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47327100000029

第29章 后记:有关历史的拼图游戏

这是一本描写历史漫长黑夜的书。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权谋和血腥。我曾经讲述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讲述过汉武帝晚年的诏狱,勾勒过许许多多帝王的冠冕和屠刀。可是,都没有锦衣卫这么让我触目惊心,让我即使在完成书稿之后,也无法轻松和快乐。

锦衣夜行,这正是锦衣卫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下特殊的暴力工具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它是古往今来唯明朝所有的。锦衣卫直接向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因此,关于它的细枝末节除了高高在上的明帝国君主,没有人能够真正窥伺到它的全貌。这本书注定不是一本足够权威的、足够全面的表现锦衣卫的书,尽管在写作的两年里,我翻阅了几乎所有足够权威的明朝历史文献,可是,这对于在历史的迷雾中若隐若现的锦衣卫来说,我所能窥见到的恐怕还不到一斑。

清初的傅维鳞在他编纂的《明书》里谈道:“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由此可见,锦衣卫对明朝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剧烈的,锦衣卫贯穿明朝历史的始终,但是在洋洋洒洒的《明史》里,它的出现却如同浮光掠影。我们从各种文献中所能够看到的,都只有关于它的碎片,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可是,它的每一次登场都必然带来明朝的一次震动,它起伏跌宕直至消亡的轨迹,也构成了明朝三百年兴亡的历史。

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历史真的是太少了,可能是冰山一角,甚至,可能连一角都看不全。从兵荒马乱的群雄并起到驱逐北元贵族建立统一帝国,从低级的检校到拥有着当时世界上几乎最完美的监察网络的锦衣卫,平民起家的朱元璋打从一开始,就力图让自己的王朝处于前所未有的防护体系中。

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都需要有严密组织的特务机构。像汉代的“诏狱”和“大谁何”,三国时期的“校事”,唐朝的“丽竟门”和“不良人”,五代时期的“侍卫司狱”,宋代的“诏狱”和“内军巡院”,都是类似的部门。但是,真正把特务机构推向巅峰的是明朝。明朝的厂卫充分吸取了前朝特务机构的经验,在组织机构和工作效率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明朝特务机构对外廷监察之严密也是其他朝代所没有过的,明朝高压的外廷监察制度让锦衣卫迅速成长并且壮大,从而也促使了东西两厂的最终诞生。

看似处于明王朝最核心部位的神秘的锦衣卫,其实也处于明王朝最外层的防护体系里,一旦有威胁到明王朝的力量出现,它就是最敏感的那个环节。庞大的明朝外廷,似乎就这样被锦衣卫轻松地掌握住了,历史文献上,我们找不到只字记录下建立这样缜密的特务网络的工作细节,夙兴夜寐的朱元璋,是怎样在不断批阅奏折的间歇完成了这样的工程,根本无从知晓。

当然,关于发生在锦衣卫身上的难解之谜,还有很多。后世的史学家在编纂明朝历史时,也不得不跳过这一段晦涩隐秘的历史,人们所能够做的,只有推测。当我在文献中寻拾关于锦衣卫的碎片时,不得不由衷佩服明朝统治者对于锦衣卫的出色经营,莫说当时的人对锦衣卫无从防范,即便是百余年后,对这样一支诡谲的队伍的仔细探究也无从下手。

在这里我要向吴晗先生、龙文彬先生、朱宝骏先生等等对于明朝历史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致敬,当我在扫开那些笼罩在锦衣卫周遭的迷雾的过程里,这些学者们都帮助了我,我从他们的研究成果里寻找到了很多有所裨益的宝贵资料,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帮助我达成了穿越历史迷雾的契机。

在写作的间歇,我跟着朋友去了明十三陵,去了放置着万历皇帝灵柩的定陵。历史的风吹过亘古,在我的瞳孔里变成一个深邃的图形,锦衣卫隐蔽窸窣的脚步声就在我的神思里回响。

历史之所以距离我们遥远,是因为好多时候,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地将自己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情境,只有能感觉到锦衣卫手里的绣春刀的寒气和“诏令”的狰狞,才能够从历史的夹缝里寻找到属于这支神秘队伍的行踪。

在这里,我不得不向读者们表达歉意,虽然这本书将要付印,但是我内心的忐忑和不安更加强烈。这实在不是一本缜密的书,作为一本需要去探寻历史真相的书,它身上的瑕疵还有很多,我所勾勒出的,也不过是模糊的锦衣卫。书里有着很多冒昧的推论,例如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例如外廷的尔虞我诈,在尽量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出于一个写作者的自私和褊狭,我根据史书的纪要进行了一些艺术处理和加工,希望专家和读者们能够见谅。

文/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