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三辑
47658300000011

第11章 八画(4)

择善而从

【释义】挑选好人而追随和学习。比喻选择好的方法来办,指人也指事。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述而》。

韩献子是春秋时晋国的执政大臣,他死后,由大臣魏南子执政。他把祁氏的领地分割为七个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割为二个县,并委派和提拨一些比较贤能的人去担任这些县的地方长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名叫魏戊的,与魏献子是同一个宗族的人。

有一次,魏献子遇到大夫成鱄,问他说:“我让魏戊去管理梗阳,别人会不会说我有私心,偏袒他,说我搞宗派呢?”

成鱄回答说:“这怎么能说是搞宗派呢?魏戊对君王十分忠诚,对同僚十分谦逊,品行端正,办事干练,让他去做一个县的大夫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提拔和任用官吏,应该不管关系亲疏,一视同仁。那就是看他能不能用道义来约束自己;能不能诲人不倦;能不能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能不能赏罚分明;能不能择善而从。只要他确实符合这些条件,也就不必担心别人的议论了。”

于是魏献子很放心地让魏戊赴任去了。

苛政猛于虎

【释义】苛刻的政令比猛虎还要厉害。形容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政府对于人民的沉重压迫和剥削。

【出处】汉·戴圣《礼记·檀弓》。

有一次,孔子领着他的学生去野外郊游,走着走着,来到泰山脚下时,听到远处传来一位妇女的哭声,那哭声撕心裂肺,十分凄惨。孔子一行循声而去,看见一座坟墓上坐着一位穿缟素衣裳的中年妇女,正捶胸顿足,号淘痛哭。孔子听了一会儿,派子路去问那个妇女为什么这样悲伤。

子路赶紧跑过去,对妇人说:“你这样哭泣,好像心中有重重的忧伤愁苦。”

妇人唏嘘几声,终于说:“的确这样,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孔子显出痛苦的神色,同情地说:“这里老虎这么多,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妇人似乎更加悲伤,泪流满面,回答说:“可是,这里没有残暴的政府啊!”

孔子听了这话,似有所悟,转脸对其学生说:“残暴的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比老虎还要猛啊!”

厚此薄彼

【释义】偏重这一方,轻视那一方,指不平等对待两个方面或两个人。

【出处】康·姚思廉《梁书·贺琛传》。

有个宋国人善于雕刻,他曾经花费很长时间雕刻成一象牙树叶,他对自己的作品非常看重,准备献给本国国君。

这枚象牙雕刻的树叶的确工艺精湛,树叶上的茎脉,色泽十分逼真,简直可以跟真的比美。

宋国国君得到这枚象牙雕刻品,非常高兴,拿在手里把玩,不住地赞叹,真是爱不释手。宋国国君传令嘉奖此人,赏给他许多俸禄。

列子听说此事,说道:

“此雕刻尽管不错,但如果自然界中也要三年才能生长出一片树叶来,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很难看到绿色。”

有人听说了列子的这番议论,前去询问。

来人问列子:

“难道宋国国君得到的那枚象牙雕刻不是十分难得的精品吗?”

列子摇摇头: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当然知道那是一件做工很精细的雕刻品。”

“那么,先生所言不包含贬意在里面吗?”

列子微笑言道:

“我不是从这个方面来说的,我不过想说明世上的事情不要人为地去推崇或轻视什么,要任其自然生成,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以人的好恶去主观评定其存在的价值,比如,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虽然看起来平常无奇,但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因平凡而忽略了,个人的才能和贡献也一样,应该肯定,只要给予恰如其份的重视就可以了。”

列子看这个人还没完全弄懂就接着解释:

“我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过于重视和推崇个人的能力,而忽略了大众的力量。民众是国家社稷的根本,没有了民众的力量,是不堪设想的。

民众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年复一年地按时缴纳租税,才使国家富足,很难想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众的支持与努力将会变成什么样,相对来说个人的力量显得多么渺小。”

奉公守法

【释义】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赵奢列传》。

赵奢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计谋过人,作战勇敢,是一位常胜将军,而且战功赫赫。因而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奢的话使得赵胜汗颜不己,认为自己与赵奢相比显得很渺小,因而他没有发怒,反而很高兴,为发现一个人才欢喜,他把赵奢举荐给赵惠文王,赵奢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

奔走相告

【释义】人们奔跑着互相转告重要消息。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鲁语下》。

鲁昭公元年,在虢国召开了一次会盟,参加的国家有:楚、齐、蔡、郑、晋等11国。

鲁、郑、蔡的大夫们先到,聚在盟坛下闲聊。正说话间,南边车声隆隆,尘士飞扬。尘土过处,现出“楚”字旗号,一辆白玉黄金为饰、毂画五彩、朱漆华盖的驷车停了下来。“贰车”先从车侧跳下,伸手搀扶主人下车。但见楚国盟使头戴法冠,朝服缀珠佩玉,手拥信圭,缓缓下得车来。

楚使才立定,车侧闪出两员身材魁梧、手执金戈的武士,叱喝一声,为楚使在前开路。

鲁卿叔孙豹说:“这是楚国令尹、楚恭王的庶子熊虔。楚国是大国,他的盟使气派够大的了。可是,这般张罗,却超出了卿士的级别,倒像是国君来会盟一样。”

可是蔡国盟使公孙归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楚国既然是个强国、大国,再加上楚国公子文为令尹,规模超出一般是可以谅解的。

叔孙豹说:“不能这样说。天子出巡,有‘虎贲’百人,在前后左右急步快走作护卫;诸侯出巡,有‘旅贲’执戈拥盾,守候在车旁;大夫出行,则配置‘贰车’副手一人,帮助处理公务;最低级的士出行时只安排‘陪乘’一人,任务是‘告奔走’,只能在宾主间奔走,将信息相告,起传话作用,身为令尹的熊虔,处事应该考虑周详。依我看,卿相一级的盟使,却摆出国君的排场,这个人心怀不测啊!”

果不其然,最终熊虔谋反,杀了登位的楚康王太子自己做了楚国的国君。

后来,“告奔走”演化为“奔走相告”的成语。

咄咄逼人

【释义】咄咄:叹词,使人惊诧和感叹的声音。形容盛气凌人,令人十分难堪。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一日,在一棵老树下坐着三个人,他们是桓玄、殷仲堪、顾恺之。他们正海阔天空地谈话。桓玄说:“我们现在做个游戏吧,每人咏一句诗表达‘了结’如何?”

顾恺之脱口而出:“火烧平原无遗燎。”(大火烧平原,灰烬都没了。)

桓玄摇头晃脑,接着说:“白布缠棺竖旒。”(白布缠柏材,飘起招魂幡。)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投鱼归深渊,放鸟飞长空)。他吟完又说:“现在换个主题吧,表现‘危险’。”

话音刚落,桓玄一马当先,双手比划着说:“矛头淅米剑头炊人。”(脚踩矛尖淘米,蹲在剑头上烧饭。)

殷仲堪有意装出苍老的样子,慢吞吞地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百岁老翁颤巍巍,手攀枯枝嘎嘎地响。)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井上辘轳转,卧着婴儿。)

这时,殷仲堪部下的一个参军坐在旁边,吟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瞎子骑上瞎马,深夜驰近深渊。)

听了这句,仲堪大叫:“咄咄逼人,叫人好难受啊!”

大家都向有声音的地方望去:原来殷仲堪的参军只有一只眼睛。

咄咄怪事

【释义】咄咄:惊讶。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殷浩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的后代。他爱好广泛,擅长玄学和论辩,名扬四方,但他一直隐居不出。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赶任就职。

殷浩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攻击他。结果,他被贬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作写字的模样。旁人暗中观察,他写的老是“咄咄怪事”四个字,它的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后来有人推敲说,他是心里不平衡才这么做的,以此来消除怨恨。

易如反掌

【释义】易:容易。反掌:翻一下手掌。本指容易得像翻转一下手掌那样。形容做事情不费力气,容易成功。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一直十分佩服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婴。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晏婴则以知人善任而着称,他辅佐齐景公、施仁政,使齐国逐渐强盛。为此,公孙丑非常希望老师孟子也成为像管仲、晏婴一样的人。

有一天,公孙丑来见孟子,恭敬地请教孟子说:“老师,您如果在齐国当政,是否也可以像管仲、晏婴一样建功立业?”

孟子听后很不高兴,他皱着眉反问公孙丑:“你为什么拿我与他们相比呢?齐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只要稍加治理,实行仁政,那么统一天下就会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

公孙丑看了一下手,又看了一眼老师,若有所思地点头说道:“老师,我明白了。”

明哲保身

【释义】明哲:明智,通达事理。明智的人不参与危及自身的事。即只求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霖民》。

毗吉甫是周宣王时的一名大臣,当时他担任尹官,史称尹吉甫。

当时,西北方和南方的一些部族经常进犯西周的领地。周宣王就派尹吉甫和另一个大臣仲山甫一起去征讨。尹吉甫在和仲山甫共事的过程中,发现仲山甫很有才能,对周宣王赤胆忠心,因而对他十分钦佩。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尹吉甫和仲山甫同心协力,为抵御外族入侵,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以防御外族的入侵。仲山甫接受王命后,尽管知道齐地十分艰苦,筑城的任务十分艰巨,还是毫不犹豫地动身去了。

临行之前,尹吉甫写了一首名叫《霖民》的诗送给仲山甫,赞美他的道德和才能。诗中有四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意思是说,仲山甫是一个深明事理的人,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康、太平;又能日夜操劳、毫不懈怠,兢兢业业地忠于君王。

后来,人们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中,引申出成语“明哲保身”。这个成语原来是褒义,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危及自身的事。但在使用过程中语义逐步转化为贬义,用以形容只想自己,不顾他人和集体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行为。

明察秋毫

【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原意比喻只能看到小处,不能看到大处。现在一般表示人很精明,对很小的事情也能察看得清清楚楚。

【出处】春秋·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很关心齐桓公和晋文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称霸的目的的,于是就问孟子,而孟子却与他说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问:“那需要怎样的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百姓的生活安定了,天下才能统一。这是什么力量都抵御不了的。”

“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可以。”

“你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不忍心杀一条发抖的牛,而下令用一只羊来代替。这样的善心就足以统一天下了。百姓都认为您吝啬,而我知道您是不忍心。不过,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他们怎么能体会到你的真正用心是出于仁爱呢?其实从怜悯无罪被屠宰的牲畜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又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又说:“有人向大王报告说,‘我力大无比,可举起3000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把秋天鸟兽新长的绒毛的末梢看得清清楚楚,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当然不能相信。”齐宣王马上回答说。

“您的好心使禽兽沾光,而不能使百姓得到实惠。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没见到一车柴草,是没有用眼睛去看的缘故;百姓得不到安定的生活,是您不愿施恩惠的缘故。所以,您不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您不愿意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忠言逆耳

【释义】对自己有利的话语听起来都觉得不顺耳。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