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25

第25章 试论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王妮(2)

不同强弱的光对人情绪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差异。展示书画类文物时灯光宜柔和,达到宁静、文雅效果;展示祭祀类文物时,采用对比强烈的光,增加神秘感;战争与军事方面的展览,采用明亮的光,突出宏伟与崇高。不同材质的展品宜选用相应色温的光源,一般来说,玻璃、金属、石材展品宜选用高光色(冷感),以体现其质坚;而木质、织物类文物用低光色(暖感)的光源,增强其柔和感;木质、陶制文物通常采用由侧后方或后灯作为主灯采光的构成;照射金属类文物的光源宜用带灯罩的灯具以避免反射光;皮制文物可以使用聚光灯;玻璃、玉石类文物可采用间接光源来表现质感;书画类文物宜用扩散性的光来表示质感等等。

总之,展厅中将不同光照(自然光、人工光)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处理光线,使用有内射焦镜与有色滤镜的灯具,自由地设定出符合展品要求理想的光源色温和照明,并与数码手段结合,利用太阳能声控光控技术将整个展示场所统一定位,进一步提高陈列光照环境的科学性、节约性是博物馆照明设计创新的趋势和途径。

4.陈列色彩设计

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廉价”的,但又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可使展示活动“生色诱人”。色彩在视觉形式语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视直觉和精神心理都会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充分利用色彩增强陈列展览的视觉感染力,衬托展览的主题,形成独特的展室陈列环境语言,是陈列艺术水平的一个标志。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曾详尽地论述了色彩与心理、精神的联系:“如果我们持久地注视着任何黄色的几何形状,它使人感到心烦意乱……在任何几何形式中出现蓝色,都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蓝色使人感到一种对无限的呼吸,对纯净和超脱的渴望,蓝色是典型的天空色,它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宁静,当蓝色接近于黑色时,它表现出超脱人世的悲伤,沉浸在无比严肃庄重的情绪之中。蓝色越浅,它也就越淡漠,给人以遥远和淡雅的印象,宛如蓝天……红色的温暖,不具有黄色的那种轻狂的感染力,但它却表达了内在的坚定和有力的强度,它独立成熟地放射光芒,决不盲目耗费自己的能量。

红色给人以力量、活力、决心和胜利的印象……”可见,通过色彩调节,可以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不足,锦上添花地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当然,人的精神活动是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生活经历、个人气质、情感波动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视觉感受,因此,色彩的感觉是具体复杂、多变的。设计者在对环境色调把握的实际工作中,要以观众的角度为着眼点,体会观众的感受,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所以,博物馆陈列艺术的设计不妨在色彩运用上打破过去的框框,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现代陈列艺术设计色彩的构成应更趋于鲜明,使参观者在环境中获取独特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通过在一定的色彩环境,加深对展品及其历史文化的印象与理解。

5.陈列展示道具设计

一直以来,博物馆的展藏主题一般偏重于艺术、历史或人类学,工作职能上,着重收藏的功能,比较关心的是对收藏对象进行保存、维护,用先进的专业技术确保其安全,降低其损坏。延缓其质变。而以上功能也是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设计重点。展柜、展台、展架、展板等组成的陈列展示道具,是构成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的物质技术基础。展具应具有展示、收藏双重功能。它不仅为衬托主题提供物质界面,而且还成为观众直接感受整个陈列展示的标本实体界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展示道具设备在其形式设计上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上,展示道具的尺度应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项要求,采用模数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制作手段;展示道具的造型在符合人体工程的前提下与陈列色彩环境有机结合,起到烘托主题效果;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设备道具的发展,不仅要在设计形式上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加工方法上不断革新来实现。

现代博物馆陈列展示道具设备按其用途、功能可分为展柜、展架、展台、展板、展标、隔断以及其它辅助设施等等。随着信息的来源日渐多样化,投入艺术设计和展示设计中的物质资源也日渐丰富,将物质的形态、色彩、材质三种属性融为一体重新认识、理解,设计出有新功能、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元素的新型展具。在博物馆陈列展示空间中,充分、合理地使用这些新型展示道具,将会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构成要素推向新的领域。展览中展具的形式设计要尽可能地符合展览的主题,可以在一定的安全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但不宜过分,毕竟展具不是展览的主体。

在展览材料运用上对于短期、临时性展览的搭建应充分利用地域性材料,应尽可能地使用当地材料突出地方特点,或选用的材料适应当地的加工条件和技术水平;尽可能使用组合式为主的结构形式;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的、可循环利用的、安全的展示道具构件。这样,不仅可以使设计者掌握更多的创新主动权,而且还可以节省安装或搭建时间、节约人力和制作成本的资金使用。

四、走“绿色陈列”设计之路

21世纪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社会。

对于博物馆行业,如何合理使用资源,运用绿色设计的观念建造绿色节能型、生态型的博物馆,是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发展内容之一。

上个世纪末开始倡导的“绿色陈列”———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21世纪以来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指向作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绿色化是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体健康的关注。从对自然的尊重而言,一方面尽量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在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内实现节能设计,通过一切技术手段减少办公空间、展示空间、休闲空间、多功能空间等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同时设计中提高展具与材料的利用率,提高文物保护设施的科学性,节省资金的消耗,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尽量在内部空间中引入自然元素。

因此,从关注人体健康而言,博物馆陈列艺术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使用环保材料。科学研究表明:装修材料中存在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因此从保障观众的健康出发,必须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改善展览空间的室内空气质量。

五、陈列的地域化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应是现代化的,影响力应是国际化的,设计的发展趋势着眼点还应在于体现本土文化的特色,如在哪一个地区,体现哪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扎根于时代并充满本土气息的有血有肉的好作品,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国家,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特色,必然导致艺术观念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更要体现出个性化、地域化,避免出现“东施效颦”的陈列。

关于陈列地域化的设计在符号化方面的运用。陈列艺术设计是通过各种造型、图案、色彩、材质等特性来反映文化内涵的。但社会、生活地域文化的体现并不只是符号的简单的复制。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越来越认同的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某种图形形式符号的认同。符号的使用不是单一的,要与其他造型因素相统一并形成整体,表现文化内涵。符号的使用与创造要准确,要恰如其分。

符号的表现物可以是纹饰,也可以是器物造型,还可以是植物、动物、地形造型,甚至可以是色彩与灯光。这是因为色彩与灯光都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所以它们也都可以扮演符号这个角色。

符号化方法只是营造艺术氛围、表现设计思路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一种公式,因此要使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具有新的路径,还必须吸收、消化视觉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形态、色彩、材质。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成自己成熟的语汇,融化为自己表达思想的手段,通过作品展现自身的特色。在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的理念,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符号中,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利用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点,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设计风格,这是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本土化的精髓,也是设计创作的最终目的。将一种经过锤炼和升华过程的“陈列语言”呈现给观众。

此外,有关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与陈列经费的投入。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无疑与陈列经费的投入有极大的关系,物质是基础,经费的缺乏会极大地影响到陈列艺术设计的创新尝试,但是,成功的陈列艺术创新往往又能以出色的设计来实现陈列效果的最优,避免陈列中不必要的浪费,得到最理想的资金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在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形式设计过程中,以建设集开放性、休闲性、娱乐性、持续性合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为原则,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展示手法相融,以文物展品为基础,结合实物、模型、多媒体影像、情境造景、互动演示等媒介辅助手段,力求开拓创新,突破传统定义格局,体现设计时代感,在解决展场空间———博物馆和对象———观众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彰显设计者缜密的设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