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祛斑美白大智慧
47709200000047

第47章 舒经活血,古法针灸祛斑忙

中医学认为,色斑浮现主要是气血不合,进而引发虚火。而针灸是我国医学的传统瑰宝,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同神来之笔,能使面部的色斑瑕疵逐渐淡化。

Christy近来迷上了针灸。因为她在接受了2个疗程的针灸减肥以后,体重减了16斤。“小肥妹”成功瘦身后开心不已,恰好听一位工作人员说,针灸还能减淡面部色斑,她马上就交钱预定半个月后开始治疗。

同住的室友菲菲对此有些难以理解,“你就那么相信针灸啊?十几根银针扎在肉里,你就不觉得痛吗?”Christy笑笑,回答道:“像我这么怕痛的人都敢去治疗,所以你大可不必谈“针”色变。其实,针灸只会造成轻微的疼痛,一般人完全都能承受。”

菲菲向来富有强烈的学术质疑精神,继续追问,“给你做针灸的医院很正规吗?那些银针会不会引起病毒感染啊?”Christy肯定地点头,“我当然是在很正规的专业医院接受治疗啦,医生还给我建立了个人的病历。而且,那些医生的个人简介都被张贴出来了,方便我们这些受治者进行选择。用于治疗的银针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后就被扔掉了,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看到“好奇宝宝”皱了皱眉,似乎还有一大串问题要问时,Christy吐了吐舌头,笑着说:“如果你还有疑问的话,就跟我一起去这家医院瞧瞧吧!医生们会给你更为专业的解答。再说了,所谓眼见为实,实际效果比嘴上的言辞更为令人信服。”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疏通人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和气血,改善人体内分泌,加速血液流动,提高局部皮肤的新陈代谢,给面部肌肤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从而达到美容的效果。

而肾脉、肝脉、任脉等经脉与人体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针灸疗法通过对腧穴等相关经络进行刺激,采用补泻等不同手法,调节脏腑的虚实寒热,恢复其正常功能。

针灸祛斑的效果较好,没有不良反应,适用于大部分人群,只是见效慢。

此外,一般女性不宜擅自针灸,必须到正规的医院,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

在精确辨证的前提下,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针灸疗法可以祛斑。现推荐几种仅供参考。

让黄褐斑无处可逃

体针

步骤1 在面部皮损处浅刺,大多为正中直刺1针,在外围斜向中心平刺多针,留针20分钟左右。

步骤2 辨证选用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肺俞、心俞、肝俞、膈俞、胃俞、脾俞、肾俞以及四肢穴位,采取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左右。

步骤3 背部俞穴采取皮内针,埋置皮内2~5天。治疗每周2次。

耳针法

No1.取耳主穴肾、肝、脾、内分泌,配穴在前额区,配上星、阳白,颧颊区配颊车、四白,鼻背区配印堂、迎香,上唇区配地仓;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5次;2~3天针刺1次,15次为1个疗程。

No2.取肝、肾、肺、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面颊穴;体虚加脾、胃。两耳交替治疗。找出以上诸穴敏感点后,贴压王不留行子,以胶布固定,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No3.取热穴、疖肿穴和耳尖,交替针刺放血;再辨证选耳穴内分泌、皮质下、肝、脾、肾、胃、肺、耳中、面颊、交感等穴,采用毫针刺结合磁珠贴压的刺激方法。两耳交替,每周2次。

毫针法

在黄褐斑区域内,取鱼腰、太阳、阳白、颧、地仓、下关等穴,每次选3~4穴,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

拔罐法

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点刺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命门等穴,立即用火罐拔之;5~10分钟后去罐,用棉球将淤血擦去,每3日拔罐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

“偷袭”雀斑奇兵制胜

针刺疗法

主穴取迎香、印堂或神庭、巨阙,配穴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3~5分钟;然后接G6085电麻仪,频率采用疏密波,电量适度,逐渐递增,每日30分钟,隔日1次。

温针疗法

放松平卧;将火针进行常规消毒,置于乙醇灯上烧热,以针尖温热为度;迅速准确地搔灼病灶局部,以雀斑完全消失为宜。根据面部雀斑的数目多少,分期治疗。术后保持创面清洁,以防感染。

耳针疗法

选取内分泌、面颊、交感、肾上腺、肺、肾等区域,每次选2~3个穴位,双耳埋针,隔周1次。

电解疗法

采用自制电解器,交直流转换器一套,外引正负极线两条,电解针数只。

电源电压为220伏,输出电压5伏,输出电流5毫安。

平躺仰卧;对电解针进行常规消毒,用盐水做导电液,阳极连接人的一侧肢体;阴极接电解针,刺入雀斑外表皮内;进针处出现小气泡及黏稠状液体时,抽出电解针。治疗时间根据雀斑大小而定,一般10~60秒,治疗后1周内勿用水洗局部。

美容小提示:

针灸治疗必须在正规的医院和美容院,由专业人员操作。

一般不宜针刺的人: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时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昏迷时不宜针灸;糖尿病合并有皮肤感染、溃疡者不宜针灸;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马上针刺;患糖尿病的准妈妈;晕针者不宜针刺。另外,针刺前要认真检查针具,严格消毒,根据所取部位,尽量采取舒适的体位,针刺应避开血管。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都要适当掌握,以免发生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