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门寺博物馆为例-任新来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出台,文物保护法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这个方针是指导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基本准则。
2002年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十六字方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保护为主”是方针的核心,是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抢救第一”是做好文物工作的前提,要把抢救文物放在文物保护的首要地位;“合理利用”就说要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永久保护的前提下,正确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是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文物法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符合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心愿。
新文物法的出台,为文物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各级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文物的安全保卫和大遗址的保护,增加了文物安全技防设施和人防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文物的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文物的保护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不仅要防止文物的人为破坏,同时,也要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
新的《文物保护法》第47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并在第70条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目前,各级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对于文物的人为破坏,非常重视,而对于文物的自然损坏还认识不足,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基层博物馆的一些领导认为,只要库房文物在,没有发生文物被盗、丢失及火灾损坏,就没有责任或责任不大,岂不知文物的自然损坏同样是对祖国的犯罪,对人民的犯罪,对祖先的犯罪。
陕西地处周秦汉唐故土,自古人杰地灵。“三秦开土,遍地是宝”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宝鸡又是陕西文物精华地区所在,地上地下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西周先秦文物,更是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的“青铜器之乡”。宝鸡八县两区一级文物700余件,等级文物3000余件,其他文物不计其数。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西周先秦史、唐代佛教史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这些基层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保护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和漏洞。一是领导认识不足。重视安全保卫,忽视文物的自然损坏。二是保护资金极为短缺,甚至全无。基层博物馆财政拨款仅够职工工资,有些博物馆,职工的基本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因此,文物库房的建设改造、文物陈列展出的环境改善就无从谈起。文物的防潮、防霉、防尘、防虫等基本设施陈旧落后,等同虚设。文物的自然损坏十分严重。三是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基层博物馆的人员结构,主要是从其他非文博单位调入,对于文博事业,特别是文物保护事业,都是门外汉,而且年龄偏大,调入后才边学边干,业务水平差,真正从事文物保护的寥寥无几。基层博物馆的保管人员无法进行文物的科学保护,文物的科学保护是需要学习自然科学的人才,而宝鸡十县区,包括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和省属的法门寺博物馆,系统学习文物科学保护专业的竟无一人。对于文物的自然变化、自然损害,文物保管员无从下手,也不知怎样进行处理。甚者文物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库管员也观察不到,任其变化,造成文物损害。四是地方政府关心不够。基层博物馆,多归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关心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的提高,对文物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的文物保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省文物主管部门,对于市县级博物馆,只能进行安全检查和业务指导,不能进行直接管理(也无经济力量进行直接管理),这样,使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如雪上加霜。
目前,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虽然困难重重,由地方政府和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承担解决也不现实,因此,在争取国家必要的资金投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外,还必须自己想办法、找出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最大的努力,搞好馆藏文物的保护。各基层博物馆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大一样,我想结合法门寺博物馆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法门寺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与出路。希望对其它基层博物馆有借鉴作用。
1987年4月3日发现法门寺唐代地宫,在地下沉睡1113年的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宝藏———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以及数千件李唐皇室供佛的绝代珍宝得以面世。这批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这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在社会政治史、文化史、宗教史、科技史、美术史、中外交流史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这批祖国瑰宝,如何进行保护,成为法门寺博物馆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法门寺文物,从质地上划分,主要有金银器、丝绸、瓷器、琉璃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石刻(带有彩绘)、钱币等。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与探索,要搞好这批文物的保护,我认为应根据自己博物馆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善库房和展厅条件,抓好小环境保护,防止文物继续变化环境导致文物发生自然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即湿度、温度和空气的纯净度。湿度是造成文物藏品质变最主要的因素,它不仅能够导致藏品的物理性损伤,而且是导致藏品出现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金属品的氧化,丝织品的退色,石质文物的风化等。湿度还会使文物藏品受到生物与微生物的损害。如相对湿度达到70%时,就会产生霉菌。理想的相对湿度应在60%-65%之间,不能大于70%,也不能小于45%,这两种环境都容易使文物藏品受到损害。
其二,温度也是造成文物自然变化的一个原因。当室内温度超过30℃时,霉菌、昆虫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对文物的侵蚀和污染。另外,化学反应也会因高温而加快。当室内温度下降到-4℃以下时,它有力于抑制化学反应和霉菌繁殖,但又会使纸张文物和丝织品文物变硬变脆,强度下降等。理想的室内温度应是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