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10

第10章 妇科生殖系统炎症方(9)

【经验体会】慢性盆腔炎多属正衰邪盛,经脉凝涩,血行不利,气结于中,痰、血、气相结而为癓瘕。本方选用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散结;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经止痛;鸡内金健脾化瘀消积;花粉、知母化痰清热;山药补肾健脾,匡扶正气,使邪去正不伤。诸药合用,共奏消瘀化积、活血止痛之功。

【方剂来源】杨锦瑞.棱莪七味散治疗慢性盆腔炎135例.吉林中医药,1986,(6):16.

4.妇科七号片

【药物组成】败酱草50g,黄芩、苡仁、赤芍各30g,柴胡、川楝子、陈皮各15~20g。

【治疗方法】按上比例,制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药0.35g(由锦州中药厂生产)。每次服药5片,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7~10天复诊1次,每月内诊1次。连续观察治疗1~3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本文347例,临床均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均有下腹痛、腰骶痛、白带多等症状,妇科检查有子宫压痛、活动受限及炎性包块等。中医辨证,有湿热证候(无明显虚寒表现)。随机分为药物组(服妇科七味片)和对照组。结果:药物组303例,治疗1~3个月后,有效295例(97.4%),显效以上209例(69.0%);对照组44例,有效22例(50%),显效仅6例(13.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本组病例是在8所医院内治疗观察,各医院的疗效,痊愈、显效率在56.7~76.7%之间,有效率在92~100%之间,表明该片的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经验体会】本方系从《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中得到启示,经反复筛选而后研制成功的。全方将清热利湿、化瘀止痛、健脾疏肝之法融于一炉,具有祛邪而不伤正之效,而热清、湿去、毒解、瘀化,则本病三大症状自可得以减轻或消除。经研究证实,本方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对于减少炎症局部渗出及组织增生有明显作用,并有一定抑菌作用,且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对炎性包块有较好的消除作用。

【方剂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教研室.妇科七号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附347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6,(8):31.(注:本方剂量由笔者所加)

5.抗炎Ⅰ号方

【药物组成】败酱草6000g,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000g,制乳香500g,炒延胡索2000g。

【治疗方法】将上药浓煎2次,取澄清液浓缩至4000ml,过滤后加入砂糖6000g,苯甲酸钠适量,搅拌和匀,分装168ml1瓶,100℃蒸汽灭菌1小时。对照组使用本院协定处方“抗炎Ⅰ号”。全部病例按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日服药3次,每次25ml,10天为1疗程,连续观察治疗1~3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祛瘀止痛。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观察对象均为已婚妇女。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57岁。治疗组365例,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365例,痊愈85例,显效194例,好转73例,无效13例;对照组45例,显效7例,好转16例,无效22例。两组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据观察,妇科抗炎Ⅰ号对病情轻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均有良好疗效。一般服用1个疗程即可见效,如要提高痊愈率和显效率,以服用2个以上疗程为宜。

【经验体会】妇科抗炎Ⅰ号既能清热化湿,祛瘀止痛,又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有利于对增生及粘连部分结缔组织的软化和吸收。方中败酱、红藤善治内痈,长于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制乳香、炒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蒲公英、地丁草清热解毒利湿。全方配伍严谨,恰中湿热为主兼瘀之病机,融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于一炉,起到了祛邪而又不伤正之功效。

【方剂来源】濮瑛.妇科抗炎Ⅰ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附480例临床分析.浙江中医杂志,1992,(11):496。

6.益气化瘀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15~30g,失笑散15g(包),红藤30g,桃仁、红花、丹皮、枳实、制大黄各10g,生苡仁30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一般服10~20剂即可取效。

【功效主治】本方益气扶正为主,佐以化瘀清热。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本组116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86例,以益气化瘀汤治之,结果痊愈43例,显效26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98.8%;乙组30例,以上方去黄芪治之,痊愈7例,显效9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处理,甲组疗效优于乙组,表明加用黄芪能提高疗效。

【经验体会】①正气不足,瘀热互结是本病关键,故治应益气扶正为主,佐以化瘀清热。以往未见益气扶正报道者,恐被妇人贵于“血盛气衰,是谓之从”之陈言所固。认为今之妇人,血常不足,气非有余,概言妇人血虚气盛,与临床现状不尽相符。对慢性盆腔炎尤当抓住正虚之本。②黄芪有增加疗效的作用。有人将慢性盆腔炎视为痈疾,以消痈药治之有效。本病特点多为瘀、热、湿三邪内陷冲任胞宫。因正气无力驱邪外出,导致进不能起发,退不能溃破,形成缠绵难愈之肿疡。黄芪除益气以驱邪外出外,且可治痈疽。从本文两组分析,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在清化瘀热为主的辨证治标基础上,加益气扶正托毒之黄芪,确能增强疗效。

【方剂来源】尚云.益气化瘀治带汤治疗慢性盆腔炎116例,中国医药学报,1988,(2):41.

7.妇炎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败酱草、附子、土茯苓、蚤休、全虫、琥珀、白芷、丹参各适量。

加减变化:气虚加太子参、黄芪;炎性包块加山甲、鳖甲、皂刺;肾虚加山茱萸;子宫肌瘤加山甲、鳖甲、皂刺、山慈菇。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经化湿、行瘀通络,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用本方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其中痊愈20例,好转3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

【经验体会】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炎症的总称。从临床上看,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是少腹或小腹疼痛,白带量多或黄色,腥臭,终日绵绵,久之可导致月经不调、瘕瘕、不孕等,对妇女健康危害极大。由于慢性炎症,患者服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后效果不佳。从中医辨证来看,慢性盆腔炎以寒湿血瘀型多见,故以本方治疗,每获良效。

【方剂来源】韩桂茹.妇炎汤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临床观察.天津中医,1989,(6):16.

8.理冲汤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三棱、莪术、鸡内金各15g,白术、山药、知母各10g,花粉20g。

加减变化:腹痛畏寒者加干姜、桂枝各10g;胸胁少腹痛者加元胡15g,郁金20g;腹泻者减知母,加白芍20g;发热、带下量多色黄气臭者,加白蔹、败酱草各50g;病程长,包块坚硬者加□虫15g,水蛭10g,或以□虫、水蛭各2.5g,共为细末,汤剂冲服;服药后觉口干内热者,加生地25g,天冬20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2次空腹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本方益气化瘀。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本组慢性盆腔炎51例,经用理冲汤治疗后,痊愈18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治愈率为35.3%,总有效率为96%。

【经验体会】①理冲汤中参、芪、术等益气健脾,增强抗病能力;三棱、莪术、内金行气活血化瘀,使滞气得行,瘀血得化;知母、花粉,既防参芪过热,又能养阴散结。方中参芪之扶正,使攻邪而不伤正气,且能增强攻邪之力。全方共奏益气化瘀之功。②一般认为棱、莪多用久用可破气破血,但本组量虽大,亦未见明显副作用,这可能与参芪并用有关。③据观察,月经量多者,用药后经量减少,而经量少者,用药后经量增多,渐趋正常,本方是否有双向性调节经量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

【方剂来源】王耀廷.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51例小结.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14.

(二)慢性盆腔炎通治方(外治方)

它是通过外治(包括药物外敷、中药保留灌肠、离子导入等),对慢性输卵管卵巢炎、慢性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均具有一定功效的方剂(或方法)。本节选介外敷消化膏、离子导入方等以外治为主的有效方剂共10首。同时亦提倡内外合治,以提高治疗效果。

1.外敷消化膏

【药物组成】炒干姜30g,草红花24g,肉桂15g,白芥子、胆南星各18g,麻黄、生半夏、生附子各21g,红娘子、红芽大戟各3g,香油5斤。将上药用香油炸枯去渣,然后按每斤兑入章丹240g,即成膏油,再按每一斤半油兑入麝香4g,藤黄面30g摊成膏药,大膏药每张重6g,小膏药每张重3g。

【治疗方法】下腹部痛为主者,用小膏药微火温化后贴归来穴、水道穴,两侧穴位交替使用;以腰痛为主者,贴命门、肾俞、气海俞、阳关;以腰骶坠痛为主者,贴关元俞、膀胱俞、上髎、次髎穴;有炎性包块者,用大膏药贴敷于局部皮肤上。一般夏季每12小时换药1次,冬季2天换药1次,12次为1疗程。逢月经停用。

【功效主治】温肾助阳,散寒祛湿,活血化瘀。主治慢性盆腔炎症。

【临床运用】本组病例301例,近期痊愈81例,显效130例,好转7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93.68%。追访1年情况,本膏药止痛效果显着,大部分病例平均用药10天左右下腹部疼痛、腰痛即明显好转。238例治疗前有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治疗后157例平复或好转;43例炎性包块者,治疗后18例完全消失,25例明显缩小;继发不孕56例,治疗后16例怀孕;原发不孕11例,治疗后4例怀孕;月经周期紊乱78例,治疗后49例恢复正常;127例白细胞异常,49例分类异常者,治疗后分别有123例、43例恢复正常。

【经验体会】经明确诊断的301例慢性盆腔炎运用外敷消化膏穴位外贴治疗,追访1年,各病症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失和好转,甚至怀孕。在实验室观察方面,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浆粘度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机体吞噬细胞的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别;在B超观察和对微循环的影响方面,与治疗前比较,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本方具有调动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局部组织代谢和营养,从而加快局部组织韵修复与自生,起到消炎散肿、止痛的作用。

【方剂来源】①刘琨,等.消化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30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3):2.②刘琨,等.消化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4,(1):38.

2.外熨消癓散

【药物组成】①外用方:血竭5g,乳香、没药、白芥子、莱菔子各30g,桃仁、红花、麻黄、小茴香各15g,附子、吴茱萸各45g,冰片10g,炒食盐90g。

②口服方:寒湿凝滞型:当归、川芎、云苓、白术、泽泻、桂枝各9g,赤芍、鱼腥草各18g,乌药6g,刘寄奴12g。湿热瘀阻型:当归、川芎、云苓、白术、泽泻各9g,自芍18g.鸡血藤12g,白花蛇舌草、公英各18g,刘寄奴、车前子各12g。

【治疗方法】①外用方除冰片,其余均捣为粗末,取醋1000ml于铁锅内煎沸后加入食盐煮10分钟,加入药末,煎炒至半干后取出,晾1天,加入冰片和匀,装入30×20cm。布袋内。晚睡前或午休时把药袋放置于小腹部,上压热水袋热敷,每日1~2次,每次热熨30分钟,1月为1疗程。一袋药可热熨3月。②口服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隔2天服药2剂,10剂为1疗程,经期停药。

【功效主治】活血行滞,逐瘀破积。主治慢性盆腔炎。

【临床运用】观察对象为20~51岁。病程1年以内47例,1~5年71例,6~10年33例。经治疗170例,寒湿凝滞型131例中,痊愈67例,显效47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湿热瘀阻型39例,痊愈2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

【经验体会】170例慢性盆腔炎用消瘢散外熨合当归芍药散内服,有效地改善全身及局部血循环,促进盆腔炎症病灶消退及慢性增生性病变的吸收,以达消癓散积止痛之目的。

【方剂来源】赵景明,等.消瘢散外熨合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170例小结.山西中医,1992,(2):24.

3.离子导人方

【药物组成】①湿热瘀结型方:银花、连翘、蒲公英各30g,当归20g,白芍、川芎、紫花地丁、黄柏、丹皮、白芷、黄芪各10g。

②寒凝气滞型方:黄芪30g,丹参20g,党参、赤芍、红花、香附、桂枝各10g,益母草、川续断、玄胡各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