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47586100000009

第9章 三才章

【原文】

曾子曰:“甚哉②,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③,地之义也④,民之行也⑤。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⑥。则天之明⑦,因地之利⑧,以顺天下⑨。是以其教不肃而成⑩,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正义》:“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②甚哉: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③天之经:《白虎通·五经篇》:“经,常也。《汉书·五行志》:“礼,王之大经也。”颜注:“经,谓当法也。”天之经,盖谓天下之常法。《大戴礼·曾子·大孝篇》:“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④地之义:《淮南子·缪称篇》:“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吕览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言事事适合于众也。故曰地之义也。”

⑤民之行也:《尔雅·释宫》:“行,道也。”《汉书·杜周传》:“孝,人行之所先也。”民之行,意思是民所履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传云: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简子赞曰:“甚哉!礼之大也。”

⑥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郑注:“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尔雅·释诂》:“则,法也。”则,动词,效法。是则之,意思是把这作为法则。

⑦则天之明:《荀子·劝学篇》:“天见其明。”杨注:“明谓日月,盖日月流行,以定四时。”

⑧因地之利:《说文》:“因,就也,以口以人。”因地之利,意思是就各地之利而利之。因,凭依。

⑨以顺天下:郑注:“以,用也。用天四时地利,顺治天下,民皆乐之。”按管子曰:“顺民之经。”又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又曰:“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⑩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肃,严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白虎通·三教篇》:“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又曰:“夫君子所过者化。”又曰:“有如时雨化之者。”赵岐注:“化,教之渐渍沾洽也。《荀子·不苟篇》:“神则能化矣。”杨倞注:“化,谓迁善也。”化,教行也。化民,变其本然之质而日迁于善,日进于德而不知。

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云:“博爱之谓仁。”《论语·学而篇》:“泛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又《祭义篇》:“而老穷不遗。”《释文》:“遗,弃忘也”民莫遗其亲,意思是说人民不忘弃其父母。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陈,施行,宣扬。《论语》:“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汉书·刘向传》:“颜注,陈,施也。”陈之以德义者,意思是说施之以德义也。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郑注:“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礼记·乡饮酒义章》:“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又《聘义篇》:“以圭璋聘,重礼之义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导,倡导。礼,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音乐。《论语·子路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记·文王世子篇》:“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乐记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又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乐,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实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又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好,美好的。恶,丑恶的。郑注:“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莫敢为非也。”《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礼记·乐记篇》:“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又云:“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又《缁衣篇》:“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礼记·大学篇》:“节彼南山,惟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郑注:“师尹,天子之大臣为政者也。”诗笺云:“师,大师,周之三公也。师尹,即周之太师尹氏。故诗曰:‘尹氏太师,为周之氏。’”《汉书·董仲舒传》:“赫赫师尹。”颜师古注:“赫赫,显盛也。”《尔雅·释诂》:“瞻,视也。”民具尔瞻,意思是人民瞻视汝所为。

【译文】

曾子赞叹地说:“孝道确实伟大啊!”

孔子说:“孝道,就好像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永恒不变,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于地历久不易,更是人们效法的法则。人生天地间,应效法天、地那恒久不变的节候,以孝为一切行为的准则。能效法天道的运行,善用大地的生产,就足以顺遂天下百姓的心。因此,以天地的真理教化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能获得成效,以天地的真理治理百姓不须严厉执行就可获得大治。先王看见大自然具有如此教化人民的功能,于是自己就以身作则,率先施行博爱,人民受到先王德教的感应,就没有人遗弃父母;陈述宣扬道德和仁义的事绩,人民受到感动,就欢欣地遵行;率先施行恭敬与谦让,人民就不再有纷争;以礼义和音乐教导百姓,百姓皆能和睦相处;为政赏罚分明,百姓都了解禁令而不触犯国法。”

《诗经·小雅》上说:“周朝那声誉显赫的尹太师,深受百姓的瞻仰。”

【提示】

孔子在这一章里主要论述“孝道”是天经地义的行为。他首先指出日月星辰运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时循环,这是天地间不变的法则。那么在人间与天地规律相应的法则是什么呢?是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运行规则的道德行为,从而点出了孝是天经地义的这一论断。

在这一章里孔子还论述了孝道在治理国家时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种良好政治效果的取得就是通过五个方面的教化来完成的,第一博爱,第二德义,第三敬让,第四礼乐,第五好恶。

由此可知,孝道的作用是无所不至的,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民族文明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