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72

第72章 博物馆与市场经济-梁子(1)

十六大前夕的2002年8月29日上午,一块四米高的大牌“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牌子被拉进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文物而被收藏起来。历史进程将运行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抛在了岸边。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被党的十四大所认可,并被确定为经济改革的新体制。

今天我们干博物馆事业,探讨博物馆的发展,首先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最重要的大背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社会走向、思维定势、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作为管理国有文化资源,以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主要收藏对象的各级博物馆,往往比纯粹的经济行业慢半拍。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时候,博物馆人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以应对正在扑面而来的历史潮流?

一、重新认识博物馆的性质

我们现在还仍然在以“博物馆为非营利机构”为指导博物馆工作的圭臬,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在此不探讨。但必须面对两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博物馆协会做出这个定义的时候,世界有几个博物馆,现在有几个博物馆,现在恐怕是过去的十数倍。第二个事实是,中国现在的哪个博物馆纯粹为宣传文化而免费开放?这种免费博物馆或其它陈列有没有?

在博物馆中是没有的。但在一些旅游点有,例如各地的珠宝陈列或其它陈列。一句话,在中国,还没有一家博物馆是不要门票的。那么这就存在一个悖论:名义上不为赢利的国家各级博物馆实际以国家文物的展览为旅游产品招徕游客,进行商品交易。而常识告诉人们,凡是有商品交易,就有利润的追求。“博物馆为非盈利机构”这一定义只是博物馆奋斗的最高目标而不是现实。眼下的中国博物馆,大多数国外博物馆也在盈利,中国大多数博物馆正在在为筹措经费绞尽脑汁,四处奔走,包括许多知名的博物馆。这是国情和现实。

就固有的定义而言,博物馆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说博物馆不能盈利。如果回过头来,我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是:博物馆是以陈列文物或实物为主要手段的文化事业机构,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科学思想为目的,以建设先进的文化为目标。在国际范围内,博物馆应该是沟通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各民族的精神和心灵的桥梁,为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而作出努力。历史文化积淀和具有特殊的标记性是博物馆藏品的基本特性,而且其藏品是实物,看得见摸得着。

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useums)

列在其章程之第二条第一款的博物馆定义是:博物馆,乃一非营利之永久性机构,在其服务的社会,为大众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并以研究、教育及娱乐之目的,致力于搜集、保存、研究、传播与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证据。

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四五十年前的这一定义受到了博物馆实践的挑战。其中除了内容急剧扩大膨胀外,博物馆经营也是一个普遍的事实。2003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顾问委员会,在会议上展开对博物馆定义的讨论,一些人强烈要求在博物馆定义中保留博物馆为非盈利实体的原则。而此身份是由政府确认,可享受免税权。在国外大多数博物馆都有经营项目,或盈或亏。为了使博物馆长期或永远办下去,博物馆人坚决要求保留非盈利性这一身份,但又无法绕开经营这一事实,有人提出了折衷办法:博物馆成立独立的经营公司,即保留非营利性身份,又可为博物馆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实际上,同我们遇到的情况差不多。在众多的博物馆中,乾陵是一个纳税的博物馆。连同地方既得利益,每年向县财政缴纳利税305万,这对博物馆是一个极大的压力。而这305万是省政府与县政府讨价还价达成的。不仅要想方设法缴纳305万,还要执行政府的各种文件,免票的比例、范围越来越大。

我们与国外的同行一样,想以非盈利性机构这一身份取得政府的支持,但事实上,很难办到。

对我们而言,不是博物馆该不该盈利的问题,而是怎样盈利,怎样争取资金的问题。

二、放下等靠要的固有做法,面向市场,走自我发展之路

没有经费,没有盈利,博物馆就寸步难行。这是对部分差额单位和自负盈亏的单位而言。对全额拨款单位而言,政府的拨款往往只是人头费,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工资和基本办公费,但要搞新的文物陈列,购置新的设备、图书就会大伤脑筋。而有的县级博物馆职工工资只能发百分之六十,其它工资还需自行解决。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拨款既不及时也不足额。目前情况下,无论是全额还是差额单位,大都感到资金不足,不少博物馆债台高筑。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博物馆只能面向市场。以优尚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秀的讲解等服务,赢得观众的满意,建立较为固定的客源,并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培养和发展新观众。走出去宣传自己,建立关系,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扩大客源市场的份额,同时采用市场手段进行促销。在这一方面,一些自然景观值得学习。太白山、华山、神农架、丽江等采用了直销的办法,直接到客源地组织游客,进行专题促销。太白山在甘肃、山西都有促销办事处,近年来来自这两个方向的客人明显增多。不仅单位效益好,工作人员人公关能力增强了,收入也高了;神农架采用专题直销,对特别的旅行社采用特殊的优惠办法。

在生疏的客源地,在旅行社间寻找代理商,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不仅要直接跟旅行社打交道,甚至要和观众打交道,宣传观众的落脚点是组织观众来参观。就我们博物馆而言,可以借鉴这些做法,我们还有便利之处是,文物可以移动可以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去搞展览。文物景点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息息相关,可以开发相应的旅游纪念品。就纪念品开发而言,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掌握资源但没有技术,不掌握市场。这一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三、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我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我们文物界而言,是带有战略性的根本性意义的大事。各种各样的文物复制品仿制品满天飞,我们陕西出土我们管理的文物被河南山西的人肆意复制,法门寺的茶道表演在不少地方被模仿等等,不一而足。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得不好,依法管理文物的意识不足、能力有限、认识不清。另一个原因是,申请保护的费用太高。现在申请文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序和办法与技术产品、艺术品保护是一样的,一物一保护。这很不利于我们的工作。现在全国的文物很多,但就馆藏文物来说,绝大部分文物都是发掘品,其时代、质地、规格大小、工艺、出土地点、使用者都不相同,因此,应该进行集群性的保护,而不是一件一件地保护。这已经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事情,涉及到国家的法律、条例和我们的习惯认识。

就保护的时限而言,不能完全依照专利保护办法。文物是成百数千年的东西,没有专利保护而言,但就出土以后的使用权,造型、纹饰仍然作为版权在一定的时限内进行保护。

四、以人为本,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知识经济,发展文化产业

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数百万件文物昭示着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怎样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惯有的做法是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我们必须具有的硬件“设施”。没有陈列就不是真正的博物馆。过去,我们有个口头禅:“让文物说话。”这也是陈列人员的禅机。用尽量少的文字,用尽量少的辅助陈列,在简单的台布上摆上文物。

事实证明这种陈列思想是不符合现实的,是市场所不接受的。代之而起的大文化陈列手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的声光电和新的三维四维技术,采用烘托气氛的手法,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与文物有关的相关知识,展示一件文物或一群文物。在上海我们看到新型光源的无穷魅力,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三星堆,我们看到数倍放大的仿制文物作为辅助品在陈列中与真文物相辅相成的神奇效果;一大会址、法门寺文化陈列以丰满的历史知识、历史背景将主体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些成功陈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重视陈列文物所在时代的大文化背景,采用了大量的辅助陈列品,可以称为文化陈列也可以谓之陈列手法中的抒情风格。每一个好的陈列都是对文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达到的。典型的实例是,没有唐密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就不可能有法门寺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同样也不可能有唐代茶文化陈列。

什么是博物馆知识经济?一句话,就是对博物馆文物或遗址所包涵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全面的多方位的研究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