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古人一起吟诵古文
47685400000019

第19章 治安策(节选)(2)

[1]树国:建立诸侯国。[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3]被:遭受。[4]爽:伤败,败坏。[5]安上而全下:指稳定中央政权,保全黎民百姓。[6]亲弟:指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谋为东帝:《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长“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刘长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在长安的东方。刘长谋反后被废死。[7]亲兄之子:济北王刘兴居,他是汉文帝之兄刘肥的儿子。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8]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9]春秋:指年龄。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10]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11]莫大:最大。十此:10倍于此。全句意指吴王等诸侯的实力,要比前述亲弟、亲兄之子大得多。[12]大国之王:指较大的封国的诸侯王。[13]傅: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辅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诸侯国的行政长官。[14]冠:20岁。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标志已成年。天子、诸侯则在20岁时加冠。[15]称病赐罢:被以衰病为由罢免。[16]丞尉:县官。“丞尉以上”泛指诸侯国之官吏。徧:同“遍”。[17]尧舜:上古传说中的圣明之君。[18]黄帝:古史传说中的上古帝王。[19]熭(wèi):晒,晒干。两句比喻机不可失。二句见《六韬》太公之语,《六韬》是一部讲兵法的书。[20]此道:即前引黄帝话中的道理。顺:遵循。全安:下全上安。[21]堕:毁弃。骨肉之属:指同姓诸侯王,他们都是皇帝的亲属。抗:举。刭:割头颈。[22]季世:末年。[23]以危为安:把危险变为平安。[24]齐桓: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曾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25]匡:匡正,挽救。[26]以上三句的假设是说,如果文帝处于齐桓公的地位(没有天子之位,没有有利的时机,没有天助),便一定不能成为霸主。[26]曩时:从前,以往。[27]“淮阴侯”八句:淮阴侯即韩信,汉朝建立时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因谋反为吕后所杀;黥布即英布,汉初封为淮南王,彭越汉初封为梁王,都因谋反被刘邦所杀;韩信指韩王信,战国时韩国的后代,汉初封韩王,后投降匈奴反汉:张敖,汉高祖刘邦的女婿,汉初诸侯王赵王张耳的儿子,袭封赵王,后因与赵丞相贯高谋刺刘邦的事有牵连,改封平宣侯;卢绾(wǎn),汉初封燕王,后叛逃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中;陈狶(xī),汉初任诸侯国代国丞相,后反汉,自立为赵王,被杀。这些人都为异姓诸侯王。[28]亡恙:无病。亡,同“无”。[29]殽乱:混乱。殽,同“淆”。[30]高皇帝:即汉高祖刘邦。并起:一齐起兵反秦。[31]仄室:侧室。豫:预。席:凭藉。文帝刘恒自称高皇帝侧室之子,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刘恒以代王入为帝。这里以刘邦同文帝比。[32]中涓:皇帝的亲近之臣。刘邦起兵时,任命曹参为中涓,周勃等亦曾为中涓。[33]舍人:门客。樊哙等曾为刘邦舍人。[34]不逮:不及。[35]膏腴:肥沃。王(wàng):封王,动词。[36]渥:优厚。[37]角:竞争、较量。臣之:使他们臣服。[38]诿:推诿,推托。[39]疏:疏远。指相对于亲戚而言,韩信等都是异姓王。[40]亲者:指同姓诸侯王。[41]“假令”七句:悼惠王,刘肥,刘邦子,封齐王;元王,刘交,刘邦弟,封楚王;中子,刘邦子如意,封赵王;幽王,刘邦子刘友,封淮阳王,后徙赵;共(gōng)王,刘邦子刘恢,封梁王;灵王,刘邦子刘健,封燕王;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厉是谥号。[42]布衣:平民百姓。昆弟:兄弟。句意说同姓诸侯王并不把君臣之义放在眼里,只是以平民兄弟的关系看待文帝。[43]帝制:指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44]爵人:封人以爵位。二句所写封爵、赦死罪,都是应属于皇帝的权力。[45]黄屋:黄缯车盖。皇帝专用。[46]圜(huán)视而起;向四方看。圜,围绕。起:发生骚乱。[47]冯敬:汉初御史大夫,曾弹劾淮南厉王长。[48]谁与:与谁。领:治理。[49]效:结果。[50]负强而动:凭恃强大发动暴乱。[51]其所以然:指导致这种局面的分封制度。[52]袭:沿袭。这句暗指吴王刘濞。[53]征:征象,兆头。[54]移:改变。这里有趋向的意思。[55]坦:春秋时人名,以屠牛为业。[56]芒刃:锋刃。顿:通“钝”。[57]排:批,分开。理:肌肝之文理。解(xiè):通“懈”,四肢关节、骨头之间的缝隙。[58]髋(kuān):上股与尻之间的大骨。髀(bì):股骨。髋髀泛指动物体中的大骨。[59]斤:砍木的斧头。斤、斧在这里作动词用。[60]婴:施加。[61]迹:追寻。迹前事,总结历史的经验。[62]胡:匈奴。[63]因:凭借。资:资助,供给。[64]用梁:利用封为梁王的势力。[65]长沙:长沙王。汉初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子孙世袭。在:同“才”。只。二万五千户,指长沙王所统治的户数。[66]完:保全。[67]势疏:与皇帝关系疏远。[68]樊:舞阳侯樊哙。郦:曲周侯郦商。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69]以:同“已”。[70]信:韩信。越:彭越。伦:辈。彻侯:爵位名,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又改为列侯,只享受封地的租税,不问封地行政,也不一定住在封地。[71]菹醢(zūhǎi):把人杀死剁成肉酱。[72]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诸侯国而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73]使以义:使之遵守朝廷法纪。[74]辐(fú):车轮中连接轮圈与轮轴的直木。辐凑,归聚。[75]细民:平民。[76]割地定制: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77]举使君之:让他们去做空置的诸侯国的国君。[78]削颇入汉者:诸侯王有(因犯罪)而被削地由汉朝中央政府没收的。颇:大量。因被削之地可能在诸侯国的中心地带,所以下文有“为徙其侯国”的做法。[79]为徙其侯国:把这个侯国迁往他处。[80]数偿之:照数偿还。即将被没收的土地还给他们。[81]“一寸之地”四句:意为天子多封王并非与各诸侯王争利,而是为了稳定国家。[82]莫虑不王:不愁不做王。[83]倍畔:背叛。倍,同“背”。[84]利几:人名,项羽部将,降汉被封为颍川侯,后反叛被杀。[85]柴奇、开章:人名,两人均参与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为之出谋划策。[86]乡:向。[87]赤子:婴儿。这里指年幼的皇帝。句意说即使初生的婴儿继承帝位,天下也仍然太平。[88]植:扶植。遗腹,遗腹子。句意说让没有被皇帝亲自立为太子的儿子继承帝位。[89]朝:朝拜。委裘:亡君留下的衣冠。句意说旧君已死,新君未立,把亡君的衣冠放在皇座上接受朝拜。一说,谓幼君不胜礼服,坐朝则委裘于地。[90]五业:指上文所说的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91]谁惮:惮谁,顾忌什么。谁,何。[92]瘇(zhǒng):腿脚浮肿。[93]胫:小腿。要:腰。[94]指:脚趾。股:大腿。[95]平居:平时。信:伸。[96]搐:抽搐。[97]亡聊:无所依赖。两句意为一两个肿着的脚趾一抽搐,就害怕整个身体支撑不住。[98]锢疾:积久不易治的病症。[99]扁鹊:人名,春秋战国时的名医。[100]跖(zhí)戾:脚掌扭折。[101]元王: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元王之子,楚夷王刘郢客。[102]今之王者:指楚王刘戊。[103]惠王: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子。[104]今之王者:指齐共王刘喜。[105]亲者:指文帝的子弟。[106]疏者:指从弟、兄子之子。偪:同“逼”。[107]“可痛哭者”两句:贾谊《治安策》开首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以长叹息者六……”这里节选的一大段,就是“可为痛哭者一”。

简析

西汉初年,对韩信、陈狶等诸侯的叛乱的镇压,沉重地打击了异姓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但到汉文帝时,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仍然很大,力量很强,直接威胁着西汉朝廷的安全。贾谊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了汉初反分裂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暂时的安定只是表面现象,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他进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等事件,证实了贾谊的预见。文章气势磅礴,以理服人,是论说文的典范。这里的《治安策》是节录。

[西汉]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当其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15],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18],履丝曳缟[19]。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0],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21],得以拜爵[22],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23]。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24],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25],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26],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27],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28],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释

[1]食(sì)之:给他们吃。“食”作动词用。[2]衣(yì)之:给他们穿。“衣”作动词用。[3]道:途径。[4]捐瘠(jí):被遗弃和瘦弱的人。捐,抛弃;瘠,瘦。[5]不避:不让,不次于。[6]地著(zhuó):定居一地。《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7]廪(lǐn):米仓。[8]牧:养,引申为统治、管理。[9]石:重量单位。汉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10]弗胜:不能胜任,指拿不动。[11]长(zhǎng):养育。[12]政:通“征”。虐:王念孙以为当作“赋”。[13]改:王念孙以为本作“得”。[14]倍称(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称,相等,相当。[15]贾(gǔ):商人。[16]奇(jī)赢:利润。奇,指余物;赢:指余利。[17]阡陌(qiānmò)之得:指田地的收获。阡陌,田间小路,此代田地。[18]乘坚策肥:乘坚车,策肥马。策,用鞭子赶马。[19]履丝曳(yè)缟(gǎo):脚穿丝鞋,身披绸衣。曳,拖着。缟,一种精致洁白的丝织品。[20]乖迕(wǔ):相违背。[21]县官:汉代对官府的通称。[22]拜爵:封爵位。[23]渫(xiè):散出。[24]损:减。[25]车骑马:指战马。[26]大用:最需要的东西。[27]五大夫:汉代的一种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级中属第九级。凡纳粟四千石,即可封赐。[28]擅:专有。

简析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实施了重农抑商、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的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了这篇奏疏,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