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划分为三个区域,从内到外依次是:湖体核心保护区,该区域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该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该区域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致力于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三个区域简称为“二区一带”。
1.强化生态功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体核心保护区范围为以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的鄱阳湖水体和湿地,面积5181平方千米,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的10.13%。该保护区要求的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
(1)保护生态系统“心脏”
湖体核心保护区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心脏”位置。保护区强调保护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濒危及受威胁状态的物种的生存环境及各类遗传资源,以维护生态安全并达到生物多样性为人类不同世代公平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核心区采用较严格的管理措施。根据国际标准,将需要严格保护的保护区范围界定在10%左右。将需要严格保护的保护区比例定得过高,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力国情,也忽视了对保护区资源中可再生部分的合理利用。何况,在生态保护没有足够补偿的情况下忽视保护区人们正常的利益要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往往会引起资源使用者(很多情况下还是资源使用权的所有者)的抵触。损害当代利益中最直接相关人群的切身利益(解决温饱等问题),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设置自然保护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障生态安全和使生物多样性资源能永续利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只强调保护区的生态属性而罔顾其资源属性。何况保护区的资源中有相当数量是可再生资源,一定强度的利用甚至是有益的,保护区的保护要求也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禁止开发区域,应当设立标志,不得进行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文化展示、品质提升和必要的公益设施以外的项目建设,不得兴建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以外的建筑物,不得进行破坏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规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内,应当发展绿色无污染产业,不得兴建除此以外的产业项目。政府应当对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利益补偿。
链接:大项目被否决,好空气当饭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湖体核心保护区要主动“禁止开发”,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一切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2008年,地处鄱阳湖中心的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就有税收上千万的大项目被“一票否决”,但这里却“好空气能当饭吃”。
南矶乡,由南山和矶山两个岛组成,湿地和湖面面积300平方千米。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区划中,这里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因此,湖北某投资商想搞4000多亩水面养龙虾项目、南昌某农业龙头企业打算用草洲建1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项目,都被当地政府谢绝。在否决这两个养殖项目之前,很早就有人看中这里的芦苇,先是想在这里投资建造纸厂,后来是异地建厂,自称只是来收割野生芦苇。但南矶乡都没有答应。不仅如此,政府还关闭了乡里唯一的工厂——有700多名员工的矶山红石厂。十多年来的保护区建设,让南矶乡至今保持着世外桃源般的清静。区域内十几万亩的草洲,蒿草和芦苇千百年来春荣冬枯,层层叠叠。还有34万亩的湖汊水面,至今仍是不受人类干扰的水生动物、候鸟的天堂。
从南昌市区来到南矶乡的人,都会深吸一口气,赞叹“这里的空气真好”。但长期以来,南矶乡作为新建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岛上居民不无怨言:“好空气又不能当饭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中,像南矶乡这样的鄱阳湖湿地核心,今后的发展就是要让“好空气当饭吃”。“当饭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发展生态旅游。南矶山的候鸟资源在全球具有独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鸟者和鸟类研究机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到南矶乡观鸟的人数近万人。近年来,南矶乡的生态观光和“农家乐”项目兴盛起来,岛上已有十几家农家旅馆和饭店,政府还给予这些旅游接待点一次性补贴2000元。
(2)保护人类的“肺”
江西是中国最著名的湿地之一,有人说,湿地是人类的肺;也有人说,湿地是地球之肾。不管是肺还是肾,总之非常重要。鄱阳湖生态湿地,正在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的天堂。“鄱湖鸟,知多少?飞时能遮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鄱阳湖被世人誉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人间仙境”——鄱阳湖是江西的生命湖。鄱阳湖不仅属于江西,也属于全国,还属于世界。
在过去,由于人们没有这种认识,对沼泽和湖滩地的大面积围垦,是湿地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西鄱阳湖围湖垦殖也使湖泊面积缩小2/5,损失水面达1840平方千米。由于围垦滩涂,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和环境自净能力,而湖泊自身也将加速淤积消亡的速率。
鄱阳湖湿地主要功能——
一是湿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湿地是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贮库,是重要的水源地。
二是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湿地蒸腾作用产生大量水蒸气,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空气湿度,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诱发降雨,增加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三是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鄱阳湖生态湿地是湖泊化的淡水水产养殖水域,是长江中一些珍贵鱼类洄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鄱阳湖水草丰美,每年有数十万只珍禽候鸟来这里越冬。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3 万只以上。保护区栖息着54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3种鸟类被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列为世界濒危鸟类。这里是“珍禽王国”、“中国第二长城”。
四是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淡水、动植物、矿产及能源等自然资源;社会生产提供水产、禽蛋、莲藕等多种食品;工业原材料、矿产品等。
鄱阳湖湿地保护举措——
湿地保护要以保护鄱阳湖湖体湿地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保护湿地生态安全与越冬候鸟栖息安全为目的。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保护优先,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原则;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产业示范工程、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湿地社区共管与建设示范工程,发展生态渔业、高效农业、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业、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业、生态旅游业。
重视和保护鄱阳湖湿地要从现在做起。根据鄱阳湖湿地不同地段的生态状况,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鸟类为中心,扩大候鸟保护区范围,积极开展珍稀水禽生活习性、湿地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和渔业,把鄱阳湖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和优质农林产品供应中心;开发鄱阳湖区生态旅游资源;加大对《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的宣传贯彻力度,加紧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政策,保证鄱阳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是要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流域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造纸、酿造、印染、制革、医药、选矿以及各类化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依法完成所有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对未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企业要实施限产限排,停产整治或依法关闭。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禁止新上直接向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严格控制在保护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并必须经有管辖权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是要加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在保护区范围内城镇新建、在建污水处理厂都要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保证出水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统筹安排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或完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体系。严格执行城市排水许可制度,加强对排入管网污水的水质监管。城市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必须做到达标排放。在保护区范围内依法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三是要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区范围内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科学规划畜禽饲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式,确保达标排放。对目前未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抓紧进行治污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外3千米范围内,其他湖泊最高水位线外1千米范围内,严格控制种植蔬菜、花卉等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大的农业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是要控制旅游业和船舶污染。科学规划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周边旅游业,防止超环境容量过度发展。湖泊周边度假村、旅游宾馆饭店等必须安装污水处置设施,并确保达标排放。所有入湖机动船舶都要按标准配备相应防污设备和污染物集中收集、存储设施,船舶集中停泊区域要设置污染物接收与处理设施。
五是要削减湖内污染负荷。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保护区范围内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和肥水养殖,提倡生态养殖,推广人工放流。
六是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合理开发重点湖泊水资源,保证生态用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优先实施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禁止围湖造田、围湖养殖等缩小湖泊水面的行为。采取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湖滨带和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的建设与保护。对主要入湖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恢复。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试点。
七是要大力加强科技攻关。组织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开展水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承载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等研究。强化对重点湖泊富营养化形成和消除机理、水体氮磷污染控制、藻类生长和暴发规律、水体自然修复、沼泽化防治和水库消落带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开展重点湖泊生态安全评估。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实施限定性农业技术规范。全面推进湖泊环保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工作。
八是要强化责任和监督管理。逐级落实领导责任,建立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地方人民政府是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区范围内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湖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把保护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湖泊水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资金安排重点,并加大投入力度。要制订分年度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和进度要求,狠抓落实。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协调,加大支持力度,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排污费、环保部门年度部门预算等渠道安排的环境保护资金,要对鄱阳湖及其他重要湖泊水环境保护予以支持。
九是要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优化监测网络。加强对藻类易发期的监测与监控,对水质、水情和水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认真分析,制订水环境保护预警和应急预案,健全指挥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和应急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十是要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依法从重处罚违法排污行为,坚决查处违法排污的企业负责人和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封洲禁牧——
鄱阳湖地区放养耕牛,会对湿地生态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要对湖区群众加大宣传封洲禁牧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做通放养人员的思想工作。2009年1月开始,永修县吴城镇芦潭村村民李老汉家的耕牛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意放养了。“十几年来自家的牛都是放养的,怎么突然就不能放养了呢?”李老汉表示,刚开始他还不理解,并不乐意接受这种转变。“后来听说放养耕牛会对我们这儿的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政府决定转变耕牛养殖方式,由散户任意放养转变为大户集中圈养。”李老汉愉快地接受了耕牛集中圈养的要求。
封洲禁牧,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聘请年纪轻、身体好、责任心强、热爱血防事业的沿湖村民担任封洲禁牧巡逻队员,配备专用巡逻车和巡逻艇,设立举报电话。在沿湖重点村委会聘请村干部作为封洲禁牧协管员,协助管理封洲禁牧和处理巡逻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纠纷。为配合封洲禁牧工作的开展,要解决好缺少劳力农户的耕种问题,乡政府要成立农机服务专业社,切实把“耕作难”及其他如修建机耕道、扶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巡逻执法队经费短缺等问题和困难解决好。
2.构建生态屏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滨湖控制开发带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千米,核定面积3746平方千米,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的7.33%。该开发带要求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要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江西已经启动实施了“四大生态工程”建设:用2年时间、投资79亿元建设的85座污水处理厂已经陆续投入使用;推进造林绿化工程,2010年江西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提高到63%;建立了8000个村垃圾处理点,完成500个集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包括赣江、信江、饶河等在内的“五河一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1)“一大四小”工程
通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提高鄱阳湖区国土绿化水平,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发挥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污染物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固碳能力,减缓温室效应,实现间接减排,扩大环境容量,提高鄱阳湖区环境承载能力,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确保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工作,连续组织实施了“山江湖工程”、“造林灭荒”、“山上再造”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通过近20年艰苦努力,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36%提高到现在的60.05%,从而使青山绿水成为江西的最大优势和江西叫得响的品牌。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多年来森林资源培育和国土绿化的重心,一直放在山上,对山下造林绿化重视不够,形成了“重山上、轻山下”的国土绿化格局。农田林网建设、交通干线以及县城和市府所在地、乡镇所在地、村庄绿化、基础设施、工业园区裸露地绿化严重滞后,导致国土绿化体系不完整,生态体系不完备,难以满足保护全省青山绿水的需要。通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提高绿化整体水平,构建功能完备的国土绿化体系,是保护江西青山绿水的现实要求。
江西林地多是人工纯林、幼林,结构差,往往是“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加之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及工业园区建设、公路和铁路建设、采矿等,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这严重影响江西省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也影响经济的发展。
鄱阳湖区现存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连续三十多年不断被砍伐,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80年代以后,受经济利润的驱动,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时有发生。不少采伐基地未能及时更新,有的成了疏林地,有的演替为灌草丛,更有不少地方因长期连续砍伐灌木和草丛或过度放牧,使局部地区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
鄱阳湖区森林资源已相当贫乏,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对环湖土地的保护作用难以充分体现,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长期以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
长期以来,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利用方式粗放、原始,只利用不保护,使洲滩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价值。据遥感调查,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占江西沙化面积的30%以上。鄱阳湖风化流沙每年也在以3~5米速度向群众居住地和生产区推进。更为严重的是,流沙冲进鄱阳湖,淤塞水道,抬高河床,严重影响鄱阳湖的泄洪和航道的畅通。
江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属于南方红壤丘陵水力侵蚀区,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在江西省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江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35万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20.03%。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占了约1/5土地面积,所流失的水土97%在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和鄱阳湖沉积,其中直接沉积在鄱阳湖的泥沙达800多万吨。
(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来看,鄱阳湖局部污染严重的区域,总氮和总磷超标,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江西是个农业大省,鄱阳湖流域主要以农业为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才是解决鄱阳湖水体污染的关键。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另一方面,建设湖滨湿地防护带,利用防护带截留消化面源污染物,不失为一种控制湖泊水体污染的措施。而湖滨防护带的建设也可以与景观建设、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成为保护鄱阳湖的天然屏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几年,随着绿色、有机食品的推广,这种增加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施用量仍居高不下。目前,全省的耕地总量为1.7亿多亩,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强度分别控制在150千克/公顷和3千克/公顷,每年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总量达到260万吨,均接近和超过国家标准。但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年轻农民观念的转变,一些本该投入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如堆积农家肥和农田除草等,在农村越来越少,而代替它们的则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增加。
与快速增长的施用量相比,化肥和农药的平均利用率却没有大幅提升。目前,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农药的利用率一般不足30%。未被利用的化肥和农药流失途径,主要是淋溶到地表水里和挥发到空气中。
当前,江西农业基本上还是化学农业,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在人口压力大,强调粮食产量的大背景下,这种形势是很难改变的,减量化使用化肥和农药是最优选择。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可以通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普及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规模沼气等形式对禽畜养殖场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实现。
普及并深化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及以生物除虫等技术替代农药,才能从源头上做到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减少。近年来,江西绿色食品的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至目前,江西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5000余万亩,已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左右。然而,农业部推广的绿色食品认证有AA级和A级两种。AA级和国际上通行的有机食品认证基本相同,就是从食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工艺、运输到销售均要杜绝任何化学品污染。而A级则仅要求在生产过程限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因此,江西在巩固现有绿色食品推广成绩基础上,还应提高绿色食品的标准,达到有机食品的品质级别。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当前,在我国农业活动中,非科学的经管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造成农业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剧毒农药的使用、过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农膜年年弃于田间、露天焚烧秸秆、大型养殖场禽畜粪便不做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等。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最大,据统计,农业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0%~80%。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一是推广科学施肥。施用化肥并非越多越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20%、钾素超过50%即会分别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应从技术上指导农民,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减少流失量。科学施肥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化肥的施肥方法、数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地干湿情况、农作物生长期及农作物的特异性等决定。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不但可以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而且还能改良土壤。
二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但鉴于目前农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农药时,喷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并注意自身安全,认真检查喷雾器有无损坏;喷药以清晨或傍晚为宜,避免强风喷洒;喷药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抽烟,不要让儿童或禽畜进入正在喷药的农田中;喷药后,不要在喷雾器内存放农药,喷雾器应及时清洗干净;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应该打碎,金属罐桶应该压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严禁用洗后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再掩埋或焚烧,防止二次污染。
三是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另外,对规模化养殖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清污分流,粪尿分离”的处理方法。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四是制定法规,加大宣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科学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的检测、研究机制,为更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链接:为生态让路 人畜大搬家
江西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湖岸线长185千米,占鄱阳湖湖岸线的十分之一强,水域面积185万亩,占鄱阳湖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强,有21个乡镇60万人沿湖而居。由于该县是农业大县,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但该县把保护鄱阳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再穷也要搬迁湖区群众。他们严格执行鄱阳湖湿地恢复政策,通过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措施,共搬迁湖区群众23.2万人,并对沿湖岸区栽种的杨树及筑起的圩堤进行专项整治,清除杨树5000多亩,推平圩堤88座,恢复湿地面积27万亩。并实行工矿企业退城进园,搬迁了2家工业企业,关闭了3家废气排放不达标企业,关停5家燃煤锅炉。由于鄱阳湖都昌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每年都有二十多万只夏候鸟来都昌栖息。全国共有12种夏候鸟,都昌就有11种,已成为江南最大的夏候鸟栖息地。
南昌市正华农牧有限公司母猪基地位于蒋巷镇吴家洲,紧靠赣江中游而建,为环鄱阳湖一带最大养猪基地。为还鄱阳湖一湖清水,2007年7月,政府下达通知,要求猪场搬迁。县、镇两级政府也给予正华公司多种优惠,12月正式搬迁后补偿130多万元,同时,母猪、生猪补贴也一一兑现。
3.高效集约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集约发展区范围为湖体核心保护区和滨湖控制开发带以外的其他更加广阔的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千米,占规划面积的82.54%。该发展区要求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个战略契机。江西在光伏材料、风能与核能、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因此,应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的新兴产业体系,加快推进这些产业向综合服务和全球化生产运营方向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生态产业集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江西将大力培育光伏、风能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半导体照明、绿色食品、文化创意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江西还将通过实施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根据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通过建设生态旅游基地、传统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现代物流基地、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项目培育现代服务业。努力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率先成为全国低碳经济的实验示范区。