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于秦耳[1]。请一切逐客[2]”李斯议亦在其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3]。昔穆公求士[4],西取由余于戎[5],东得百里奚于宛[6],迎蹇叔于宋[7],来丕豹、公孙支于晋[8]。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9]。孝公用商鞅之法[10],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11],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2],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3];北收上郡[14];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5];东据城皋之险[16],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7],废穰侯,逐华阳[18],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9],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20],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21]。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2],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23],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4]、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5],而随俗雅化[26]、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7],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8],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29]。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30]。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31],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
[1]游间:游说离间。[2]客:指“客卿”。他国人在本国做官,称为客卿。[3]过:错。[4]穆公:春秋秦君,在位39年。[5]由余:春秋晋人。逃到西戎,戎王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所用。献策攻戎,开境千里,使穆公称霸。[6]百里奚:春秋楚人。曾为楚人奴隶,秦穆公闻其名,以五羖(公羊)皮赎他,用为相。[7]蹇叔:春秋时人,居宋,穆公迎为大夫。穆公出兵袭郑,蹇叔谏阻,不听。秦军为晋军在殽地击败。[8]丕豹:春秋晋人,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因奔秦,穆公用为大夫。公孙支:秦人,游晋,后归秦,穆公用为大夫。荐孟明于穆公,为人所称。[9]并国二十:指用由余而攻占的西戎20部落。[10]孝公:战国秦君,名渠梁。在位24年。商鞅:即公孙鞅,战国卫人,仕魏为中庶子。入秦,说孝公变法,为左庶长。定变法令,废井田,开阡陌,倡农战,使国富兵强。封于商,称商君。孝公死,为惠王所杀。[11]获楚魏之师:商鞅率兵攻魏,虏公子卬,大破魏军。魏献河西地于秦。商鞅获楚师事不详。[12]惠王:秦孝公子,名驷。用张仪为相,使司马错灭蜀,又夺取楚汉中地六百里,始称王,在位27年。张仪:战国魏人,与苏秦同师鬼谷子,同为纵横家。[13]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张仪与司马错争论,张仪主张取三川,司马错主张取蜀,惠王用司马错取蜀。当时张仪为相,故归功张仪。惠王死,武王立。命甘茂取宜阳,通三川,也归功张仪。三川,东周以伊水、洛水、黄河为三川。巴蜀,指今四川省。[14]北收上郡:惠王十年,魏向秦献上郡(今陕西省北部)十五县。[15]南取汉中:惠王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汉中,今陕西南部。九夷:楚地的各种夷族。鄢郢:在今湖北宜城县。[16]城皋:在今河南。[17]昭王:战国秦武王弟,名稷。用范雎为相。[18]穰侯:魏冉,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昭王即位,年少,宣太后用冉执政,封为穰侯。华阳:宣太后弟,封华阳君。[19]内:同“纳”。[20]昆山:即昆冈,出宝玉,在于阗(今属新疆)。随和之宝:相传春秋时随侯救了受伤的大蛇,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称随珠。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剖璞得宝玉,琢为璧,称和璧。明月之珠:即夜光珠。[21]太阿:宝剑名。纤离:良马名。翠凤之旗:用翡翠羽毛作成凤形装饰的旗子。灵鼍(tuó)之鼓:用扬子鳄皮制成的鼓。[22]说:通“悦”。[23](juétí):北方良马。[24]下陈:站在后列。[25]宛珠之簪:用宛(今河南南阳县)地的珠来装饰的簪。簪,定发髻的长针。傅玑之珥:装有玑的耳饰。玑,不圆的珠。阿缟:东阿(在今山东)出产的丝织品。[26]随俗雅化:随着世俗使俗变为雅。[27]搏髀(bì):拍大腿以节歌。[28]郑卫桑间:《礼·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桑间,卫国濮水上的地名。以上指当时民间的音乐。韶虞武象:韶是虞舜时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的乐舞,故称武象。以上指当时的雅乐。[29]五帝:《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顓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30]黔首:以黑巾裹头,指平民。业:立功业。赍(jī):给。[31]雠:通“仇”,仇敌。
简析
本篇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战国末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想用它来阻挡秦国向韩国出兵。事情被秦人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因此他写了这封《谏逐客书》来劝谏秦王。
[西汉]司马迁太史公曰[1]:学者多称五帝,尚矣[2]。然《尚书》独载尧以来[3],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4],荐绅先生难言之[5]。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6],儒者或不传[7]。余尝西至空峒[8],北过涿鹿[9],东渐于海[10],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11],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12]。予观《春秋》、《国语》[13],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14],顾弟弗深考[15],其所表见皆不虚[16]。《书》缺有间矣[17],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18]。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19]。
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2]尚:久远。[3]《尚书》:主要记载商、周帝王的言论和文告,同时也有东周、战国时代人根据传说编造的虞、夏史事的记载。[4]雅驯:正确可信。雅,正确。驯,通“训”。这里说得通、合理的意思。[5]荐绅先生:这里指有地位的人。荐绅:即搢绅。古代官员上朝把手里拿着的手板插在腰上。称为“搢绅”。[6]《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是《大戴礼》和《孔子家语》中的篇名。[7]或:有的人。[8]空峒:也写作“崆峒”,在今甘肃平凉西。[9]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10]渐:入,到。[11]长老:年长的人。[12]古文:指《尚书》、《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用上古文字写成的古籍。[13]予:我。《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国语》: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史。[14]章:明。[15]顾:但。弟:通“第”,只是。[16]见(xiàn):通“现”。[17]有间(jiàn):指年月长。[18]轶(yì):通“佚”,散失。[19]著为本纪书首: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史记》全书的开头。
简析
本文记述的是传说中上古五个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文中也告诉我们,司马迁对史料进行考订,并以审慎的态度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研究,选择了他认为是信实可靠的部分,才写成了《五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