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所处的这个充满了竞争的信息型、知识型社会已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可以说,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群、从事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事业的人群,是被广大博物馆观众视为文化素养的“标杆”,并且代表了全社会健康的文化休闲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国家文物局进行的博物馆观众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普通观众中有51.9%的人认同参观博物馆是“有知识有修养的标志”。而且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民俗历史类被列为最感兴趣的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陈列———至少是半坡遗址陈列应该将这些人群设定为“目标观众”的又一理由。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陈列的文字和语言的介绍,只能是简要的介绍。而半坡遗址作为一处史前聚落的遗存,它所包含和释放的信息跨越了六千多年的时间间隔,并且涉及到自然地理变迁、原始耕作和营造、原始宗教活动等方面,这些都无法避免地要求其受众具备相应的知识修养,相应的兴趣,还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辅陈手段对参观难度的调整总是有限度的。其实无论是历史民俗类,还是自然类、科技类等等,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对于受众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而且,较之于其他历史民俗类博物馆的陈列,半坡遗址的内涵知识性更强,可视性却较差,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难点,面对这样的难点,陈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还是要尽量保持内容编排的科学性和形式的艺术性。所以展出内容对受众的文化品味和艺术品味也有一定的要求。那就需要根据展示物及其信息的特点,来确定陈列的目标观众,以目标观众作为所有观众的代表。这是半坡遗址陈列把具备了或者是相当于、接近于大专文化程度的年轻观众设定为目标观众的第三个理由。
三、半坡遗址陈列的内容构架
聚落遗址是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史前文化的载体,仅就目之所及,遍布着史前人类活动的遗痕和他们留下的各种各样设施和物品的遗存。如果按遗迹的自然分布做现象罗列式的陈列,目前在我国只适合学术界人士或相关专业学生,对于抱有休闲目的的广大观众,这种陈列只会迅速引发参观疲劳,知识的收获也不会理想。
或者按信息的类别如半坡人的聚落布局、社会组织结构、生产活动、丧葬习俗等作科目式的陈列,它的优点是知识丰富而系统化,参观过程犹如一次立体直观的学术讲座。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对这种陈列可能认可。但考虑到学生观众特别是中学生,课业已很繁重,如参观内容也作教科书式的系统安排,则不利于博物馆为他们发挥转换学习环境、寓教于乐的作用,从保护和鼓励他们的参观兴趣的角度,并考虑其年龄特点,博物馆可以、也应该走出过去常见的陈列模式,做出更积极的尝试。
经过反复的讨论,几易其稿,半坡遗址陈列的内容设计将陈列主题定位在“史前家园”,这是一个“就事论事”的主题,目的在于避繁就简,直切主题,就半坡遗址说半坡遗址。
围绕着“家园”这一主题,沿遗址展线分别安排了半坡聚落的自然环境及当时人们的谋生方式、聚落布局及房屋营建技术、制陶、氏族成员的归葬方式等几个单元内容,依序在附设展厅中以文字说明、模型、绘画、图表、视频表现等辅陈手段对遗址做出一组系列的介绍。
陈列体系的构建方式是将大量的、多方面多角度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和浓缩,使之形成几个重点和亮点,再运用各种辅陈手段,让这些重点和亮点得到直观的再现或想象中的再现。
我们希望这些努力,首先帮助观众进行了一次信息的过滤和选择,在聚落遗址这个丰富但却过于复杂的信息载体之上,形成了一个简洁明了的陈列构架。条理分明的信息,能够让观众轻松地接受和理解。
这个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如聚落布局、房屋营建,可视性较强的亮点如聚落的周边环境、制陶工艺流程等,都是在凸现一些重要的或显目的先民活动遗迹,力图把观众的视线始终引向遗址本身,避免注意力的涣散;使观众始终关注着看得清和讲得清的事物,尽量减少抽象的思维活动。
这组陈列在内容的具体编排过程中避开了一些难点,例如对半坡时期社会形态的描述,对半坡先民的祭祀活动的推想性介绍等。
关于半坡时期的社会形态的表现,是在以往的陈列中已存在着的难点,博物馆方面,以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站在研究者的立场,总是觉得这样重要的方面应该在陈列中有所表现。简要地回顾了以往的陈列资料,可以发现能够体现当时社会形态的考古资料,不仅在半坡遗址,而且在半坡类型,甚或在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是很单薄的。过去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推测和表现,主要靠史学理论和国内民族学调查的资料支撑,随着史前研究的深入,学界正视了国内外史前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走出了以某个固定模式来“规范”
考古资料的误区。这类课题的进展,正在等待着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所以这个题材,尽管博物馆和观众双方都喜欢探讨,但现在仍然是个说不清楚地话题,因此还是暂且慎言,有待来日。
又如在半坡遗址保护展示大厅改造工程的地基清理时,发现了半坡人祭祀活动的遗迹。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也是一个对观众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陈列题材。但由于同类的发现和研究都还欠缺,因此很遗憾,这一发现目前只能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待研究资料。作为博物馆与观众对话的话题,尽管会激起很大的兴趣,会有很好的“卖点”,但如果勉强展开,只能是把一些缺乏根据的推测应用到陈列中,非但不负责任,还会让观众不知所云。所以,只能把祭祀遗迹作为一个新发现来展示,并不给这一发现勉强加上根据不足的诠释。
随着对仰韶文化及其半坡类型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我们还会不断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关信息。然而从各种信息中选取哪些适合的成分作为构建陈列体系的内容,取决于所选取的信息是否给观众以明白无误的概念,而不是取决于该信息在研究领域中有多么重要的价值,甚至也不取决于观众会对它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博物馆陈列设计应寻求与观众的对话的语言和方式,淘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姿态,更不应该显示“无所不知”的态度,企图“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就是坚持尊重科学,同时也尊重观众的态度。
半坡遗址陈列体系的构建是一次尝试,我们的努力总的来说,可概括为“删繁就简、勾勒轮廓、凸显亮点”。目前我们提供给观众的这组陈列,或许可以比喻为一幅“速写”,用简洁的笔法勾勒出半坡聚落的轮廓和几个特征。或许又可以称之为一种“聚焦”式的陈列,把对遗址的一些基本定论的科学发现简要而明确地介绍给观众。我们希望,而且也相信,当陈列推出之后,观众对它所做出的任何反应,都将有助于搭建这座史前遗址博物馆与它的观众之间新的对话平台。
参考资料: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2期。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2005年《中国文物报》(引自互联网,故刊出日期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