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旅游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博物馆的工作和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陕西这样的文物大省和旅游大省,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影响着博物馆的工作方针和旅游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博物馆的性质
博物馆(museu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司及从事研究的处所,缪司是掌管学问与艺术的女神)。
从博物馆最初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博物馆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20世纪以来,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广泛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日趋丰富。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条把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个定义指出了博物馆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学术性,同时也指出了博物馆的非盈利性。我国对博物馆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从公元前5世纪的孔庙到诸葛武侯祠,到李白故里、杜甫草堂、岳飞祠、文丞相祠,直到郑成功祠、林则徐祠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纪念类博物馆,展示的是被纪念者的业绩,宣传的是其品德和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终追远”,追念前贤,尊崇人文精神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国的博物馆超然于“铜臭”之上,漠视经济效益。建国后,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5月,文化部提出了博物馆的三重基本性质和两项基本任务,即: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收藏所的三重性质,和博物馆应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两项基本任务。此后一个时期,“三性二务”就成了我国博物馆性质、任务的基本规定,同时也是博物馆界不断研究如何贯彻执行的中心问题。这一基本规定注重的是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实际上也体现了非盈利的性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社会民主化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博物馆观念不能不有所变革,所以博物馆在自觉适应社会需要的进程中,也在不断修正、充实体现博物馆特性的博物馆定义。首先,“博物馆是个非盈利机构”的观念开始变化。欧洲率先提出修改这一定义,将博物馆规定为“不是一个为了赢利的机构”。美国对“博物馆是个非盈利机构”则解释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这些文字上的微妙变化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博物馆在“非营利”定义下的发展受到了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发展所需资金上。
二、开发旅游资源是解决博物馆发展资金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共同问题,博物馆既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举办陈列展览,保护藏品,维修建筑设备,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博物馆除了继续实现其固有功能以外,还要通过更新陈列,添置现代化的设备,扩建展厅,开设新的教育项目等提高水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各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认为,博物馆虽不能像企业那样把营利作为前提和目的,但并不排斥在进行有益于社会和观众的活动中,取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和收益。我国博物馆以往并不存在经费来源问题,因为除极个别是私立的以外,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国家、省(自治区)、市、县(区)政府或不同部门、机关所建立的,博物馆的经费,全由政府拨给,这是多年的惯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虽然博物馆仍然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是博物馆的经费,已不可能全由政府拨发,而改变为全额拨给或差额拨给,有些还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全额者很少,差额的实际拨发数量也不多,自收自支的国家不拨经费。所以,许多博物馆所得经费只能维持人员工资,甚至维持人员工资都比较困难。比如乾陵博物馆就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上级编制为213人,实际工作人员达286人,仅工资一项就年需500多万元,加上其它费用达千万之巨。在这种形势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改革经营管理,开拓多种门路,想方设法增加经济效益,已成为博物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
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旅游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博物馆怎样融入旅游市场,怎样在旅游中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博物馆必须面对的问题。旅游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旅游活动通常是由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大要素组成。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旅游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必须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还有一个先决条件:旅游内在动机的驱使。一个人的物质条件与闲暇时间受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努力双重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拥有这两个条件的人越来越多。而旅游动机的产生虽说源于多层次的需要,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复杂,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旅游资源对人的吸引。像乾陵博物馆这样的遗址类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探幽访古的好奇心,还可以“寓教于游,寓学于游”,因为通过对历史文物古迹的观赏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美的享受。对国内旅游者而言,可以增加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的感性认识;对国外旅游者而言,这是了解华夏文明的窗口,这些就是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吸引力。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旅游活动的规模、客流量及与此相关的旅游消费。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吸引游客的功能,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关系极大。博物馆怎样充分发挥其吸引游客的功能,是博物馆融入旅游市场的前提。
三、博物馆文化与旅游文化
当然,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与旅游结合推销自己。我们以前或许认为博物馆是文化财富的珍藏所,是文化艺术的殿堂,不能被粗俗的销售技巧所玷污。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已把商品市场的各种促销手段和技巧引入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一些文化机构,并在博物馆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博物馆市场学。博物馆市场学实际是一种管理手段,即按照市场竞争、商品交换和种种促销办法改革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让更多的观众来参观博物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就为我们博物馆的整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物保护、服务质量、展品陈列、解说词编撰、数字化、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像我们这些遗址类博物馆,展品基本都是历史文物,这就要求陈列的形式既要体现博物馆的主题,体现文物的档次,还要增加趣味性、审美性;解说词的编纂应把游客从深奥的历史时空深入浅出地带入文化享受的高雅殿堂,诸如此类的工作都是博物馆推销自己的质量保证。有了这种保证,再引用商品推销的各种办法、手段来吸引观众,博物馆才能与自然景观相抗衡,才能在旅游市场中扩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博物馆深层次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性,如果也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旅游,旅游的实质即在于:文化熏陶、艺术享受与思想启迪。旅游虽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存在于社会,而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漫长浩繁的文学史上,《山海经》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神幻力量的礼赞,李白游览名山大川后留下的一首首令人陶醉的浪漫诗篇,《徐霞客游记》中那种在大自然怀抱中美妙的感受……影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商贾官吏、农夫鱼樵。这些透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精美文字,为构建中国的旅游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把旅游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博物馆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所张扬出的人文精神是社会思想的指南针。尤其是人文博物馆对历史事件的是非界定,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无不潜移默化着参观者日后的思想和行为。博物馆文化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公众爱国意识,净化社会空气,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旅游文化对于旅游业的拓展和延伸有着深远的影响。旅游文化折射下的审美精神,不仅仅是文化的,也是经济的,它引发受熏陶者和启迪者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向往,从而去完成一次次审美实践。这些经意或不经意的审美实践就是旅游,它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某个地区物质文明的发达。当然这种审美精神也是政治的,它像博物馆文化一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广义到对我们所处的星球整个人类文明的骄傲自豪,狭义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骄傲自豪,再小到对家乡、对某个有特殊感情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自然、人文的骄傲自豪,旅游者能够在陶冶情操,开阔眼界的基础上,升华出热爱生活,热爱人类,推动时代前进的神圣使命感来。
四、文物保护与旅游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在发展旅游和保护文物的关系上,我们追求的是和谐互动。保护文物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发展旅游需要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依托,如何在实践中把两者统一起来,一直是我们反复研究、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我们认为,在抢救、保护的前提下,把文物做为旅游资源,使其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是“合理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理性而科学的决策,大胆而缜密的实践,我们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了平衡点,取得了“鱼和熊掌兼得”的双赢效果。这几年,乾陵的固定资产由1000多万元增加到7000多万元,基础设施也得到空前改善。譬如,台阶路的铺设,石刻、壁画、出土文物和东西乳峰阙楼遗址的保护,内城环线公路的修筑以及整个乾陵景区的绿化美化,更重要的是乾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连续十几年安然无恙。这些成绩,就是我们在保护文物和发展旅游和谐互动的思路指导下取得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了,博物馆自身的品位和知名度就会提高,随之,旅游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我们又会用取得的经济效益加大文物保护的投入。今后,促进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协调统一,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博物馆与旅游除了在文化上相通之外,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在陕西,可以说博物馆类的人文旅游资源撑起了陕西旅游的半壁江山。但博物馆不是旅游企业,旅游企业指从事旅游产品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组织。实际中,旅游企业特指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娱乐设施经营单位等。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有其特殊的社会职能和不同于旅游企业的管理原则。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的职能,不能一味强调博物馆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博物馆对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
总之,博物馆与旅游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博物馆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博物馆门票收入增加的同时,旅游业也从中受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会使博物馆的客流量大幅度增加,博物馆社会教育范围也会扩大,能够使其社会教育职能充分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处理好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关系,使博物馆在旅游的大潮中得以发展,使旅游在博物馆的发展中创造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