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73

第73章 博物馆与市场经济-梁子(2)

这种展示既可以是陈列也可以是书籍、影视作品、表演、文物复仿制品以及相关的纪念品,同时也包括由这些知识衍生的新的知识,从而构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进入消费社会便是一个博物馆文化产业链。在实践上,这刚开始还没有形成大气候,但理论上是将会存在的。之所以存在博物馆文化知识链这一潜力的原因是:虽然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文物遗址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发掘,都是抢救性的发掘,但基本是成体系的,在许多方面是历史著作所无法代替的。同时中国绝大多数观众对历史文化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历史知识有朦胧的需要。而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有义务将客观的历史知识传递给社会,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历史状况展示给人们。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信息显示,《清明上河图》回辽博展出的30天时间里,共接待国内外的参观者达9万人次,创下了沈阳艺术类文物展会参展人数的一个新高。人气的兴旺自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据最新统计,此次门票收入为73万元,而三年前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时,一年门票收入不过十一二万元,这一次活动就相当于省博几年的门票收入。……作为国内知名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于2003年以450万元的天价,从美国购回中国最早书帖集成《淳化阁帖》的宋代原版,成为脍炙人口的一件盛事。而该博物馆连续几年来举办的各项展览更让其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博物馆将公益和市场结合最好的典范。该博物馆如今已经开发出博物馆文化商品、旅游品和文具旅游商品3大主题系列。从1996年至今,上海博物馆已经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去年销售额达到2400万元,超过了门票收入。

就各博物馆而言,存在着文物———研究———陈列———文化衍生产品。从全省全国来讲,就构成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产业。

我们的博物馆都是以收藏和展示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因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为当代人服务的机构。为人服务就必须以人为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人性化,在展览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要随时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为转移,随时提供适时的展览等产品。

当然,高尚的文化产品的提供必须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一大批文化精英来提供,并采用新技术手段。我们的博物馆需要大量的通才,对计算机编程、外语、历史知识都精通的高级人才是普遍缺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的发掘和管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五、新一轮博物馆热对我们的启示

时下,私人办博物馆开始多起了,同时博物馆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各式各样。例如在北京就兴起了博物馆热。如果我们看一下下面的报道,也许会对我们的思维有所开拓:农具博物馆、西瓜博物馆、葡萄博物馆,大兴区兴起“博物馆经济”,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去年这个区接待旅游观光的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北京大兴是“中国西瓜之乡”,为打造西瓜品牌,提升瓜乡形象,发展都市农业,他们投资14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的西瓜博物馆,馆内采用先进的光电展示形式,介绍西瓜的种植历史、栽培技术、食用和药用价值等西瓜文化,连续八届获得“中国瓜王”之称的庞各庄瓜农宋宝森的塑像也进入博物馆。中外游客在参观博物馆了解西瓜文化之后,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大棚、地头采摘,分辨西瓜品种,体验选瓜方法,享受“博物馆文化”套餐。瓜农冯乐平说:“有了西瓜博物馆,来采摘的人多了,瓜地也增加了收入。”

西瓜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使采育镇大受启发,他们别具匠心地将葡萄博物馆建在了有“京南吐鲁番”之称的万亩葡萄观光园中。在这里,人们可了解葡萄种植发展的历史及葡萄品种和营养功能,还可步入观光园,采摘香翠欲滴的中外名优葡萄,品尝用当地葡萄精酿的“丰收牌”葡萄酒,又可利用园内的酿酒设施,亲身体验酿酒工艺。自去年8月开始至去年底,葡萄博物馆共接待游人20万人次,2000万公斤葡萄被采摘一空,进一步提升了绿甜旅游的品位。农具博物馆位于“中国生态第一村”留民营,为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这个村投资20万元,建起了农具博物馆,收藏笸箩、风箱、耙子等“老古董”近百件。在农具博物馆,人们可以转风车、摇辘轳、推碾子,每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我们不能说这些不是博物馆,只是与我们经常出入的以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主要展品的博物馆的内容大相径庭。

这些属于另类,但从目的和结果看,它们是成功的。此外还有一些由政府和大企业投资注资的新的博物馆和设施。例如北京市提出博物馆经济,准备注资70亿元对现有博物馆进行改造,提升博物馆的整体水平。上海有人提议建立以近代江南制造局旧址为基地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办馆主体也日趋多元化。1978年,全国文物系统有博物馆349个,2004年增长到1552个。全国各类博物馆总数目前已达2300多个,每年举办陈列展览近万个,观众1亿5千万人次以上。虽然博物馆经济还不像其它产业一样,各单位之间有极为紧密的经济联系,但从全国看不能不说,博物馆经济自成体系。就对国民经济的具体贡献尚无统计,还划在旅游经济的统计结果之下,但其综合收入不是小数字。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还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科学思想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陕西作为文物大省,作为中国传统博物馆的重要基地,我们应该加强对新形势下博物馆的研究。这些新博物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诞生的,与新中国初期的传统博物馆在运营思想、管理理念、经济效益期望上不完全一样。对传统博物馆是有益的参考。这些博物馆的办馆宗旨是谁投资谁受益,不存在吃皇粮的问题,它们也完全按现代企业来进行运作,在促销、宣传、经营上,是按企业对待的。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际博协的定义本身就表明,博物馆是一个永久性机构。因为他关照的是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我们讲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为了把博物馆办成社会永远需要的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的今天,讲可持续发展有特殊的意义。

1.资金与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就经营层面来讲,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个大的旅游产品的话,那么它同样要接受市场的挑战。不是市场来适应博物馆,而是博物馆怎样来适应市场。而市场是无情的。如果是产品,即使再特殊也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有倒闭的可能和破产的可能。2003年“非典”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至今我们不少单位有数额不小的外债,而且负债率超过60℅,这是危险的信号。我们既要有大的策划,上大的项目,又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做到量入为出,循序推进。

2.文物藏品的不断补充。文物藏品是国际博协十分重视的方面,也是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准。随着时间推进,现有文物的文化资源会逐渐减少,内存文化含量越来越少。需要更新文物,更新陈列。不论研究还是作为旅游产品的陈列,都需要新文物的不断补充。

3.作为集群文化聚集点的博物馆,就整体文化的特征、构成有充分研究,需要长远规划。大的规划做成后,从小做起,先易后难,逐步完成。如果是一次性发掘后建立的博物馆,就要从文化特质的内在文化的逻辑构成上逐渐扩大,将内存文化逐渐扩展为可视的旅游产品。

4.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怎样利用和保护遗址是各博物馆不能回避的大事。最佳办法是既要保护又要利用。

在科学利用的过程中实现有效保护是乾陵的一大特点。

5.遗址博物馆要做好自己的长远规划。大型遗址博物馆是由既有的出土文物和现存的众多遗址构成。要充分展示大景区的大文化,必须有大的好的规划。宏观规划,分头分期完成保护和建设项目。逐步雕成马头马腿,最后合成一个高头大马。

6.整合文物文化资源。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原因,各地博物馆建设各自为阵,自行发展。一方面是雷同,一方面是分散,缺乏整体性。我们省有关于周秦汉唐文化中心的规划,这是很好的思路,需要科学论证周密计议。在全国同样需要整合与宏观规划。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渐建立的今天,在国家对博物馆的管理办法还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博物馆不是该不该去盈利的问题,而是怎样去盈利。不论是盈利所得还是通过其它渠道所得,都是博物馆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利用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