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99000000020

第20章 冠心病科学治疗指南(2)

3.注意用药剂量心绞痛发作时,可立即舌下含化1片硝酸甘油,如不见效,隔5分钟再含化1片,可以连续应用三次,一般不超过三次。

4.注意疗效若出现疗效不佳时,要想到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连续含化3片硝酸甘油片,心绞痛若无缓解,且伴有大汗、面色苍白、恐惧不安、四肢厥冷等症状时,要想到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立即按心肌梗死的急救常规进行处置。

5.注意不良反应硝酸甘油用量过大,会引起面色潮红、搏动性头痛、心悸、血压降低等副作用,此时应减少用量。也有的患者对硝酸甘油比较敏感,即使是小剂量服用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更有甚者对其极度敏感,只要一使用就会出现全身冷汗、血压测不到等虚脱症状。这一点需要引起注意,也要与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做好鉴别。

6.注意随身携带无论旅游、开会或其他外出时,都要记住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将其装在外衣口袋里,以备急用。

7.注意避光保存硝酸甘油片在随身携带时,由于受身体温度与密闭情况不佳的影响,容易分解失效(含化该药时若口腔无辛辣感表明失效),所以最好每月更换一次。

8.注意补充平时应多查验,若余量不多时,应及时补充或更换药片。

硝酸甘油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不少医师和患者跟着广告走。相当一部分患者,首选不是硝酸甘油,而是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心痛定等,认为这类药可“速效”缓解心绞痛。当然我们不否认这类制剂对缓解心绞痛有一定作用,但其性价比上无法与硝酸甘油相比。而心痛定有时还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耗氧量。

误区二:有相当一部分人受“药物吃多会中毒”、“会产生耐药性,再用就不管事了”、“药物尽量少吃”等“原则”的误导,误认为心绞痛发作时应“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一旦发作,采取“忍耐”、“坚持”的办法,这是非常有害的。殊不知每次心绞痛的发作其实都是在承受一次心脏发生意外事件的风险,坚持忍耐是得不偿失的。

误区三:相当一部分医师或患者,不明确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的目的。含服硝酸甘油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心绞痛症状,最大限度避免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既不及时,剂量又往往不足,没有达到在最短时间内使症状消失这一目标。实际上,只要在没有禁忌(如青光眼),也能耐受的情况下,若含服半片或1片硝酸甘油,心绞痛未在2~3分钟内消失(注意不是减轻),则应该毫不犹豫地立即加服。

误区四: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正确使用硝酸甘油。这里包括:

(1)含服不及时。心绞痛发作后,应在1~2秒钟内立即含服,但有的患者并没把硝酸甘油放在身边、床头、写字台等能立即取到的地方,或因药瓶上有难取的塞子不能及时取出等因素耽误治疗。

(2)备用药物不及时更换,过期失效或不合格。

(3)医师没有嘱咐患

者,在含服时如口腔内无唾液,要先喝点水,这样才能迅速吸收。

(4)有的患者将药物吞下而不是含服,因而无效(吞下经肠吸收后通过门脉系统时,在肝脏受谷胱甘肽和有机硝酸酯还原酶的作用,硝酸甘油因脱硝基而失效)。

消你心痛“消心痛”

消心痛也可用于舌下含服治疗心绞痛的急性发作,但是起效比硝酸甘油制剂慢。

同样,舌下含服消心痛可用来预防心绞痛的发作,由于半衰期长,该药有效预防心绞痛发作可达1小时。

由于消心痛有肝脏首过效应,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需加大用药量,并且血药浓度波动不稳定,因此,在住院期间有时可采取静脉给药。

当短期给药时,消心痛可有效地治疗心绞痛。但是如果不间断地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浅说单硝酸异山梨酯

单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酸异山梨酯)并不经过肝脏的首过代谢,生物利用度可达100%,因此口服用药的效果非常好。

目前临床常用的这类药物如长效异乐定、依姆多、德脉宁、鲁南欣康等多为缓释制剂,即药物释放缓慢平稳,血药浓度平稳,每日只需服药一次,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这类缓释制剂的硝酸酯类药物有一个治疗的空白期,每天约为8~12小时,有利于预防人体内耐药性的产生。由于硝酸酯类药物一般与其他抗心绞痛药(如β-阻滞剂和钙拮抗剂)联合使用,因此在空白期可以选用这些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耐受了怎么办

这里先来说个故事。

老温因患有冠心病,保健盒须臾不离其身。可他最近服用硝酸甘油和消心痛后,发现消除心绞痛的效果不如以前快,是冠心病加重了还是其他原因?于是,他到医院看心内科。医生为他做了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未发现冠心病加重迹象。医生从询问中得知,问题出在吃药的方法上面。原来,老温在服用抗心绞痛药时剂量较大,连续时间长,于是便对他说,硝酸甘油、消心痛如服用剂量过大,用药2~3周后可能产生药物耐受性。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预防或避免药物的耐受性呢?

1.需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逐渐增加剂量。如服消心痛,开始时每次2.5毫克,每日三次。用药一个月后可增加到每次5毫克,每日三次。过一个月后增加到每次7.5毫克,每日三次。再过一个月每次可服10毫克,每日三次。采取小剂量开始、慢慢递增的给药方法,可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药物耐受性的产生。

2.服药要注意间隔时间。如需长期服用消心痛治疗心绞痛,可在早晚时服,间隔8~12小时,以防发生耐受性。

3.联合用药。将硝酸酯类与β-受体阻滞剂以合适的剂量联用,可相互抵消缺点。如心得安有增加心室容积的弊端,而硝酸酯类则能予以克服,硝酸酯类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心得安则可进行阻滞,并能降低心肌耗氧量。两药共用可获得协同效应,起到既能治疗心绞痛,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和避免产生耐受性的作用。

4.有效安排无硝酸酯类药物或低硝酸酯类药物的间期。患者心绞痛发作不频繁的时段,可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而这一段时间可采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如倍他乐克等)。每天使用硝酸甘油贴剂10~12小时或缓释剂型的5-单硝酸异山梨酯均有助于解决耐药性的问题。

5.另外,心绞痛发作时或发作前可在舌下含服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2~4粒,一方面同样能起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硝酸酯类药物的耐受性。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与消心痛合用,不仅能增强消心痛疗效,同时能降低消心痛的耐药性。

此外,有研究发现,开博通可部分逆转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性,但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硝酸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硝酸酯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脸红和低血压。有些患者可在用药后1~2周内逐渐适应。也可采用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用药量的方法解决。老年患者首次用药时可平卧一会儿。

降低心肌氧耗药

降低心肌氧耗,就是减轻心肌负担。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减轻心肌负担。

1.钙离子拮抗剂常用的有异搏定(停)、硫氮革酮、心痛定(短效不应用)。

钙离子拮抗剂的副作用通常都比较小,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眩晕、心悸、足部水部、腹痛等,一般不影响用药。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药有心得安(普萘洛尔)、氨酰心安(阿替洛尔)、倍他乐克(美托洛尔)、康忻(比索洛尔)等。

这类药除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外,还有明显减慢心率的作用。心绞痛发作合并心率快的患者,适宜用此类药物。心得安每次1片(10毫克),每日3~4次。哮喘患者禁用。

莫让心得安变成“心不安”

一天,冠心病老病号徐先生又来看急诊了。

“老徐,这次有什么不舒服?”王主任见到熟悉的患者总喜欢这样问。

“总觉得胸闷、气短。”患者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吃力地回答着。

“多久了?”

“一个多星期了。”

“近来感冒了没有?”主任想到有气喘的患者就担心是感冒。

“没有。”患者肯定地说。

王主任一边仔细地检查患者,一边还不断地向患者发问:“最近都吃什么药了?”

徐老也若有所思地边想边说:“有地奥心血康、复方丹参片……”

“对了!”患者突然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又急忙对王主任说:“前些日子因为觉得心慌,到附近一家医院去看病,那里的医生给我增加了一种叫心得安的药。”

这时,一位年轻医生向王主任报告说:“患者做的心电图、胸部X光透视等检查,结果都在正常范围。”

王主任胸有成竹地点点头,将听诊器从颈上摘下,顺手塞进了白大衣口袋里,说:“咱们到办公室去讨论讨论吧。”

大家围着主任坐下,踊跃地回答着他的提问。

医生甲:“患者这次主要表现胸闷、憋气,可能与冠心病本身有关。”

医生乙:“通过查体和各种化验,都不能说明患者原有的冠心病病情加重了,可能还有别的原因。”

王主任有意引导大家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说:“患者的冠心病诊断早已肯定,主要根据是,时有胸痛发作,位置在胸骨后方,每次持续数分钟,性质如刀割,有时表现压榨样闷痛。患者曾说过犯病时不敢活动,经过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后可迅速得到缓解。胸痛最易发生在情绪激动、受凉或者体力活动时,加上每次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均有缺血现象,上述都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但患者除患有冠心病外,多年来还有发作性气喘病史,这次出现的胸闷、气短现象加重,根据临床分析,与口服心得安有关。心得安属于β-受体阻滞剂,常用来治疗冠心病、心率增快等病症,所以在冠心病患者的处方中屡见不鲜。实践证明,此药对冠心病也确有疗效,主要是通过其减慢心率的作用,降低心肌对氧的消耗,减少和防止心绞痛发作。但心得安同时还可以使支气管收缩,所以有慢性肺部疾患,特别是有气喘的患者不适合服用。否则会加重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

这种现象有时也会出现在服用对心脏具有‘特殊受体选择’的与心得安同类的药物时。因此,医生与患者在选药时,应对病情做全面的考虑,以防止副作用发生。”

服用扩血管药物出现头痛怎么办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扩血管药物常常是首选的药物之一。

通过扩张动脉或静脉血管,可以改善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改善胸闷、心绞痛等症状。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初次服用扩血管药物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胸闷、胸痛的症状是好转了,但却出现了难以忍受的头痛,产生头痛症状,常呈搏动性,有时甚至伴有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这类药物在扩张心血管的同时也扩张了脑血管。易引起这些药物反应的扩血管药物有哪些呢?最常见的是硝酸酯类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异舒吉等)、5-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长效异乐啶、异乐啶、新亚丹消、鲁南欣康等)。

硝酸酯类药物在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高血压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及其独特的优点,适用于冠心病的长期治疗,可预防心绞痛的发作,且若与其他药物合用可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然而许多患者因为不能忍受头痛这一副作用而被迫停药,从而影响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一副作用呢?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建议初服扩血管药物后出现头痛的患者不必紧张,可以通过减少药物剂量,使机体适应后逐步加量来解决此问题。一般可以从原每次治疗量的1/4~1/6开始服用(以不出现头痛为最适剂量),服用1~2周后,再逐步加量(仍以不出现头痛为最适剂量),直至达到治疗量。

大多数患者经过2~3个月的逐步加量均可达到治疗量内不再出现头痛的效果。如头痛确实不能耐受,可用恬尔心。

因此,对于需要服用扩血管药物而临床又有头痛副作用出现的患者,建议不妨用以上方法试之。

治疗冠心病第二击——抗血小板凝集

第二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是使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使得血液不容易凝固,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还有双嘧达莫(过去叫潘生丁)、培达、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新的抗血小板的药物还有阿伯西马、替罗非斑等。

冠心病患者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几节中曾经提过,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溃破出血时,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停阻在冠状动脉里就会引起心肌梗死,停阻在脑动脉里就会形成脑梗死,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

万能的阿司匹林

德国化学家弗利克斯·霍夫曼在1897年发明了阿司匹林,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以阿司匹林的药名将其注册,在1900年获得美国专利局的生产许可证。它自发明到临床应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药。

一个世纪以来,阿司匹林的用途愈来愈广,用量不断地增加。仅美国人一年就吞下阿司匹林约三百亿片(粒),花掉美金10个亿。

阿司匹林刚发明时仅用作感冒退热、消炎止痛。到20世纪80年代初,阿司匹林被证明可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此外,在心血管疾病手术治疗后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减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