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明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又在京城结了婚,成为小镇人说人羡的显赫人物。不想老爸去世,他只能把老妈接到一起住。按说老妈是个善良人,可乡下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品位所限,老妈的所作所为多被小夫妻看不上,比方说,不会收拾房间,比方说,看电视高兴时放声大笑,比方说,做菜放的油太多,腻到让人没食欲的地步……不过,妈妈毕竟不是保姆佣人,看不上也不能随便批评、解雇,老人家又坚决不改嫁,说是老了必须依靠儿子。于是,咸明常常思念父亲,身体好好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好人不长寿呀。
最让咸明夫妻俩受不了的是,老人家爱唠叨,不大点事儿说起来没完。咸明常常是老妈说十句他回一句。谁有那耐心探讨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呢,咸明想。可是,为了尊重老妈,他还是回了一句。老妈不识趣,说,这就好,儿子能以十分之一回报父母,就是绝孝顺的儿子。搞得咸明哭笑不得。
后来,咸明的妻子小楠怀孕。小夫妻悄悄商量,尽量少让妻子接触婆婆,她那些无休止、无滋味的唠叨不利于胎儿成长,如今特重视的是胎教。这样,媳妇上班前只礼貌地说:“妈妈再见。”回来时说一句:“妈妈,我回来了。”然后躲瘟疫似地逃进自己房中听音乐。老太太很担心:“小楠是不是病了,你怎么不领她去看看。”咸明便不耐烦地说:“妈,您多操心您自己吧,北京的事您知道多少?那叫陪同,不能叫领。”这样,老妈还不识趣,得补上一句:“那不一码事嘛。”咸明这时便回一句:“一码事,一码事,妈妈英明,行了吧?”
孩子强强生了下来。肯定是骨血关系起作用,除了奶奶,别人不找。小楠虽然坚持送托儿所,说是那地方教育啦熏陶啦比跟奶奶强,可孙子不理会这些,到托儿所便直哭得没声了算。同事惊奇地问:“你不是有婆婆吗?为什么不用,太浪费资源了。”小楠只好将儿子交给奶奶。
强强交给奶奶,小夫妻才注意到,原来不少人心疼孩子,都找奶奶或者姥姥看护。随着同事们越来越多的羡慕,他们觉得老母亲有她的存在价值。尤其跟附近几个孩子相比,他们的儿子格外胖,格外聪明。邻居们夸:“您家老太太把个孙子当心尖了,她那么多招法,孩子能不聪明吗?”
小夫妻很感动。若不是生了这个儿子,真埋没了老妈。就又商量,再别跟她一般见识,人老了大约都唠叨,乡下的习惯也不可硬改,连毛主席还爱穿布鞋呢。于是,家里气氛和谐了不少。
儿子强强生日。小夫妻摆家宴请老妈吃饭,又献上一只红包:“妈,这是1000元钱,明天让小楠陪您逛商场,想买什么您随便。”小夫妻根本不缺钱,担心的是老妈不会花,否则给1万也不会皱眉头。
“为什么?”老妈两眼睁得老大,“强强啥也不缺,再说,我这眼光,懂什么……”
“不。妈妈您别误会,您为强强操了恁多心,我们是给您一点回报……”
“回报?”老太太更糊涂了,“我在你们这儿享这样的福,每天麻烦你们陪我说不少废话,还要回报?可怜你爸,在水库上砸坏了腰,成了废人一个,直到死。他遭那么多罪,挣下的福却让我独享了,你爸才叫苦呀。至于强强,我伺候他还费心了吗,这么多玩具,这么多吃喝的……”老人家说:“要说费力,带10个强强也没有带你一个咸明累呀。”
老人家站起来擦了一下眼,“我跟你老爸不像你两口子有本事,生你时家里太穷,你爸图多挣几斤补助粮,到外地出民工修水库,扔下我自己在家做月子。有一阶段,我病了,不敢给你吃病奶,妈扶着墙跟儿去豆腐坊买豆浆,回来时,端不动一碗浆子,只好坐在地上,一步一推,现在这胯骨疼,就是那阵子坐下了病……等病好了,还得供你吃奶呀,我不敢让奶憋回去,就整天挤,奶头破了皮,现在还有疤呢。”
小夫妻呆了!
老人家又说:“咸明3岁时生病,大夫打错了针,你脑子受了刺激。妈跟你爸轮班跟你说话,只要你一睁眼,话就没停下过,你到底没让我们白操心……我现在爱唠叨,一唠叨就想起那时候。咸明,你在妈眼里,没长大呀。”
现在轮到小夫妻哭了:“妈妈,今后我们俩多陪您说话,儿子对父母的回报,是多小的百分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