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63

第63章 全面发展农业的几个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是实现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战略重点。当前,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民放心生产,用心生产,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什么战略,走怎么样的新路子,这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过去,我们农业采取的发展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即一种粮,二养猪。这样的发展战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时期,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显得很不适应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以粮为纲”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狭隘眼界,不利于农业经济向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因此,从当前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改变“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的新路子。要实现这种战略转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就此着重作如下六个方面问题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各业比例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日益精细。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虽然还不发达,但已不是单业经济,而是多业有机结合的综合经济。农业经济多业并举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必须全面发展、合理安排各业比例。

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是农业内部各业间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比例关系。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着多种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多种经营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平衡关系,粮食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有可能拿出一部分多余的土地、劳力、生产资料和粮食用来发展多种经营。反之,如果粮食生产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基本口粮的需求,就会出现粮食生产用地排挤林地、经济作物用地,并使多种经营所需要的人、财、物的投放受到限制。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三种情况:一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在500或550斤以下,8亿农民就不得不集中精力搞饭吃,出现粮食生产不断排斥多种经营的现象,农业生产结构就出现严重不合理;二是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到550至800斤之间,多种经营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整个农业生产结构就日益好转;三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800斤,农业生产结构就会趋向合理化,全面发展可以达到较高的规模和水平,整个农业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再生产。我国1982年粮食人均占有量为696斤,比世界人均占有量800斤低,到20世纪末我们要力争达到800斤。目前,对粮食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粮食生产的稳步增长,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对多种经营的发展,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忽视农业内部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平衡关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也会导致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劳动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无法更快积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所需要的农副产品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最终粮食生产也无法稳定健康地发展。所以,粮食生产决不能放松,多种经营要积极发展。既要反对孤立发展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单打一”的思想和做法,又要反对片面抓经济收入,放松或挤掉粮食生产的思想和做法。只有树立大农业大粮食观点,把种植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牧业、禽业、渔业、茧业、微生物业和副业都作为农业,把淀粉类食物以及肉、禽、蛋、鱼、奶、水果、木本粮油等,都作为粮食,全面发展,合理安排,使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粮食生产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农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把农业生产搞活,使农民富裕起来。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内部又一个重要比例关系。农业生产的对象包括植物和动物,种植业属于植物性生产,包括作物种植业和林业;养殖业属于动物性生产,包括畜牧业和渔业。种植业是整个农业经济的基础,它除了生产人民生活必需的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等以外,又为饲养业提供饲料,并为轻工业和农村副业提供原料。动物饲养业可以吸收大量人类所不能直接利用的种植业生产的有机物或农业副产品。以能量计算,种植业生产的有机物总量中约三分之二的能量,通过饲养畜、禽、鱼,转化成宝贵的食品、工业原料和有机肥料。发达的饲养业将使以施用化肥为主的“无机农业”变成施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有机农业”,这对改良土壤,更好地发展种植业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养殖业的发展还能充分利用种植业的有机物,提高种植业生产品的效用,既有利于满足社会成员更高质量和更多品种的食品和用品的需要,又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比例关系,一方面,要看到饲养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要依赖或取决于种植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没有种植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特别是粮食生产水平达到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条件下,在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上,也必须注意加快饲养业的发展,不断提高饲养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和按人口平均的畜产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占40%以上,而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一直只占百分之十几。随着种植业的发展,饲养业将不断上升,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种植业中,不仅要安排好社会成员吃、穿、用、住等直接需要的产品的数量和品种;也要安排好饲养业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饲料的数量、品种和饲养场地。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良好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有很大不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有着特殊的依赖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是单纯的劳动场所,更主要的是提供不断满足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环境。土地同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有不同特点:土地是自然产物,不能随意制造和增加;土地只要使用得当,可以永续利用;土地又有地域性,不能移动,地理位置不同,与此相联系的气候、水利条件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土地,一要充分,二要合理。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资源有个全面的认识。土地资源从广义上说,包括田、地、山、水面、丘陵、溪滩、海涂等。过去我们抓农业生产只着眼于有限的粮食耕地,结果农业生产的路子越走越窄;现在要把着眼点转向充分利用全部土地资源,这样农业生产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比如,江山县本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山区县,土地面积共有302 .3万亩,其中丘陵、山地面积有231万亩,占总面积的76 .4%,每人平均5亩;耕地只有35 .67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1 .8%,每人平均7分。他们从实际出发,分析县情,总结过去只抓田,不抓山和地的经验教训,提出“全面发展”战略,一方面,决不放松一分田的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精耕细作,改善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又把领导的主要精力转向对“八山一水”的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全县的黄土丘陵、山地、溪滩充分开发利用起来,达到该县目前许多先进典型已经达到的水平,每亩黄土丘陵收入300元,每亩山地收入100元,全县76万亩黄土丘陵、155万亩山地,一年就有38 .19亿元收入,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可以有840元收入。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大兴山水之利,潜力确实是很大的。

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一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种什么,养什么,都要因地制宜。实践证明,凡是这样做了,高产、多收、效益好;反之,低产、少收、效益差。二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种什么,养什么,都要选择最佳经济效益,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金华市曹宅大队利用溪滩、丘陵,种了40亩橘子,1981年收获1700多担,平均每亩40多担,20元一担,可收入800元。即使有大年小年之分,就算小年橘子一个不结,年平均每亩收入也有400元。种茶叶,密植速生茶,一年种,两年收,三年每亩收200斤,四年五年收四五百斤。以年平均每亩收200斤茶叶计算,有400元收入。种泡桐,1亩可种40株,10年可长20立方米木材,1立方米280元,共计5600元,年平均每亩收入500元。山上种毛竹、杉树、油桐,只要稍加培育,年平均每亩也可收100元。但是,如果种油茶、马尾松,经济效益就低了。常山县是油茶之乡,有32万亩油茶,1981年油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收320万斤茶油,平均每亩10斤,计收入10多元。相比之下,种油茶经济效益比较低,种马尾松的经济效益就更低了。三要把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要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保护自然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生态效益是农业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不可能有好的农业经济效益。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中,应十分珍惜保护土地、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同水、光、热、气和地力等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绿化造林和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这些自然因素,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作物有一个比较好的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这是保证农业能高效率地向人类提供能量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3页)实践表明,生态平衡的破坏,会直接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影响农业内部各业的协调发展,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如果违反了经济规律,也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我们要实现农业生态平衡,必须把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尽可能地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劳力资源

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力中的一个因素。我国有8亿农民,3亿农业劳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生产的潜力。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据典型调查,三分之一劳力解放出来。如何发挥这些劳动力的作用?出路主要是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和提高集约经营的程度,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问题,一方面,要重视有技术专长、有专门科学技术知识和会经营的人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因人制宜,合理使用,发挥专长,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要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过去,长期生产大呼隆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跟班农民”,他们不会干细活,不会干技术性强的活。至于种柑橘、茶叶,养奶牛、蚕、兔、蜂等专业性技术,懂行的人更少,以致成为发展这类副业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所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发挥劳动者的专业特长,是当前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用人多的优势来转变地少的劣势,实行“全面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从长远来看,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一个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比如,与农业有关的一部分大专院校和中专要面向农村、林区、海岛,实行定向招生;县以下普通中学一部或大部改为农业中学,农村普通中学设立农科专业班或职业班;乡村普遍举办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营农场、林场、牧场等单位聘请教授、专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技术人员,到农村对口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进行专门技术指导,等等。宁波地区6个县,兴办了公社农技校175所、大队农技班517个,入学人数共计2.7万多名;兴办社、队企业职工学校108所,有3500多名职工入学,还有1012个大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农民夜校,有5 .49万多名农民参加学习。这对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初级农业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四、加快农业技术改造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有力地促进农业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着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以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和生产管理社会化为特征。科学化,就是将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化,就是用各种现代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工具;社会化,就是在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过去把机械化当作农业现代化唯一的或主要的标志,不重视科学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这是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单靠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是有限度的,而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无限度的。农业生产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很大。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取得高产,其重要原因是广泛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19世纪末,日本从国外引进良种和化肥,水稻得到大增产;美国育成玉米双交杂种,加上施用化肥,单产大幅度上升;墨西哥开展“绿色革命”,推广良种小麦,单产跃进到世界首位。西德耕地按人口平均只有1 。83亩,但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解决了农业问题,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机械技术现代化和农业技术现代化同时并举的做法,其中遗传育种、土壤研究、植物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及改良肥料等农艺技术措施,起了很大作用。根据美国科学家的估计,他们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都归功于科学。现在,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靠科学提高农业生产力。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讲不讲科学大不一样。全国推广杂交稻,培育费用掉几千万元,近几年累计推广3 。3亿亩,共增产粮食350亿斤,价值几十亿元。鲁棉一号,培育费用掉400万元,而1980年一年,仅山东一省推广这一良种增产棉花的产值就达到3 。2亿元,为培育费的80倍。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应有自己的特色。既要发扬传统农业所具有的精耕细作、节能低耗、维持生态平衡等优点,又要在农村生产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吸收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要建立与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体系,把从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体系。要组织先进地区帮助后进地区,做好技术转移工作,使后进地区迅速提高生产水平。要办好国家和集体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以加快农业技术改造。五、改革农业经济体制

在我国农村,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广泛深入展开。目前,浙江农村,家庭的联产承包制已成为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并且正在从大田生产向多种经营和其他领域扩展。到1982年12月底,全省大田生产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联产到劳的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0%以上。家庭式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广大农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方针指引下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巨大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真正克服了集体经济内部长期存在的严重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相对自主权;生产和经营成果与农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这场伟大的变革,实质上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农村政策上的“左”倾错误的拨乱反正,冲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的框框,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道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实践证明,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把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国家计划的指导,又使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既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和某些统一经营的优点,又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病;既吸收和发挥了家庭式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又避免了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而且它的弹性很大,既能适应目前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容纳现代科学技术,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走向农业的现代化。

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是: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侧重点应放在加快搞“联合”还是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的时间不长,全国早的地方不过三四年,浙江省少数社队早一点不过两三年,多数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有的地方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家庭式联产承包制方兴未艾,它的作用还刚刚开始发挥,它的潜力和优势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内容和形式还远远没有高度发达。除少数专业户、重点户(一般占10%,高的占20%左右)外,多数承包户还处在“户而全”的初级阶段,尚未达到专业化充分发展的高级阶段,社会化程度也还不高,远远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水平,人均产值、产量、商品量和收入都比较低。家庭承包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对我们目前如何正确对待家庭承包责任制,正确对待发展联合的问题,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应侧重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要积极促进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统和分相结合,专业化和联合相结合,但统多统少,分大分小,联合的范围、程度及其形式,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联合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是当前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但是,只有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化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充分发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全面的高级形式的联合。我们要记取合作化过程中那种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教训。现在,如果不从经济发展内部客观要求出发,仅仅抓住某些联合的萌芽,急于用行政手段加以拔高,强并硬凑搞联合,那必将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使整个农村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政治不断进步,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把我国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教育普及、文化发达、技术进步、环境优美、清洁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相当文化科学修养、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逐步确立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当前特别要进行“两坚持”、“三兼顾”和“三热爱”的教育,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持久地、强有力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风尚;普及教育、科学、文化,普遍迅速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为了适应以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应把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它在历史的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我国国情出发,全面规划,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多数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有规模不等的工业企业,比较兴旺的集市贸易,程度不一的文化教育设施。它们大多是一县一区一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波地区领导逐步认识到小城镇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前进基地,在“四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确定地区有一名副专员、县有一名副县长分管小城镇工作;县还成立了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或城镇建设委员会,由县计委、农委、工业、交通、供销、工商、基建、公安、文教、环卫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定期开会,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协商和调节涉及各方面关系的矛盾,防止在小城镇建设中盲目发展、乱占乱建的现象。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开辟资金来源:从镇、社企业利润中提出适当比例,专门用于城镇建设;镇上受益单位集资搞公共设施建设,采取“四自一联”的办法,即各单位自修门前路,自栽门前树、自通门前水、自搞门前卫生,联合筹集建设资金;发扬“人民城镇人民建,大家动手谋福利”的精神,组织群众参加修桥铺路、打扫卫生、植树绿化等公益义务劳动。如果我们能对全国5 。4万多个公社集镇(浙江有3000多个公社集镇),全面规划,加强建设,使每个公社集镇成为较发达和繁荣的经济、科学、文化、政治中心,形成一个星罗棋布的农村集镇网络,必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此文1983年7月刊于《浙江学刊》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