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纳(约公元1225年—公元1274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
托马斯相信上帝所给予人类的启示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的启示和特别的启示。一般的启示可以透过观察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而获得,这样的观察可以透过逻辑思考而获得重要的结论。托马斯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虽然人可以透过对一般启示的逻辑思考认知到上帝的存在,但有一些其他知识是要透过特别的启示才能得知的。在托马斯看来,耶稣基督显示了上帝的存在便是特别的启示之一。
启迪人生的经历
幽禁“托钵僧”
1244年,在意大利通往巴黎的大道上,几位身着白袍和黑色外套的托钵僧人,紧紧地簇拥着一位也是托钵僧打扮的青年人,急速地向前奔走。他们行踪诡秘、昼夜兼行,仿佛是一群黑色的幽灵。走到哪里,哪里就掠过一阵不安的骚动。要知道,那几位托钵僧人是大名鼎鼎的多米尼克会的修士。该会的宗旨就是“铲除异端,消灭邪恶,宣讲信仰,培养道德”。它在异端裁判中所实施的恶行,使人无不谈虎色变,不寒而栗。
被劫持的青年一直在倔强地反抗,他对这群骑士中的两位哥哥愤怒地抗议:“看在上帝的名义上,你们想干什么?”“凭着上帝的名义起誓,我们想使你的头脑清醒一点,迷途知返,不让你任性胡为,辱没了阿奎纳家族的声誉。”两位哥哥回答。
“你们要知道,我是以四海为家的托钵僧人,你们没有权利干涉我的行动。”他高声争辩着,但是无济于事。他挣扎着,可是寡不敌众。终于在哥哥的暴力挟持下,被押送到洛卡塞卡城堡里幽禁起来。
托马斯·阿奎纳像这位被劫持的青年人就是托马斯·阿奎纳。他是意大利贵族兰道夫伯爵的第七个儿子,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甥。
原来,托钵僧人和一般教士虽然都是上帝的奴仆,以信奉、服从、献身、禁欲为人生的价值目标,但是他们二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活动方式却有天壤之别。一般僧人是封建社会上流阶层的一种荣耀职业,是贵族子弟发迹的必经之途,由此可以爬上高级神职人员的显赫地位,身负上帝的使命,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而托钵僧人则是新出现的,与穷人为伍,以乞讨为生的巡回传教士,他们行为乖张,地位卑贱,身负宣传“清贫福音”的使命,却要忍受人世的全部苦难。
父亲不能想象贵甲天下的豪门之子竟像托钵僧那样鹑衣百结、赤足袒臂,非常愤怒。母亲吓呆了,情急中她恳求教皇,把儿子从“堕落”的幻梦中拯救出来。那不勒斯主教慨然应允,然而托马斯却无动于衷,仍然我行我素,并负气地逃离了家庭。于是,在通往巴黎的大道上演出了前述的劫持悲剧。
在幽禁的日子里,矢志拯救众生的托马斯面临着一场“拯救他灵魂”的家族战争。老伯爵恩威并施,想打消他出家的念头。托马斯矢志不渝。最后,老伯爵只得作出让步:“你坚持要过寺庙生活,我也没有办法,不过请你答应我最后一个请求:为了顾全家族的体面,你就去做基度山修道院院长吧!”可是托马斯十分执拗,他一口回绝:“我不愿当领袖,只愿一生做主耶稣最卑贱的信徒。”
母亲泪眼蒙胧,泣不成声地规劝他说:“亲爱的孩子,你要记住自己的皇家血统。你又怎么忍心撇下母亲,去过那卑贱的生活呢?”伟大的母爱拗不过他对上帝悲壮的专情,母亲含泪离开了。
孔武有力的兄弟们疾言厉色地训斥,拳棒交加地威逼,但托马斯仍岿然不动。父亲的威严,母亲的慈泪,兄长的暴力,都没有使托马斯动摇和屈服。他反而深深地沉浸在耶稣受难于十字架的悲壮激越的情感体验中,升腾起为信仰献身的决心。在幽静无聊的古堡中,他身着托钵僧人的白袍和黑色外套,读基督圣典和亚里士多德的名著,体味遥远而神圣的天国风情。
软硬兼施都失败了。兄长们想起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为了拯救托马斯那不安分的灵魂,兄长们反其意而用之,向他放出了蛊惑人类犯罪的“蛇”。
在寒风凛冽的冬夜,托马斯正面对壁炉烤火取暖。一位如花似玉、楚楚动人的少女款款来到他身边。她含情脉脉,妩媚动人。兄长们满心以为正值青春年少的托马斯看到这位天仙般的少女,定会心摇神移,不能自制,而将遗世遁俗的念头抛到九霄云外。谁知托马斯心如枯井,波澜不惊。他顺手操起火钳,无情地把那位少女赶出了房间,然后在阴湿的墙壁上用手指划下了一个“十”字。据说这个“十”字指痕至今没有消失,向人昭示着圣徒的坚贞。入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使捆住了他的腰,以示永恒的贞操。奇怪的是,从此他对女人产生了莫名地恐惧,像躲避蛇一样躲避女人,除非出于某种迫不得已的公务需要。
托马斯矢志不移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兄妹们。在他妹妹的斡旋下,兄长们答应帮助他逃离古堡。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托马斯被装进一个竹筐里,用长绳徐徐从城堡围墙上放至地面。兄长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在洛卡塞卡城堡放下了一位拂逆家族厚望的忤子,而在未来的基督天空却升起了一颗神学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