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第二个王后安妮·博琳的女儿,亨利和博琳结婚才3个月,她便来到了人世间。又过了2年多,妈妈因没有生下男孩,被亨利下令处死。伊丽莎白不到3岁,凄凉、忧郁的种子便深藏在她那幼小的心灵里。
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是亨利八世第一个王后凯瑟琳生的。凯瑟琳结婚多年,也因不生儿子而被打入冷宫。玛丽于1553年登基为女王,她认为,自己母亲含恨而死,是伊丽莎白的母亲迷住了亨利引起的,为了替母后雪耻,玛丽移怒于伊丽莎白,多次想杀掉她。
因此,伊丽莎白即位前25年的岁月,历尽沧桑,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她几度涉险,终日生活在死神的阴影中,伦敦塔内的囚禁生活,随时伴有刀斧加颈的厄运。
幽深的宫闱,无边的孽海,死神对她穷追不舍,但却侥幸地活过来了。
玛丽死时,伊丽莎白正值25岁,她身材细挑,娴雅多姿,脸型稍长,呈鹅蛋形;眉色浅淡,几乎看不出眉型;眼光慑人,灿亮得近乎金黄;头发细柔金红;十指纤纤,洁白无瑕,仿如削葱根儿一般。她喜欢打扮,又善于打扮,皙白细嫩的皮肤,配上满身珠宝熠熠,更显得姿颜姝丽。在宫廷宴会或舞会上,她总是无可争辩的佼佼者和令人陶醉的女性。
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曾与汤姆斯·西摩尔调过情,一度传为宫廷的绯闻。随后不久,西摩尔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暗中密谋,事败被判处死刑,这段故事后来渐渐被人遗忘。
伊丽莎白当上女王之后,她的宠臣和情人有克利斯朵夫·哈顿、汤姆斯·汉尼兹、罗伯特·达德利、华尔特·罗利和埃塞克斯伯爵等。她喜好男人的风流和殷勤,听一些表示对她效忠的花言巧语。这些人如走马灯一样,为她任意贬抑。其中第一号爱人是罗伯特·达德利,后封为莱斯特伯爵,赐予坎尼华兹庄园和许多特权,常与女王出双入对,通宵轻歌曼舞。莱斯特可以不经通报,直冲女王寝宫。她往往温柔地称呼他为“甜心萝卜”和“眼睛”。莱斯特一不在宫,女王就锁眉闭颜,郁郁寡欢。她的一思一虑,无不充满对他的眷恋。莱斯特早有妻室,不久,妻子神秘地死去,他全力以赴去争取梦寐以求的东西。不幸的是,莱斯特未能如愿以偿。
女王年46时,又异想天开,热衷于远嫁法国安休公爵,并邀请他到王宫做上客。安休刚23岁,双方年龄相差一倍。两人一见如故,手拉手地在御花园里亲昵,嬉笑调情,甚至当众拥抱。终久,她不是一个轻浮而卖弄风情的女人,安休公爵还是未能达到他的目的。
她也喜爱华尔特·罗利。有一个下雨天,女王步行回宫,面前有一滩泥水,而她势必踩过去,因而踯躅不前。罗利见状,情急生智,连忙脱下身上那件华丽的斗篷,铺在泥地上,让女王从容地走过去。不久,罗利以他的英俊、机智、奉承和叙述海外的冒险故事而博得了女王的欢心,出入在她的左右,还受封爵士,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女王最后的迷恋者是埃塞克斯伯爵,比她小30岁。他的个子颀长,风度优雅,桀骜不驯。1601年,埃塞克斯企图染指大权,反对政敌威庸·塞西尔,在伦敦掀起骚动。女王一反常态,断然下令处死埃塞克斯伯爵。
1603年3月,不可一世的女王崩殂了,逝世时已是70高龄,童贞和王冠终于伴随她离开了人间。
尊贵的女王为什么不结婚?后世的历史学家如詹金森、威廉等人都有所议论。她为什么不让莱斯特成为王夫?有人猜测她恐怕蒙受莱斯特妻室无故死去的罪过;也有人认为女王的父亲三次杀妻,六娶王后,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她得出一个结论,伴君如伴虎,这种心理使她拒绝成为一个妻子。总之,女王在位45年,大臣们为了她的不嫁之谜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但总解不开这个死结。谜底究竟是什么,只有让后人去论述了。
雍正皇帝改过遗诏吗?
清代初期的几桩离奇怪事中,被世人议论得最多的不解之谜就是康熙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篡改遗诏这一历史疑案了。
官方记载历来都称遗诏中所立的就是皇四子胤禛。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帝病情突然恶化,传诸皇子入见。寅刻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8人至御榻前,遂传遗诏如下: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下达这道诏书时,胤禛并不在场。他赶到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时为巳刻,三次进见康熙问安,这时康熙还能说话,“告以病势日增之故”。直到夜间戌刻,康熙去世,方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读遗诏,据说胤禛尚无当皇帝的思想准备。众皇子向他叩首,于是胤禛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对于这一官方记载历来就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基本上是可信的,雍正的即位属合法继承,是根据康熙的临终遗诏登极的;另一种意见则不相信这种官方记载,认为雍正出于“矫诏篡立”,康熙病危,雍正和隆科多控制着当时的局势,假传遗诏,夺得了皇位。《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则与官书所载大相径庭。其中《清世宗袭位之异闻》中说,康熙弥留之际,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即继承大统。恰好是皇十四子胤祯。胤禛知遗诏所在,想将“十”字改为“第”字,乃只身入畅春园,“窃诏改窜”。《大义觉迷录》中保存下来的一些传言,所说胤禛私改遗诏的情节,更是曲折离奇:“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祯(即胤祯)天下,皇上(指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又说到康熙病重时,雍正就让他喝了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登了位”。雍正还随即召回了允祯囚禁起来,太后要见允祯,雍正不允,太后就撞死在铁柱之上。
据皇十四子的侄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纲要》载,皇十四子“讳允祯,改讳祯。”民国前期,弥尔田根据皇十四子的改名,认为雍正是这样篡改康熙遗诏的:“改祯为禛,固自易易。”他指出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经雍正改后为“皇位传位于四子胤禛”。
那么,雍正有没有改过遗诏?近年来清史专家们曾认真探讨过,但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许多专家认为,康熙想立的就是雍正,雍正改遗诏的说法是难于成立的。因为,据《上谕内阁》等正史记载,康熙遗诏是用满文写的,并用满语宣读的,故将“十”字改为“于”字是行不通的;即使是用的汉字“十”,也无法加一道,成为“于”字,因为那时的“于”字写法是“於”;而且,清朝皇帝的儿子,一定称为皇子,第几个儿子,则称为“皇某子”,这是规矩,违错不得。假若真将“十”字改“于”字,那就是“皇于四子”,语法不通。冯尔康先生指出,康熙遗诏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祯”篡改后为“皇位传于四子胤禛”的说法亦难成立,因为改“祯”字为“禛”字,改“十”字为“于”字说,与只改“十”为“于”说一样,都不符合清朝称皇太子为“皇某子”的规矩。倘若加一个“皇”字,则雍正将“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祯”改为“皇位传皇于四子胤禛”,语法仍不通。所以说,雍正改遗诏是不可能的事。
戴逸先生则认为,康熙朝的《实录》记载康熙传位之事虽详,但那是雍正在位时纂修的,所说自然对雍正有利。而且,现存的档案都是经过雍正篡改或销毁的,没有留下其改遗诏的任何明显证据。若我们完全迷信这些资料,就如同法庭上只听一面之词,难免失之偏颇;但《大义觉迷录》等书的记载又有可能出自雍正的政敌之口,究竟有几分可信亦值得怀疑。
不过,戴逸先生认为,民间所传改“十”字为“于”字等虽不可能,但并不排斥雍正的“矫诏篡立”。因为,官书记载的康熙临终立遗诏传位雍正的说法,的确有明显破绽。其一,根本不存在八人同受遗诏之事,在“八人受谕”以后一个时辰,雍正到了畅春园,在十个小时之内三次晋见康熙,这时康熙尚能说话,“告以病势日增之故”,却一字未及遗诏一事,于理不通。所谓“八人受谕”是雍正捏造出来的现场,用以证明自己继承的合法性。其二,隆科多的获罪。隆科多是这一历史疑案的关键人物,康熙去世他肯定在场,雍正绞尽脑汁最后将其置于死地。其三,赵昌被杀。赵昌是康熙晚年的贴身侍卫,常传达康熙的使命,雍正杀他为的是他可能知道雍正“矫诏篡立”的内幕。所以,雍正是有可能改遗诏而登极的。
有关雍正改遗诏这一历史疑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充分而可信的史料,其真相和细节尚难以得知。
乾隆皇帝身世之谜?
“浙江海宁陈家有个儿子当了清朝的皇帝。”——清朝末年,社会上普遍流行这样一个传说。
这一传说,上自官僚缙绅,下迄妇孺百姓,几乎是尽人皆知。有的说这位皇帝是指康熙帝玄烨,更多的人则说是指乾隆皇帝弘历。在一些私家所写的稗官野史中,也记载了这一传说。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高宗之与海宁陈氏》一文述及:雍正帝胤禛当皇子时,与海宁陈氏相善,两家时有往来酬酢。这一年恰巧两家都生孩子,月、日、时辰皆同。胤禛命人抱来看看,等孩子被送回时,陈家发现已经易男为女,大惊失色,但是不敢追究,更不敢声张。没有多久,康熙帝去世,胤禛即帝位,即擢拔陈氏一门数人至显要地位。
以后乾隆帝即位,对陈氏的优礼更厚。乾隆一生六次南巡江浙,有四次曾到海宁陈家,升堂垂询家世。最后一次临走时步至中门,对陈氏说:“以后除非是天子临幸,这门不要轻易开户。”从此这座门就永远锁上了。也有人说,陈氏之子抱进雍亲王府第时,是王妃暗中偷换,雍正帝也不知道。等乾隆帝成年即位,也怀疑自己是陈氏所出,所以数度亲赴海宁察访,一定要弄个明白。还有人传说,乾隆帝自知不是满族,在宫里时常穿汉人服饰,有一天,冕旒袍服,召近侍到面前,问道:“朕似汉人否?”一老臣跪对:“皇上于汉诚似矣,而于满则非也。”乾隆帝乃作罢。有人在《清官词》中述及此事:“景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
另有一些资料说,海宁陈氏的宅堂中有两方匾额,一方题为“爱日堂”,一方题为“春晖堂”,都是皇帝亲笔书写。“爱日”一词,出自汉辞赋家扬雄《孝至》一文“孝子爱日”,后世因专称儿子侍奉父母之日为爱日。南宋朱熹注《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语:“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唐代李商隐的诗《江村题壁》有“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骆宾王的诗《赠宋五之问》有“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这些诗句中的“爱日”都作恩德解。“春晖”一词是用唐代孟郊《游子吟》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后人取诗意,以春晖比喻慈母的恩爱。从这两方匾额的题词内容看,都是用儿子尊敬和孝顺父母的语意,似乎也可以看出上述传闻的一些蛛丝马迹。还有传说称,清皇室以男易女之后,这个女孩在海宁陈家成长,后来嫁与江苏常熟蒋氏,蒋氏为她筑了一座小楼,后世称之为“公主楼”。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人不惜耗费笔墨,著述《乾隆与海宁陈阁老》,坚持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一说,并力图证明常熟蒋氏与公主婚配之事。
这一传说当然是荒诞的。
雍正帝有10个皇子,6个公主。乾隆帝是其第四子。揆诸情理,根本没有必要把别姓的孩子换来当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这是最有力的论证。
其次,以清代皇帝与海宁陈氏的关系来说,纯是君臣之谊。陈氏在清初就是名门望族,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仕宦显达,煊赫一时。以科第而论,康熙时,陈家两度出现兄弟子侄三人同榜,实为稀有之事。以后,陈诜、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都位极人臣。陈世倌为乾隆时相国,其父诜曾任湖北巡抚、工部尚书;陈元龙曾任吏部左侍郎、广西巡抚。乾隆二十二年,陈世倌以大学士退休,到皇宫去辞行,乾隆帝赐银五千两,命他在家坐食俸禄,颐养晚年,并赐给御制诗:“老成归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表示尊重老臣之意。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荣耀的事,由此建立起来的君臣关系似乎比其他人更亲睦。雍正初年,大举修建浙江海塘,这是关系到钱塘江下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建设,但雍正帝忙于政务,而且海潮冲刷堤岸的危害还未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未能亲自前往。乾隆帝即位后,非常重视这项工程,6次南巡,有4次亲到海宁踏勘。既到海宁,总要有个合适的住所。陈氏是康、雍、乾三朝宰辅,其家园是海宁名胜,亭台楼榭,花木扶疏,自然是接驾驻跸的理想之处。这个园子本名“隅园”,乾隆帝为之改名“安澜园”。“安澜”是水波不兴之意,由这一命名也可以看出,乾隆帝巡视海宁,是为了巡视海塘工程,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