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与哲人一起思考哲学
47698600000002

第2章 道家

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对道家思想和学说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老子巨石像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糅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道的哲学即在阐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的无定限、无执著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任性逍遥地顺遂人生。

发展与传播

轩辕黄帝像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流行,象征五行之主,同时又是华夏始祖的黄帝,成为兵家、法家、阴阳家、神仙家乃至儒家崇拜和依托的对象。《庄子》书中多处以黄帝为寓言中的高人。战国末年,老子学说与黄帝崇拜相结合而形成黄老之学,它标志着道家思潮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它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从广义上讲,凡秦汉时期的道家思潮,皆可称为黄老之学;从狭义上讲,只有正式托名于黄帝、老子的学说,才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汉书·艺文志》记载的《黄帝书》有《黄帝四经》、《黄帝铭》和《黄帝君臣》。它们是战国时人假托黄帝所写的,内容与《老子》相近,但后来都失传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书中思想属于道家,也兼采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玄学是以道学的典籍《老子》、《庄子》和《周易》(谓之“三玄”)为本,综合儒道而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

玄学衰落之后,道家思想仍是余绪未绝。从隋唐及其之后注释《老子》、《庄子》者的数量之众,可窥见一斑。

李贽像不过,隋唐之后,道家的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它主要是在道教的阵营中蓬勃发展。道教学者通过对于老庄思想的阐释和发挥来建立其宗教理论。于是,有了隋唐时期的道教重玄学和宋元明清时期的道教内丹心性学理论出现的局面。

道家的后期存在,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道家思想渗透在别家学术思想体系之中。如道家学说对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形成影响尤大。宋明时期的佛教力倡佛儒道三家合流,其中的道就是指道家和道教。

第二,从历代异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可看到道家批判精神的影子。如晋代鲍敬言之无君论;明代李贽之童心说,何心隐之育欲说,汤显祖之至情论;清代唐甄之破崇论,袁枚之性灵论等,都与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关。

第三,历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道家的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的美学思想史、绘画史、文学史以及书法、雕塑、音乐等,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道家精神。

第四,历代隐士或失意文人也援取道家思想,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的《感兴》、《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等,都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言,但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人生智慧,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的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根本。

庄子像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认识能力、身体能量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一书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动乱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分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有无之别。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他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为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著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