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38

第38章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的现状与出路(2)

其三是空气的纯净度,主要反映在大气污染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各地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大气中因燃烧煤碳、石油而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等,因化工生产而产生的氯化物,以及大气中本身存在的氧气、灰尘,都严重危害着文物的长久保存。其中,二氧化硫遇水(包括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硫酸或亚硫酸,不仅可使文物色彩褪变,也可腐蚀金属器物,如银、铜、铁等器物,特别是使铜器产生难以治愈的粉状锈。硫化氢可以使银器文物表面产生黑色烟熏状的硫化银。二氧化氮熔水后,产生硝酸,对文物有强腐蚀作用。氯气不仅对颜料、丝织物有破坏作用,对文物中的铜器、铁器有着很大的危害。大气中的氧气,对铜、铁等金属器物有氧化作用,甚至可以毁灭铁器。

大气中的灰尘,对文物也有着很大的危害。大气中的灰尘,在文物的表面形成灰尘层,在潮湿的空气下,有利于其它有害气体的侵入和霉菌的繁殖。

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尘埃等外,光线中的紫外线对文物也有较大的影响,紫外线可以使器物失去光泽、褪色和变色,使丝绸、漆木器等有机物老化脆化。

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员,必须知道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后,才能做到该如何预防和制止大气环境对文物的伤害。

法门寺博物馆,属专题性的中型博物馆,馆藏文物基本为一次性发掘,以后文物增加有限,与省级博物馆相比,其藏品数量是相对较少的。但众所周知,法门寺文物,等级很高,对于藏品数量较少、等级却很高的文物,实行小环境保护,使文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则是一种可行的,较为理想的保护方法。

1989年3月至1990年3月,法门寺博物馆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博物馆展厅、展柜、库房等主要地方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展厅内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尘埃等,成份相对偏大,展柜不密封,灯光中的紫外线也未经过任何处理,库房湿度偏高。这些所形成的危害,已反映了出来。如银器普遍发灰,有色彩的文物,特别是彩绘石雕,没有刚出土时鲜艳。丝绸文物不能对外展出,金银器焊缝上铜锈明显增多(过去金银器用铜焊接)等等。因此要搞好法门寺文物的保护,首先要从环境抓起,密封展柜,严防灰尘落入,过滤有害气体。对于个别珍贵的文物,可以封闭处理,并进行除湿、不定去氧、充氮等处理,过滤展柜内自然灯光中的紫外线,对库房进行除湿处理。只有做好了小环境的保护,才能杜绝文物的继续变化。目前,我们的新陈列,对展柜已经做了较好的密封,使用了无紫外线光源。库房内安装了除湿设备,并经常保持通风,使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基本符合文物保存的条件。2004年,我们与上海博物馆联系,利用他们的技术与设备材料,对我馆丝绸等易损的珍贵文物,进行了单独处理,存放在透明而又漂亮的有机玻璃盒内,对盒子进行了除氧充氮处理,既不影响展出,又对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通过这些保护措施,我们的馆藏文物,现基本保持稳定。

二、与国内外科研单位、专家学者联合,搞好馆藏文物的保护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陕西又是一个文物大省,如果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全部由国家来负担,在目前情况下还不太现实,因此还主要依靠自己去完成这项工作。而目前文物保护技术在国内还属一个尖端科学,它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还需要一批专业的科技人才,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基层博物馆来说是难以办到的。如果我们和一些与文物保护有关系的科研单位联合,利用他们的实验室仪器和人才技术,博物馆为他们提供研究的场所,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利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1992年,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专家联合,对我馆一批文物,特别是铜器,进行了保护与修复。其中有铜浮屠、象首金则铜熏炉、单轮六环铜锡杖、十字金刚杵纹铜圆盒、铜十事及铁锁、淡黄色琉璃杯等,文物基本恢复了原貌,保护与修复效果十分理想,并得到了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

丝绸保护,是法门寺文物保护的重点。根据地宫出土的《物帐碑》记载,地宫内共有皇帝、后妃、大臣及高僧等所赐丝织品八百余件,其中包括武则天绣裙。但至今保存完整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因年代久远而无法揭开。从丝绸残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丝织物品类,代表着唐代最高的丝织技术,如果这些丝绸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揭取与保护,那么法门寺将会再次引起世界的轰动。2002年,陕西省考古所与德国又合作建立了“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实验室”,将“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织品揭展和科学保护研究”列入了中德合作保护的最主要项目。目前,德国专家在法门寺丝绸的揭取与保护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现在他们还继续与我馆合作,将对我馆的其它器物进行逐步的保护与修复。在这次保护中,我馆未出任何资金,而他们则在保护中使他们的技术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也与其它单位积极联系。1996年至1997年,我们与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联系,对法门寺出土的彩绘石质文物进行了处理保护,保护后的色彩焕然一新,而且不再退色。近几年来,我们多次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北大学化工系等单位与专家联系,对我馆部分文物,特别是金银器,做了必要的保护。

2005年,我馆又与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吐鲁番学研究院五家单位成立了联合体,共同利用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保护出土的丝绸文物。

三、培养自己的文物保护人员,建立长期的文物观察制度基层博物馆,基本没有自己正式的文物保护人员。法门寺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也没有正式的文物保护人员,因此,培养自己的文物保护人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当然,对于较为珍贵的、保护程度较难的文物,还是要聘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但对一般性的、简单的保护工作,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长期的文物保护观察制度,随时做好观察记录,如实了解馆内文物的变化情况,定期对展厅、库房环境进行监测,监督因陈列不当或其它人为原因造成的对文物的损害。

四、加强文物的集中代管,搞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基层博物馆由于资金少、条件差,文物的被盗案件也比较多,特别是偏僻的县区。文物的安全是各基层博物馆的头等大事。1991年,陕西省文物局对没有条件或条件较差的基层博物馆上等级的文物进行集中代管,走出了一条基层博物馆文物保管保护的新路子。前几年,法门寺博物馆就集中代管了宝鸡十县区的等级文物。最近,这些文物又被集中代管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这样就可以使不同质地的珍贵文物,放在各自最佳的环境之中,将其保护,同时,文物的安全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自文物集中代管以来,我省馆藏等级文物的安全,再未发生任何问题。这条路子目前还要继续走下去。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一项伟大事业,它也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发展的前途与命运。《文物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虽然目前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只要各级领导重视,认真贯彻《文物法》,我们自己也想办法,找出路,相信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能关心和支持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