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47327100000022

第22章 秘密警察的AB面(3)

3.沈炼之死

沙塞黄花带雪开,谪臣中酒坐徘徊。

睢阳骂敌心偏壮,上国思君意未灰。

南北风尘常按剑,乾坤气序更含杯。

醉醒数把春秋看,还有程婴救赵来。

这首《塞上感怀》就是沈炼在塞外耕田时所作,其中饱含着激扬之气,可见离开仕途的沈炼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

因为与严嵩对抗,加之自身的才名早已蜚声天下,沈炼到了塞外以后的生活也并不是很艰苦。先是州城北关的一个商人主动腾出空闲的房屋供沈炼居住,后来当地的里长还帮助沈炼解决了柴米问题,吃住不愁的沈炼于是有了空余时间,在种田之余还能和同乡里人探讨一些“忠义大节之事”。那时候的教育水平是否已经让当地的老百姓明白了什么是“忠义大节”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管,但是可以从这里得到两个事实:其一,就是沈炼被贬为平民以后也依然关心着明朝的边务;其二,就是沈炼在塞外很注意加强对边区老百姓的教育。

后来,沈炼的名声就逐渐在保安州一带传开了,好多人都来找他教自己的孩子读书。沈炼索性开设了学堂,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而家长们就送些米粮给沈炼作为孩子们读书的学费。沈炼的妻儿都在浙江,他一个人也吃不了那么多粮食,所以沈炼屋子里的粮食几乎堆成了山。有一年保安闹饥荒,沈炼将家长们新送来的粮食和自己身上的钱财都给了灾民,并且专门设立了粥厂救济老百姓。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兵部侍郎、宣大总督杨顺与蒙古族鞑靼部落交战,鞑靼首领俺答汗率军南下,沈炼看到塞外的很多城池边防不堪一击,就募集乡勇和一些草莽英雄据守城池,抵抗鞑靼的侵犯。

塞外的老百姓都感激沈炼,又痛恨严嵩父子作威作福、欺上瞒下,所以经常跟着沈炼一起咒骂严氏父子。甚至有的时候,沈炼还带着乡亲们一起围坐在居庸关,向北京的方向大声咒骂严嵩。这事后来传到了北京,被严氏父子给知道了,严嵩就决定必须要除掉沈炼了,甚至声称“若除我疡,大者侯,小者卿”。

当时俺答汗率领鞑靼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了明朝四十多座城池,杨顺担心皇上知道了会怪罪他,就想着上奏点儿功劳把自己的过错给抵消了,于是就派手下人去杀戮一些躲避战争的无辜居民来谎报军功。这事又让沈炼给知道了,他写了两封信指责杨顺,措辞十分严厉尖刻,同时,沈炼还写了祷文祭奠死去的无辜百姓,内容也多是指责杨顺。

这一来,沈炼也就把杨顺给得罪了,杨顺就跑到严世蕃那里去打小报告,说那个沈炼可不简单,如今在居庸关附近养了一批亡命之徒,天天练习武功,看来是居心叵测。这下可正中了严世蕃的下怀,严氏父子早就等着机会要把沈炼给干掉了,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严世蕃就去找专管保安州的巡按御史李凤毛,问他关于沈炼训练死士的事,哪里知道这个李凤毛偏向沈炼,他一听,赶紧跟严世蕃说:“没有那回事,这话说得太夸大其词了,其实就是一帮老百姓起哄,早就被我给驱散了。”李凤毛算是让沈炼避过了一劫,可是等李凤毛被调走,沈炼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严世蕃一看李凤毛明显是给沈炼说话,心里就老大不爽,心想要是这个李凤毛在,要杀一个沈炼还真不容易,虽然沈炼只是个平民,但他在知识分子中间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严世蕃也不得不顾忌这个。要想“名正言顺”地杀掉沈炼,当然不能让李凤毛这样的人在前面碍手碍脚。当时严氏父子位高权重,把李凤毛调走当然不是困难的事,而接替李凤毛的路楷,则是严嵩的心腹。

路楷来到保安州的目的也是非常单纯,严世蕃告诉路楷,让路楷去保安州不为别的,就是让他和杨顺一起想办法把沈炼给除掉。路楷达到塞外之后,就经常和杨顺聚在一起,琢磨着怎么把沈炼给下狱,然后除掉。

恰巧就在那个时候,在塞外出现了一伙打着“白莲教”的旗号向鞑靼军队泄露边事情报的人,为首的叫做阎浩。边关守城的将领打探到他们的行踪后,把他们给抓了,经过严刑拷打,他们招认了很多为他们提供情报的叛徒,杨顺和路楷就趁机把沈炼的名字也写了进去。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经兵部题覆后,沈炼被杀害,时年五十一岁。

除去沈炼以后,严氏父子非常高兴,严嵩到明世宗面前对杨顺、路楷二人大加褒奖,杨顺的一个儿子因此升为锦衣卫千户,而路楷则升为五品寺卿。

可是杨顺觉得心里有落差,因为路楷提升到了五品,而杨顺这边只是他的儿子被提升,而且千户和寺卿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杨顺以为是严嵩觉得他办事不够彻底,“意岂未惬乎”?意思就是嫌杨顺斩草没有除根。于是杨顺就派人去把沈炼的儿子沈衮、沈褒、沈襄都给抓了来:沈衮、沈褒被用刑杖活活打死;而沈襄则被发配边疆,终于使含冤而死的沈炼保住了血脉。

由于严嵩当时仍把持大权,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沈襄上疏痛斥杨顺和路楷的罪行,给事中魏时亮、陈瓚相继上疏告发杨顺和路楷,明穆宗遂下令将杨顺和路楷抓了起来,下入“诏狱”,并且为沈炼平反昭雪,追赐他为光禄少卿,在保安卫(今怀来县新保安镇)西街为他建立了祠堂。明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号忠愍。而沈炼的侄儿沈京、孙子沈良卿和他们的后代则一直留在保安州,成家立业。

虽然沈炼已经死去,但是沈炼与严氏父子的恩怨还在继续,在沈炼死去的四年后,沈炼所列举的严嵩的十大罪状,成为了严氏父子倒台的重要罪状之一。

4.锦衣卫侦办严嵩

就在沈炼死去那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把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以及文武二楼,奉天左顺、右顺、午门都烧了个精光,连明成祖时好不容易编纂的《永乐大典》也差点儿给焚毁了。明世宗遂迁居永寿宫,并委派严嵩主持三大殿的修复工作。

不知道是年龄的关系还是地位太高让严嵩真的有些忘乎所以,在这段时期,严嵩在明世宗面前渐渐显露出傲慢的态度,这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明世宗很不高兴。嘉靖四十年(1561年),吏部尚书吴鹏致仕,严嵩指使朝臣们推荐他的亲戚欧阳必进。可是明世宗一向很烦这个欧阳必进,一看到名单就扔在了地上。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严嵩在这个时候却作出了和他此前所不同的选择,他对明世宗说:“必进实臣内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当时明世宗算是碍于情面,勉强答应了他。可是几个月后,严嵩与明世宗的这段对话的内容从皇宫里传了出来,许多朝臣都很吃惊,甚至有人说严嵩是在“与人主争强”。明世宗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可不是个滋味,于是又将欧阳必进致仕,一向对严嵩信任有加的明世宗终于开始动摇了。

接着,在这一年的十月,皇上居住的永寿宫也着了一把莫名其妙的大火,三大殿迟迟没有修复,皇上只好又搬到了玉熙殿,但是这个殿屋顶比较矮,让明世宗住得很不舒服。于是明世宗就问严嵩,说这个地方这么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一下,严嵩说这个好办啊,皇室的宫殿这么多,您再换一个不就得了,您就搬到南城的离宫去吧!严嵩说的这句话,基本上是不动脑子说出来的,因为南城离宫是当年景泰帝“软禁”明英宗的地方,你让皇上住那儿,不是想“软禁”皇上嘛!严嵩在这件事情上失策,而另一位阁臣,也是严嵩的冤家对头的徐阶,却趁此机会得到了明世宗的信任,他主持改建了玉熙殿,使明世宗龙颜大悦。

老迈的严嵩连出昏招,他的对头们趁机反击,从而使严嵩的力量被削弱,而徐阶等严嵩反对派的势力却迅速崛起。

明世宗崇尚道教,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阶串通方士蓝道行,借为明世宗测卜吉凶之机,说严嵩是当世最大的奸臣。接着,御史邹应龙上疏列严氏父子的不法行为,弹劾严嵩。

明世宗于是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命令锦衣卫调查严嵩的“不法事”。也是严嵩命里该走“背”字了,这个时候锦衣卫的指挥使已经不是和严氏父子来往甚密的陆炳了,而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人朱希忠,这位仁兄拥有世袭的爵位,是“成国公”,而且秉性中正。朱希忠因为是功臣的后人,地位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但是他也受到过严世蕃的欺压,早就对严氏父子的所作所为看不下去了,接到明世宗的指令以后,就下去分派人手开始调查了。

但是,明世宗要锦衣卫查的是严氏父子是否有“不法事”,而朱希忠让手下的锦衣卫去查的却是严嵩的“罪证”。这当然不能说是“欺上瞒下”了,人家说“伴君如伴虎”,身为臣子你要是把握不准皇上的意思,你这项上的人头也就危险了。严嵩崛起,靠的就是他在明世宗面前谦卑的态度和对明世宗心态的把握;而严嵩的失势,同样是因为他态度的转变和对于明世宗心态的失控。当时的明世宗已经不再需要严嵩了,徐阶、张居正之类的官员明显已经取代了严嵩在明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朱希忠当然揣度到了皇上的意思:严嵩那个老家伙,也嚣张够了,如今老糊涂了,该退休了。

但是严嵩毕竟身份不同,要直接从严嵩身上下手不是上上之策,就在这个时候,被严嵩宠坏了的儿子严世蕃走进了朱希忠的视线范围内。好了,查严嵩不容易,那么查严世蕃的话就轻松多了。

严世蕃干的最要命的两件事就是:结党和贪污。我们从前说过,连前任锦衣卫指挥使陆炳都和严世蕃“过从甚密”,可见严世蕃结党已经结到国家的中枢机构里去了;另外,就是严世蕃收受贿赂、贪污公款,北边的防御一直都有问题,而三大殿的修缮也总是拖泥带水,锦衣卫一查,果然又是严世蕃在背后挪用了大量公款。“纵子受财,敛怨天下”,这正合了沈炼在自己的奏折中所列举的严嵩的十大罪状的第七条,好了,儿子这么放肆当然是受了他爹的默许,幕后黑手严嵩也就这么被拉了出来。

锦衣卫搜集的罪证被朱希忠放在了明世宗的桌子上,明世宗一看,勃然大怒,遂让严嵩致仕,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削职为民”,别当官了,回去种地吧!严嵩旦夕之间由权倾朝野的阁臣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江西农民。而更惨的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这个被他父亲宠坏了的公子哥本来是被发配去戍边,可是他刚戴着枷走了没有多久,就被人追了回来。原来锦衣卫顺藤摸瓜,发现与严世蕃经常来往的人里不止有明朝的朝臣,还有外国人。

如果只是有点儿小钱想贿赂贿赂官员好在京城走动的外国客商也就罢了,可与严世蕃来往的外国客商居然是倭寇,明世宗心想,这小子不仅收受贿赂,居然还暗地里勾结倭寇,这不是要瓦解他大明朝的大好河山嘛!通倭可不是闹着玩的,明世宗就派人把严世蕃带了回来,直接手起刀落,让刽子手在午门外把严世蕃给“咔嚓”了。

回到江西的严嵩不仅把官丢了,连儿子的命也没有保住,虽然回家以后远离了朝廷的纷争,可以写写诗、作作画,但是据说严嵩的晚年生活却非常凄惨,在物质上得不到保证,甚至在死时“寄草墓舍,不能具棺椁”,甚至连个来悼念他的人都没有。这年是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严嵩去世时八十八岁。

三、朱骥和牟斌的仁厚治狱

如果只是帮着皇上查查臣下们的私生活和桃色新闻,锦衣卫要想一直在东厂和西厂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当然不容易,幸好在锦衣卫的历史上出现了朱骥和牟斌,这哥儿俩仁厚刚正,给锦衣卫的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1.朱骥行刑用小杖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四日,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军队所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堂堂大明皇帝,居然沦落为瓦剌族的俘虏,这恐怕是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耻辱。但当时可没有人顾得上想这个,因为当时瓦剌军队已经逼近北京,朝臣们要考虑的是退兵之策。可是也不能“群龙无首”啊!于是朝臣们就去找皇太后孙氏,孙太后就点名让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出来任监国。

朱祁钰担任监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振的党羽肃清。当初瓦剌侵扰北边,就是太监王振哄骗明英宗御驾亲征的,结果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瞎指挥不说,还让大明皇帝成为了瓦剌的俘虏,朱祁钰当然要把王振树立成反面典型,这样北京的臣民们才能齐心协力,抗击来敌啊!而当时和王振走得最近的莫过于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我们前面讲过,这个马顺甚至管王振叫“爹”,卑躬屈膝到了极致。朱祁钰要肃清王振的党羽,第一个就把马顺给拎了出来,大臣们一拥而上直接把他拳打脚踢地打死在了朝堂上。

把锦衣卫指挥使打死了,总得有人去补马顺的缺啊!这个时候让谁去啊,朝臣们就开始商量,可这毕竟是战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商量这样的事情,于是就有人建议让兵部侍郎于谦的女婿朱骥担当锦衣卫指挥使。于谦当然不同意,说孩子还小,当不起这样的大任。别的朝臣就说啦,老于你就别说那么多了,现在是特殊情况,你女婿年轻精力旺盛,就让他当吧!这也是大伙的主意啊!于谦最终推托不掉,也就让朱骥走马上任了。

其实朱骥的能力,于谦最清楚。于谦写过一首《石灰吟》,以“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说明自己的胸襟和性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给自己的女儿选郎君,于谦的审查标准当然也是按照对自己的标准来的,朱骥之所以能够进他的法眼,正是因为朱骥性格纯善,办事公允,刚直果敢。能兼具仁厚和刚直于一身,可以说朱骥天生就是管刑狱的好手。

可是朱骥接管过来的锦衣卫,还是马顺留下来的烂摊子:当时锦衣卫收受贿赂之风盛行,纪律松散,大多以权谋私。“上梁不正下梁歪”,朱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之后,首先就把那些违纪枉法的锦衣卫小头头们惩治了一番,情节严重的甚至直接下狱,接着,朱骥就公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且公开奖罚制度,凡是违反规定的锦衣卫都被施以重刑。

这下锦衣卫们终于又回到了纪律严谨的状态上了,他们明白,马顺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朱骥的时代了。而朱骥注定与他们所熟知的锦衣卫指挥使不同,他不是历史上那些掀起风云的人物,他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但是他就是从不起眼的事情上做起的,他不准备惊天动地,他从一开始就在历史舞台上选择好了自己的姿态。

朱骥掌管锦衣卫初期的主要工作,第一是要肃清与王振有来往的“余孽”,第二就是要把那些收受过瓦剌贿赂的“间谍”都挖出来,第三就是要把那些散播京城危亡消息的不安分分子控制起来。与从前的锦衣卫更注重监控外廷不同,由于处于特殊时期,朱骥时期的锦衣卫所负责的工作更类似于现在的国家情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