的意见可概括如下:
(1)要求再现历史的真实。
(2)要求揭示遗址和各类文物展品的文化意蕴。
(3)要求为展品配以充分的(详尽的)说明。
这部分观众对参观的总体希望,是可以对遗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作较详尽的(但未必是完整的或系统的)探究,而分析这部分观众对陈列的主要要求,是能够向他们揭示半坡遗址所代表的史前时代所独具的文化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具体地位。
年轻观众相对具有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或正处在人生的学习阶段,他们对博物馆陈列怀着积极的热切的期望。博物馆理应对他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是博物馆应将这部分观众设定为“目标观众”的一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