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①。”
【注释】
①以:用。北辰(chén):即北极星。共:通“拱”;环抱、环绕的意思。所:地方。“众星共之”:指天上群星围绕北极星旋转、运行(在古代北极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
【译文】
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着他。”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思无邪②’。”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共有诗三百零五篇,“三百”是举其大数。蔽:概括。②“思无邪”:摘自《诗经·鲁颂·驷篇》,孔子借此来评论《诗经》的特色。无邪:不邪恶、纯正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内容纯正’。”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
【注释】
①政:法令制度。齐:作动词,使整齐。免:避免。②格:纠正。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管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百姓只能暂时地免于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去教化百姓,用礼教来制约他们,百姓便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②,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
【注释】
①有:通“又”。在古文中用干整数与零数之间。“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自立。不惑:没有疑惑,指已经掌握了知识。③天命:指人应尽的道义与职责。耳顺:指从听到的别人的话中能分辨出好坏、是非、真假。④从(zòng):随。逾(yú):越。矩:规矩、法度。“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随心所欲;但不超过规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牢固地自立了,四十岁时,已经明了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清楚,明白贯通,到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法度。”
【原文】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②。”
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④。”
【注释】
①孟懿子:姓孟孙,名何忌,“懿”(yì)是谥(shì)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封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御:驾车。④“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三句都是倒装句,即“以礼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一天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便告诉樊迟说:“孟懿子向我请教什么是孝,我答复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你父母健在的时候,应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应按礼节安葬,按礼节祭奠他们。”
【原文】
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释】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zhì),“武”是他的谥号。②唯:只。其:他们的,指子女。此句意思是:子女能谨慎处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让父母放心,因此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回答说:“使做父母的只是为子女的疾病担心。”
【原文】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孔子的学生。②养:供养,赡养父母。③养:此指饲养。
【译文】
子游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③?”
【注释】
①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母把做到经常和颜悦色作为难事。②弟子:年幼者,此指子女。③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曾:副词,“竟然”。
【译文】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①,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①回:颜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②退:从老师那里退下。省(xǐng):察看。私:私下,指颜回与别人背着老师私下的交谈。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有提出什么不同的看法,像个愚笨的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同别人的谈论,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却很能发挥,可见颜回他呀并不愚笨。”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廋哉②?人焉廋哉?”
【注释】
①所以:……的原因。所由:……的途径。所安:……的心情。②焉:哪里。廋(sōu):隐藏、藏匿。“人焉廋哉”意思是这个人怎么还能隐藏呢?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观察他是怎样去做的,还要看他做这件事时是怎样的心情。那么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①。”
【注释】
①为:做。师:老师。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
①器:器具。因器具是为某种需要而做的,只有特定的用途,各种器具不能相通用,因此比喻人的才能有限,孔子用“君子不器”来主张君子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了。”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①。”
【注释】
①行:实行。
【译文】
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小人比②而不周。”
【注释】
①周:合群,用道义来团结人。②比:勾结,结党营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与人团结,而不是互相勾结,结党营私;小人是相互勾结,结党营私而不讲团结。”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注释】
①罔(wǎng):蒙蔽,欺骗。则:那么。殆(dài):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①。”
【注释】
①攻:钻研,一心致力于某事上。乎:相当于“于”,在。异端:指不符合圣人之道的意见、学说。斯:这。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一心去研究错误的学说,就有危害啊。”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叫季路,孔子的学生。②诲(huì):教导。女:通汝(rǔ):你。③是:这。
【译文】
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得到知识吧!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能有真正的知识呀!”
【原文】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②;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子张: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干:求。禄(lù):俸禄,旧时官吏的俸给。干禄:即求仕,求官做。②阙(quē):通“缺”,空,此指暂时放在一边。阙疑:意思是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寡:少。尤:过失。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谋得官做。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放在一边,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那么就能减少懊悔,谋求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①?”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②;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将,“哀”是谥号,他是定公的儿子。何为:为什么。服:服从。②对:臣回答君的提问或地位低的回答地位高的人的提问用对。举:选拔,举用。直:正直。错:通“措”,放置。诸:“之于”,在它的上面。枉:弯曲,不正。
【译文】
鲁哀公问道:“要如何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老百姓就服从了;如果举用奸邪小人并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的上面,老百姓就不服了。”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①?”子曰:“临之以庄②,则敬;孝慈③,则忠;举善而教不能④,则劝。”
【注释】
①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最有权力的人。敬:恭敬。劝:劝勉。如之何:怎么办。②临:对待。庄:恭敬庄严。③孝慈:孝敬父母,慈爱百姓。④善: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能力低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尽忠和互相劝勉行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老百姓态度庄重,他们就会对你敬重;你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心;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勤勉了。”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①?”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②。施于有政③,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或:不定代词,有人。奚(xī):何,为什么。②《书》:指《尚书》(我国古代一部关于上古历史和事迹的著作汇编,主要记录上古帝王们的言论)。惟:只有。③施:延及。有:此处无实义。“施于有政”即“施于政”,意思是“把……延续到政治上去”。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只要把这种品德应用到政治上去,那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②,小车无軏③,其何以行之哉④?”
【注释】
①而:表假设,如果。信:信誉,信用。②大车:古代称牛拉的车叫大车。輗(ní):车上的关键部分,车辕前面横木上两端的木销子。③小车:用马拉的车称为小车。軏(yuè):与輗相似,没有輗、軏就不能驾牲口,车子就不能行走。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②,可知也;周因于段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③。”
【注释】
①世: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为一代。②殷:殷朝,即商朝。因:沿袭,继承。损:减少。益:增加。③虽:即使。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礼仪制度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增加了哪些,现在可以通过考察而知道;周朝继承殷朝的礼仪制度,废除和增加了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有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一百年以后,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推知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②。”
【注释】
①非其鬼:不是他们应该祭祀的鬼神。②为:做。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它,这是谄媚;眼看正义的事情而不奋不顾身地去做,这是没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