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一辑
47657100000007

第7章 三画(1)

三省吾身

【释义】经常自我检查,反省自己。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学而》。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年纪虽小,却勤奋好学,深受孔子的喜爱。

一天,同学们问他:“你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呀?”

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地这样问问自己:替别人办的事情有没有尽到力啊?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学业是不是学习好啦……如果发现哪样做得不合适,我就及时改正。这样慢慢地也就成了习惯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顾茅庐

【释义】三次到草屋来,表示诚心地邀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分争,天下大乱。徐庶辅佐刘备几次击败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扣留,作为人质逼徐庶归顺。徐庶无奈,只好辞别刘备,奔赴曹营。临别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问徐庶:“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说:“不能比,我不过是萤火虫的微光,而诸葛亮则如日月的光辉。”刘备又问:“听说,卧龙、凤雏,能得到其中一个人的辅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诸葛亮和这两位先生比较怎样?”徐庶说:“卧龙先生正是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辅佐,何必为天下不安定而发愁呢。”

刘备立即带领关羽、张飞到南阳请诸葛亮出山。他们第一次扑了个空,诸葛亮不在家。看门的书僮说不知道诸葛亮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关、张三人只好扫兴回营。

后来有人报告说,诸葛亮回来了。刘备非常高兴,立即和关羽、张飞顶着鹅毛大雪,第二次聘请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在他们来到的前一天,又出门了。

刘备第三次和关羽、张飞来拜访诸葛亮时。正赶上诸葛亮睡觉。刘备出于虔诚和礼貌,不让惊动,静静等在门外。张飞要发火,想把诸葛亮惊醒,被刘备止住了。

诸葛亮醒来,听书僮说刘备来访,马上换了衣服,请刘备进屋详谈。

刘备向诸葛亮恳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国泰民安的日子的决心和意愿。

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说:“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曹操本人又很有军事才能。目前,你没有力量和他争夺高低,他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这一代,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占着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面发生冲突。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占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从荆州出兵进攻洛阳,老百姓一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使刘备更加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感激刘备的诚恳,同意出山辅佐,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

三寸不烂之舌

【释义】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军进攻赵国,包围了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奋勇去劝谏楚王。毛遂能说会道,向楚王陈明利害,终于使楚王答应派兵,并当场签订了盟约。平原君很高兴,连声夸奖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后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烂之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打不过就走,这是上策。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王敬则是南北朝南朝齐国的一位大功臣。他曾为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萧道成死后,皇室发生内讧。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明帝。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有人企图推翻他的帝位,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很远,萧鸾极不放心,他表面上对王敬则非常敬重,但暗地却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领叛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率l万兵马,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3000名守兵。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直逼京口。

这时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十分惊骇,满朝文武大臣也无不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泛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到,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惟有逃跑这条路啦(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走身)……”

大巧若拙

【释义】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出处】春秋·老聃《老子·第四十五章》。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讲了许多深奥的道理。其中有不少辩证法思想。

老子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最圆满的好似欠缺,可是它的作用永不枯竭。最充实的好似空虚,可是它的作用永无终极。最正直的好似弯屈,最灵巧的好似笨拙(大巧若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疾走能战胜寒冷,安静能克服暑热。清静而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大巧若拙”的成语由此而来。

大公无私

【释义】为公着想,毫无私心。

【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篇》。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当时晋平公事无论巨细都同祁黄羊商讨,特别是对官吏的任免上。

一天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一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称职?”

祁黄羊说:“解狐才干敏练,通达政务,让他去一定能够胜任。”

晋平公听后感到奇怪:“你对解狐的印象很坏,平时你们从不交往,你怎么会推荐他去那么重要的县城作县令呢?”

祁黄羊说:“大王问我,谁当南阳县令合适,并没有问我和谁的关系好。”

于是晋平公派解狐到南阳任职。解狐到了南阳,废除许多不合理的法规,公平处理老百姓的诉讼,兴修水利,按时节督促农民种田养蚕,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南阳县的百姓对解狐非常爱戴。南阳上缴的赋税也有大幅度增加,晋平公对解狐的政绩感到十分满意,更赞赏祁黄羊荐举人才得当。

当时晋国的法纪很混乱,地方官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富人为富不仁,欺压良善,经常有人到京城告状。朝中急需一名判官审理这些案件。

因此,晋平公征询祁黄羊意见说:“朝中缺一名判官,你看谁担任比较合适?”

祁黄羊说:“祁午当判官很合适。他公正廉洁,不徇私情,执法严明。”

晋平公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亲生儿子吗,你推荐他当法官,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从容地说:“你问我谁可以当判官,我只考虑谁当判官称职,根本没想过我与被推荐人的关系,祁午是我的儿子,但我知道他更是一名称职的判官,所以推荐了他。”

晋平公虽然任命祁午当了法官,总觉得有些不放心,就不断地派人了解祁午的任职情况。他了解到,祁午克尽职守,办事公正,很得众人的好评。从此对祁黄羊更加信任。

孔子听说这件事,评价说:“祁黄羊真是大公无私呀,荐举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亲人,完全凭才能取人。”

大义灭亲

【释义】对犯罪的亲属也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是春秋时卫国卫桓公的弟弟,他一心想当国君,就与自己的心腹石厚密谋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州吁当上国君以后,担心人心不服,自己的王位坐不稳,就同石厚商议。

石厚的父亲石烠是卫国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德高望重。深得人们敬佩。他早就告诫石厚别这样做,但石厚不听。他对州吁杀害哥哥篡夺王位十分不满,一时又没有办法,就以年老有病为由,回家休养去了。石厚就向州吁建议,利用石烠的威望,请他出来辅佐朝政,就能收服人心,州吁的王位就会安稳。

州吁觉得很有道理,就叫石厚回家去劝说石烠出山。石烠觉得这是除去州吁和石厚、为先王报仇的好机会,就答应了。石厚对石烠说:“现在人心不稳,该怎么办呢?”石烠说:“诸侯即王位,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应该请人到周天子那儿去说情。”石厚又问:“该请谁去才好?”石烠说:“陈桓公跟周天子关系很亲密,跟我的交情也不错,你和州吁一起去见陈桓公,请他去跟周天子说说,肯定没有问题。”

石厚把父亲的意思转告了州吁,州吁很高兴,就和石厚一起到陈国去见陈桓公。这时,陈国大夫子睨已接到了石烠的密信,石烠请陈国帮忙除掉州吁和石厚。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子睨把他们两人带到太庙去见陈桓公。来到太庙门口,州吁和石厚看见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忠不孝无德无义者不准进去。”两人吃了一惊,忙问子睨:“放块牌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子睨说:“这块牌子一直就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你们不必多心。”州吁和石厚进了太庙,马上就被陈桓公命令武士抓了起来,陈桓公拿出石烠的密信,当众读了起来。信中说,州吁和石厚大逆不道,谋杀国君,篡夺王位,请陈国帮卫国伸张正义,除掉两人为民除害。

陈桓公打算把二人斩首,但子睨认为石厚是石烠的儿子,杀他不妥当,还是让卫国自己处置,陈桓公便派人通知石烠。

石烠接到陈桓公的通知,就同大臣们商量怎么处置州吁和石厚。州吁是肯定应该杀掉的,但大臣们考虑到石厚是石烠的儿子,石烠又这么老了,想看在石烠的面子上,从轻处罚石厚。石烠却说:“州吁犯这么大的罪,都是我儿子石厚教唆怂恿的,我怎么能为了私情而不顾天下大义呢!”他又问大臣们谁去执法,大臣们都不想亲手杀死石烠的儿子,没有人响应。石烠就说:“没有人去,那我就亲自去!”他的一个家臣见了,赶紧把他拉住,表示愿意前去执法。

家臣到了陈国,当众砍下了石厚的脑袋。消息传到卫国,人们都拍手称快,称赞说:“石烠为了伸张正义而杀了自己的儿子,真是大义灭亲啊!”

大功毕成

【释义】巨大的工程或伟大的功勋完成了。

【出处】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西汉元帝时,朝政大权由外戚把持,其中尤以皇后的侄子安汉公王莽为最,其权倾朝野。

有一年,王莽上奏皇帝,提议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着作,目的无非想借此抬高身价,标榜自己是当时的周公。当时王莽为那些求学和搞研究的人盖了不少房屋,还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建立一定的制度,配置了有一定专长的教师,广泛收集了天下各类书籍。对于那些有特殊本领的人,则用公府车马将他们请来。这样,先后被网罗到这里的各种人才达几千人。这些人来了之后,王莽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着书立说,并纠正对他不利的所谓“异端邪说”。

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讨好王莽说:“当年周公辅政,制定制度尚且用了七年时间,后来明堂毁坏,雍灵台倒塌,千年以来未有人重新兴建。现安汉公辅佐陛下,仅仅四年时间,就功德非常突出了。”

接着,经过10多万书生及平民20天的奋力写作,为王莽歌功颂德的诗文终于全部完成(大功毕成),王莽的野心更大了,后来他毒死汉平帝,自己称帝建立大“新”朝。但坐了几年皇位后,就被赤眉、绿林起义军杀死了。

大材小用

【释义】指人才使用不当,以致造成屈才或浪费。

【出处】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的爱国诗人。他曾组织过队伍抗击金人的侵略,后来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担任过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等职务。他主张训练军队,坚决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取消了职务。于是,他就长期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

过了几年,他又被起用,担任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当时,陆游正在绍兴闲居,他也是一位着名的爱国诗人,已经快八十岁了。辛弃疾非常敬重他,到任不久,就去拜访陆游。经过交谈,陆游觉得辛弃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陆游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类的治国英才,现在只让他当个安抚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的地方,太可惜了。

“大材小用”比喻人材使用不当,屈才。也作“大才小用”。

大相径庭

【释义】径:门外小路。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也作“大有径庭”。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逍遥游》。

接舆是战国时楚国人,他长袍不整,头发蓬乱,腰上斜挎宝剑,干瘦的手常拎一个酒葫芦,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一饮而尽,狂唱不止。

接舆行踪不定,放浪形骸,狂妄已极。一次,他在路途中见到肩吾(人名),便一把拉住肩吾的袍袖,眯着醉意迷蒙的双眼,神秘地说:“哈,你知道吗?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位神仙,这神仙可厉害啦!她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喝露水,整天乘龙驾雾,在四海之外遨游。”接舆越说越高兴,满面红光,胡子一翘一翘的,像他亲眼所见一样。“真的,这位神仙还能使宇宙万物一切按规律正常发展,使农田大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