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②,谨身节用,以养父母③,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④,未之有也。
【注释】
①庶人:《正义》:“庶者,众也。”庶人,指天下百姓人民。《皇侃》:“不言众民者,兼包府史之属,通谓之庶人也。”
②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用天之道,指春生(春天耕种)、夏长(夏天耘苗)、秋收(秋天收获)、冬藏(冬天入库),举事顺时,遵守自然规律。用,善用。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郑注按《周礼·大司徒》:“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谓庶人须能分别此五土之高下,随所宜而播种之则。”《孟子·梁惠王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毂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③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谨身节用,指处世恭谨用度节省。按古人说法,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说文》:“谨,慎也。”谨身,谨慎其身。郑注:“行不为非也。”简朝亮曰:“以吾身受之父母,宜谨慎也。浅言之,则无怠惰而纵欲妄好,戒世俗所谓不孝者。深言之,则视听言动无非礼,皆谨身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照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孟子·离娄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中庸》第十三章:“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④而患不及:而担心做不到。患,担心。
【译文】
天道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地利有各种不同程度可获取的资源,老百姓要善于利用这种天道地利的变化。要谨慎照顾自己的身体,精心开支以节约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供养自己的父母。这便是庶人应行的孝道。
所以,上自天子,一直到庶人,虽有五等尊卑,但应尽的孝道,却无终始贵贱的差别,若有人忧虑做不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提示】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点孔子认识得很清楚,所以孔子要求广大民众顺应自然规律,勤奋耕作,节省开支,赡养父母,这就是“庶人之孝”。
但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是轻视劳动人民的。他的这种思想观点长期以来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建立封建秩序和治理百姓的思想武器。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将人数众多的人民排在五孝的最末一等了。
孔子以上讲述的是五种孝道,虽然从天子到庶民分有五等尊卑,但行孝是相同的,而且是没有始终的,这就是孔子孝道理论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