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包拯死后出任阎王,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时已盛。”《宋史·包拯传》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之事。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意境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东方传说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也。
五是南宋江丞相。江丞相即江万里,为人刚直,因触犯权奸贾似道,回乡,后来元兵攻陷江西都昌,他投水自杀。
一个阎罗王职位,传说却有五家轮回,而且很紧凑。当然还不止这些。此中韩擒虎是武人,其他都是文质彬彬的书生,是被捧为正直、刚毅的好官,可见阎罗王并非通常画图常见的那副狰狞凶相。
中国阎罗王不过是传说“十殿阎罗”的第五殿,它们组成的整个地府建构乃是参照人间官衙,所别致的乃是要十殿按序审判,以防舞弊行私,这种层层审判,很有点集体决狱味。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农耕社会的思维定势。世道无常,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们在现实世界里,是很难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向如愿的。由此寄希望于阎王的正直、公正,由此就出现了各种文化环境下产生的阎王造像。
摩西究竟是哪里人?
据《圣经》记载,当雅名(又名以色列)初率70人到达埃及后,他们以埃及的歌珊为基地,逐渐向埃及各地蔓延,人口越来越多,兴旺发达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在埃及受欢迎和优待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逐渐沦为埃及人的奴仆。大约在公元前13或前14世纪,一个名叫摩西的人降生。以色列人在埃及居住了大约430年之后,摩西在上帝耶和华的喻示下,带领着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迁回迦南地(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古称),并在西奈山上,接受了上帝写在两块石板上的戒律,也就是摩西十诫。从此,犹太人结束了有史以来的无政府状态。
千百年来,摩西一直被当作他的人民(犹太人)的解放者,当作给他们带来宗教和法律的伟人而倍受尊崇。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摩西成为以色列人的民族英雄。
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与上述观点完全不同的看法。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他们认为摩西本人并不是犹太人,而是埃及人,而且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是从埃及带去的。所持的论据如下:
首先,他的名字摩西(Moses)词尾s来自希腊文译本的《旧约》,希伯来文作Mosehe,从这个词来看,它来源于埃及语词汇。美国埃及学家布雷斯特德在其《良心的曙光》一书中的论述有很大代表性。他在书中写道:“注意他的名字Moses是埃及语这一点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埃及语中‘Moses’的意义是‘孩子’,也是其他某些名字如‘Amon-mose’(阿蒙摩西)、‘ptah-mose’(普塔摩西)的缩略形式……缩略语‘孩子’早就成了累赘的姓名全称的便当形式,所有的纪念碑上也并不罕见。摩西的父亲不用说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之前冠以阿蒙或普塔之类埃及神祇的名字,但这一神祇的名字在后来的流传中失去了,这个孩子于是逐渐被人们称为摩西。”
其次,从有关摩西的传说来看,它也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化民族编撰的歌颂他们的英雄的神话或诗歌不同。从历史上所有这类传说来看,尽管那些故事出自完全没有联系甚至连地理位置都相距很远的不同民族,但却有一点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英雄人物几乎都是降生于高贵的家庭,并且逃脱了罪恶企图而得救,在一个低下卑微的家庭中长大,最终在与坏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为民族英雄。摩西神话的传说则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传说中摩西出生于犹太族的利未人家庭,这个家庭并不是非常高贵的,这是他的第一个家庭;他的第二个家庭——按通例把主人公抚养成人的卑微之家——则被埃及的皇室所取代。这种颠倒典型模式的传说使许多研究者迷惑不解。人们估计,这个神话原来形式可能并非如此。
种种猜测都证明不了摩西到底是哪里人士,未解之谜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考证。
真有耶稣其人么?
耶稣的家坐落在巴勒斯坦北部饽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叶,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丽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丰富的知识涵养。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要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终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庞迪俄·彼拉多,后来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esua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Chrisisfors)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在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以后300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王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童女玛丽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既然福音书的全部内容几乎绝对没有一件事情是历史事实,那就可以说明连耶稣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成问题。”耶稣是人还是神?至今难以弄清。
妈祖为什么成为海神象征?
妈祖,原名林默,后人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民间习惯上又称她为妈祖。妈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海神”。
相传妈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月二十三日。父帷悫,讳愿。五代闽时,任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六女,妈祖即为其最小的女儿。自出世至满月,不闻哭声,因此取名为默。妈祖自幼聪颖不凡,8岁时进私塾读书,过目成诵、进步非凡。10岁时即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13岁时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来其家,对林默说“你具仙骨,应得度人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经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16时尽“窥井得符”,通灵变化,能为人治病,并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只,于是闻名遐迩,人们尊她为“通贤灵女”。13年后,妈祖28岁,别诸姐上湄峰最高处,白日升天而去。由于神话传说中的妈祖生得神异,聪明过人,虽出身于仕宦之家,然却颇善于驾舟泅水,勇毅超群,以行善为乐。她一生中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众多渔舟商船;且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带渔民的爱戴与崇敬。
不过,有人根据史籍方志所记,妈祖“以巫祝为事”,“妃为里中巫”等,来证明妈祖实为民间巫女,并非都巡检之女。也有的认为妈祖的父母,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妈祖实际上是普通民女的神化,把神的出身和血统高贵化糅合起来,是后人为提高对神灵尊崇的结果。还有人主张妈祖有如此广大神力,显非普通女子所能,妈祖后来被封为天妃、天后,实即为水神、地底的代称,不必认为确有其人。按周立方先生的研究,妈祖应是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女子,由于她的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受到广泛的尊崇;更因其心地善良、智慧超群,关心乡里疾苦,好行善事,抢救海难,奋不顾身,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的动乱不安,是妈祖传说被逐渐美化、神化的社会根源;同时,兴化(莆田)地区文化发达以及宋代的奉道抑佛,也是妈祖传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湄洲岛屿,介于福州、泉州之间,为海道要冲,拯救海难、解人危厄的妈祖,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其死后被尊为“海神”,也就不难理解了。
蔡尔鸿先生认为,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发达,湄洲也曾是一个重要港口,然因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于是企求神灵保佑的安全心理,更成为人们的迫切希望,妈祖信仰因之应运而生,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宋代,道教曾一度占上风,阴阳学说在民间很流行,而阴阳学说则认为“天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也属阴”;又“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合适。”正是在这种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水在地上属阴,故水神自然是属阴的女性,富有传奇色彩,以拯救海难为怀的妈祖正中其选。宋代朝廷,为进一步统治人民,推行封建迷信这一“麻醉剂”,利用顺从民间信仰,加予赐封,从而使原先只在莆田地区沿海建庙信仰的妈祖崇拜,得以公开推广扩大开来。特别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奉使高丽安然返国后,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陈系妈祖显灵相助,请求封赐,于是宋廷即赐封妈祖顺济庙额,使妈祖得到了公开承认与推广,历元至今,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信仰。这其中的推广发展媒介,除来自朝廷的不断加封,达官显贵与富豪的献地立祠创庙外,还有如下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